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阅读”助力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0-03-24 07:29陈桂虹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社区儿童

○陈桂虹

主题发言

“大阅读”本身即具有融汇生活的作用,通过“大阅读”理性看待生活现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而言不仅仅是知识储备层面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真正让“大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本文挖掘“大阅读”的实际内涵,探索一个以“大阅读命运共同体”为发展源头的践行机制,试图从广泛阅读方面有效提升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水平,切实提高学生思想品质,乃至综合素养。

主题研讨

2018年5月,杭州市西湖小学府苑校区一位五年级学生的一段题为《我的梦想》的演讲视频,引起了网友的热评,几天之内就赢得了一万五千多的点赞量。在时长两分五十秒的演讲中,这位学生很自然、很直白地说出了自己的“发财梦”,其表述之流畅,神情之淡定,引来了台下学生以及家长的围观,好评声一潮涌过一潮。

如此过早开启儿童“金钱之旅”梦想的做法,却能得到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以及大部分网民的肯定,难道这就是部分专家及民众眼里的“有个性”“有拼劲”“有梦想”的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表现?

这恰恰是对儿童个性禀赋的扼杀。在这种“主流意识”面前,学生丧失了自我认识,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更不知道“夫利,万物之所生,大地之所载也,专而有之,其害多矣”的千古训诫。这样的生活教育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某种利益的“世俗化”乃至“低俗化”的追求,成了学生将来生活的主要目标,这会使他们失去对生活精神、品质与意义的向往。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醒目地张贴在馆内的一条教育格言。它以这样的方式告诫人们:教育要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打破学校与社会、家庭之间的隔阂,让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亲历亲为,在自我探索、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自我构建,自我发展。

然而,这种真实、灵动,充满智慧的教育过程,却因为当今“水泥森林”式的快节奏生活,导致了教育过程的“空壳化”。天真、好奇的儿童们整天在大人预设的目标中,成天地被关在学校和教室里,不停地穿梭于各种各样培训班,不断地、机械重复地做着各种各样的作业,不仅丧失了与自然为伴、与生活为侣、与精神为友的学习机缘,更让纯真、美好的心智过早地蒙上了功利色彩:只要有“钱”,没有什么买不到、学不到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可见,让学生回归属于学生的生活,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与纯洁而崇高的精神相遇、相融,自主、自在、自由地度过每一天,有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成长体验,成长自己,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最终成为他自己,是教育的第一需要。

那么学校、老师要借助什么力量,才能让学生成为他自己,乃至成为最好的自己呢?让美好的心性从小就能得到熏陶、锤炼呢?

唯有得力的“大阅读”,方可助力理想信念教育。

一、建立命运共同体,让阅读点亮人生

何为“大阅读”?大阅读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指书的范围,阅读视野;另一个是参与阅读的范围或者说氛围。一般情况下的阅读教育工作者们,更多的是指向第一层面的涵义,可我们以为,在“教书育人”“文以载道”教育目标的引领下,阅读不应只是语文教师提升学生学科能力的事情,而是要融入学校层面的教师、社区层面的好邻居、社会层面的叔叔阿姨们等参与性元素,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立体的“阅读共同体”背景下,大家齐心协力,朝着一个共同的阅读主题,彼此触摸心灵、思维碰撞、价值判断……这样,不仅营造了立体式阅读空间,更是让阅读的光芒铺天盖地射向儿童的生活。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经历了他们不曾经历的生活,丰富了他们不曾体验过的情感,提升了他们不曾思考过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阅读,真正地点亮学生稚嫩的人生!

