围绕教学主题梳理纷繁知识点

2020-03-18 15:49柯玉艺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西学东渐主题教学教学探索

柯玉艺

【摘 要】高中历史包含纷繁的人物、事件和时空等,学生若学不得法就易陷入混乱,失去学习历史的信心和耐心。在引导学生学习“西学东渐”一课时,研究者采用主题教学,以先进中国人面对“千年未遇之变局”而不断探索为主题,从“看”到“用”再到“变”,将众多的人物及派别、观点及实践有机结合,构建主题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主题教学;西学东渐;教学探索

一、教学思路

现行的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以模块教学为基本框架,三本必修课本分别分为政治文明历程、经济成长历程和文化发展历程,每本书的单元以专题为准,打破了传统的通史体例,教材以一个个鲜明的主题为核心组织展开。这样的模块框架不仅要求学生熟悉一个个历史事件,还要求学生明白“每个历史事件都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与很多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弄清楚各个事件体现哪一个主题,是模块教学的灵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生要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做出合理解释……要落实这个课程目标,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历史教材的模块框架,教师需要搭建合理的教学主题,实现教学中众多史事的整合,从不同的角度围绕一个主题,多层次、宽角度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末,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历程。这是高考高频考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的主要内容。就其内容来说,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永不过时的崇高理想;就其影响来说,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为当代探索社会转型提供了一面鉴镜。因此本课的地位于古于今、于史于政都很重要。

“西学东渐”一课涉及的历史人物、人物观点、与人物相关联的历史事件非常多,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让学生思绪混乱、不知所措。基于本单元知识主题和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为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提高人文素养,笔者在设计“西学东渐”一课的教学时,将主题确立为“面对千年未遇之变局,先进中国人近代化探索的步步深入”。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历史视频,在情境引发中思考主题

教师让学生观看历史短视频《复兴之路之千年变局》(时长两分钟,主要讲述当中国进入康乾盛世时西方工业文明正在蓬勃发展,这股汹涌的工业化浪潮向全球扩散,西方殖民势力逐渐扩张到中国,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即将到来),并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思考:19世纪西方发生了怎样的巨变?清末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指的是什么?应该如何应对变局?在这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找准本课的主题:面对三千年未遇之变局,接受先进思想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地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风潮。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探索的目的”和“探索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探索的能力。

(二)立足史料教学,在史料实证中拆解主题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从纷繁的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得出合理的历史认识并能够做出相对合理的历史叙述。史料教学的开展常常会遇到困扰,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较差,尤其对古文史料带有畏惧的心理,不能耐心细致地阅读,且归纳史料所表达的内涵也很考验学生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第二,很多史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第三,当前高中的史料教学研究很多,但是教师如何处理史料和史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从纷繁的史料中理出思路成为难事。笔者经过实践发现,单一的史料教学很难解决这些问题,但如果把史料教学与主题教学相结合,将主题拆解成几个小问题,则能较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提高史料实证能力。

1.主题分解之一:千年未遇变局之背景

材料一:1793年,乾隆在接见英国使臣马嘎尔尼时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1839年,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中说:“我中原数万里版舆,百产丰盈,并不藉资夷货。”

根据材料,你觉得乾隆皇帝、林则徐是如何看待中外的?其原因又何在?

为了让学生从材料中体会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的清末统治阶层持虚骄自大的心态,此处特意选用了林则徐的一句话。在学生以往的印象里,林则徐是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分子,但材料二中早期林则徐不重视对外交往的态度,更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鸦片战争之前国人对国际形势的无知,体会后来林则徐思想出现极大转变的可贵。

2.主题分解之二:千年未遇变局之探索

(1)探索之一:看

PPT展示鸦片战争中中英伤亡情况和中英武器装备对比的表格,说明在严酷的结果面前,当时中国人两千多年传统的夷狄观念开始动摇。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子目——“开眼看世界”,并结合表格数据回答:促使中国人夷狄观念动摇的原因是什么?被外国的坚船利炮惊醒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主动地看世界,他们当中的代表是谁?怎样看世界?看到了什么?

史料:在闭关时代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早期的林则徐跟所有封建官僚一样,有偏狭自大、不合时务的陈腐观念,对中国以外的世界茫然无知。鸦片战争后,为了制定战胜敌人的正确策略,他努力探求西方资本主义的新知識。——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纲》

史料:“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林则徐

史料:“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

历史学科的特色之一是任何史论的产生都要基于史料佐证和充分论证。在一系列“看”的史料中,学生体会林则徐和魏源“看”的过程,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治史原则,能较好地完成问题:林则徐和魏源关注的焦点是什么?(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二人思想主张的目的何在?(御辱强国,维护封建统治)方法是什么?(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生解决以上问题后,好奇心继续被驱动。

史料:魏源对《海国图志》寄予厚望,然而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据统计,当时国内有能力读此书的达300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员无端非议《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魏启敏《中国巨著帮日本走向维新》

从材料中,学生可以分析出“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在当时的国内影响有限,令人遗憾。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仅仅看到别人的军事技术是不够的,有主张而不付诸实践是不够的,影响范围有限也是不够的,需要继续行动,超越“看”的范围,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2)探索之二:用

思想先进的中国人迈出了看世界的第一步,并有所实践,但收效甚微。国家局势日渐严峻,中国人探索的步伐也在逐渐加快。

史料:“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从材料中“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可以看出,李鸿章已经意识到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必尽用其人”则可看出李鸿章还在拥护封建制度。由此开始,学习面对千年未遇之变局,思想先进的中国人迈出近代化探索的第二步。

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第二子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梳理基础知识时间(19世纪60—90年代)和时代背景(内忧外患)。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李鸿章的生平,听李鸿章晚年的感慨。他觉得自己办了一辈子的洋务,就如同“裱糊匠”那样东贴西补,修补一间破屋子。学生讨论回答:破屋子是指什么?(封建制度)“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洋务派)他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发起洋务运动)

如何评价李鸿章等“裱糊匠”的努力呢?首先,肯定“中体西用”的观念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洋务运动的阻力,体现了洋务派的政治智慧,使洋务派在封建统治阶级中争取到一些支持,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毕竟“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中体西用”的思想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而未真正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终究不能挽救民族危亡。面对“千年未遇变局之探索”这一时代主题,由“看”到“用”还不够。当时思想先进的中国人接下来继续做了什么?随着主题的不断拆解,学生的参与度持续提高,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忧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家国情怀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

“中体西用”的思想得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支持,但随着民族危机的步步加深,早期维新派对“中体西用”的思想产生了质疑。

材料: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体也。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郑观应的反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探索之三:变

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第三个子目——“维新思潮”,梳理早期维新思想的相关知识点(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影响)。

甲午战败后,国家深受大辱,士大夫纷纷寻求救国大策,以图自强而洗大耻者。——汪康年(《时务报》总经理)

随着“千年未遇之变局”日益严峻,以及甲午战败,国人深深被震撼,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开始了探索活动。

情境设置,通过了解思想先进的中国人的研读活动感知康有为要宣扬的思想观念。

材料:蔡锷,1882年生于湖南邵阳县一个贫寒农家,幼年在私塾读书,12岁考中秀才。1898年来到长沙求学。他发现书店规模很大,既有《论语》《孟子》《四书章句集注》《二十四史》,也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天演论》。

问题:如果蔡锷想研读传统文化,他应该选择哪些书?如果想了解当时的新思想,他又该选择哪些书?

材料:蔡锷最终买了《论语》《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天演论》五本书,看完《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后,蔡锷心里产生了疑问。

问题:既然康有为要维新、变革,为什么他所写的这两本书都探究孔子的思想,并且把孔子打扮成善于改革的人呢?

结合时代背景,学生能够得出康有为如此做的原因:一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薄弱;二是儒家思想仍是社会主流思想,借用儒家思想托古改制,可以减少变法过程中的阻力。

学生通过观看历史图片,了解蔡锷赴日本留学归国之后,响应武昌起义,率云南独立,发起护国运动,拥护民主共和政体的一系列行动,感受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阅读余秋雨等学者对梁启超等人的评价,分析维新变法思想所带来的影响(维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3.主题分解之三:千年未遇变局之探索小结

从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面对千年未遇之变局,国人对外国事务的称呼是如何变化的?体现了国人怎样的心态变化?

开眼看世界—夷务—自信从容—视角近代化

洋务运动—洋务—实用应对—经济近代化

维新变法—时务—紧张焦虑—政治近代化

三、课后反思

本课确定的学习主题:面对千年未遇之变局,思想先进的中国人逐步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材料选择和分析探究过程都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将众多的人物、观念和事件都放进这一主题中,于纷繁中明晰主线,实现对知识点的统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感受学习某个时间段的众多历史事件时可以先明确一个主题,以此为一个聚焦点分析统领纷繁的史实。教師和学生寻找主题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史料研读到归纳、提炼史实,形成史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审辩式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合理的教学主题,能够明确教学目标的方向、完善知识的梳理,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深入挖掘主题教学的内涵和方法,寻找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主题教学的实施策略,不断进行有效的教学尝试。

猜你喜欢
西学东渐主题教学教学探索
“西学东渐”一词始于清末而非民初
全国质量奖“西学东渐”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西学东渐”时期政治学学科发展研究刍议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探讨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轨迹与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