二、探索化育新路径,让阅读滋养灵魂

1.共读,搭建温馨家园。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共读”的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立体化的阅读共同体”逐渐成形。首先,根据学校拟定出来的整体读书计划,各教师(班主任)以各班级为单位,以“家校联动”为出发点,鼓励家长周周关注学校“阅读主题”,日日倾听学生“阅读之声”,引导有经验的家长或社区热心人士成立“阅读志愿者协会”,让他们先充当“社区阅读者”,利用学校的图书馆为同一个区域、同一个学段的学生们上“校外阅读拓展课”,引导学生们更为广泛、深入地与文本、与生活对话,倾听世界上更多种不同的声音,弥补校内阅读的仓促与局限。在这样组建、实践的过程中,阅读共同体的参与者们不仅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更是感受到邻里之间的和谐、美好,“互信、互爱”的文明气息蔓延在社区中。

学生置身于一个“校内引领,家庭落实,社区跟上,社会拓宽”的立体化“阅读共同体”中,在立体式阅读空间中实现区域性的全民阅读功能,“亲子”“全民阅读”行动落地,阅读成为了连接你、我、他的一个学习、交往平台,“互信、互爱”的社区生活得以实现。

立体化的阅读共同体,不仅攻克了“家校联动”的老大难问题,更是让“家校联动”的区域功效得到彰显。“阅读,育人,人人有责!我爱我家,社区爱大家”的温馨情感流淌在这个“立体化的阅读共同体”中。

2.共情,邂逅美丽自己。

调查显示,90%的家长认为,亲子阅读只适合幼儿期,学生会识字了就要让他去独立阅读,否则会依赖大人……所以,一旦上了小学以后,大人亲子阅读的兴趣与责任感就骤然下降,亲子阅读迅速转化为“自主阅读”。

殊不知,这样的认知会导致学生的阅读像一叶扁舟摇摇晃晃地行驶在阅读大海中。6~12岁的黄金阅读期,倘若学生总是处于个体化阅读状态,往往容易使他们陷入浅表性阅读,即只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忽略了作品人物形象的感受,忽略了生活矛盾所带来的道德“两难”选择,忽略了历史长河群星的起起落落,忽略了中国会说话的“汉字文化”……

学生在阅读内容上重“情节”,在阅读过程上重言语的直接习得或简单的嫁接而轻言语构建的思维形成与人物形象的品味,在阅读目标上重事件的结局而轻生命成长的价值形成等。

自己是谁?将走向何方?书中的人物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学生不知,也不问!阅读,不过是学生习得语言文字的“工具”而已,文章所特有的情感化育功能在这儿缺失了。

而全方位、全立体化的阅读共同体,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公共教学区域,能在合作探究、交流分享中给学生带来集体性学习的愉悦,达到了心理相容,每一个鲜活的个体生命在这里得到了最为有效的滋养,这种“主题一致——话题深入——陪伴推进”的亲子阅读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学生们的生活、生命在这里得到了观照,文章中的人、事、物也在这儿得到了对话、共鸣,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在这里相遇、相知、相融……“共读·共情”的阅读光芒真正铺天盖地射向儿童的生活,充分展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魅力与力量。

所以,教育是最深入灵魂的事,是精神家园的扎根,而家庭教育(社区文化)永远都是学校教育的底色,父母则是这底色最重要的绘制者。

3.共育,助力自然成长。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对学生最大化育作用的“工具”莫乎于“书”。在学生生命成长中,由于学习任务的压力,各学科教学、各生活模式的成年人思维时刻在替代学生的思想,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心理。

如何将纷繁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共育”的课程内容?如何从儿童生命成长的视角创设出适合儿童成长的交际语境?如何创造性地运用阅读的价值选择及道德判断促进儿童言语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成长……这一切,都亟待探讨与化解。

为此,我们提出:共育,最好的方式是“落实常态化阅读教学”,让生命自然成长。即教育者将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落实到各学科的课堂学习之中,落实到课外学习交流的每一条辅道中,将阅读作为各科实现跨界学习的一个联结点和能力点给予突破。

各班主任可协同、引导各阅读共同体根据各学科特点开展系列的“学科阅读活动”,如“读数学书,说数学故事”“读英文绘本,说英文情境”“读色彩线条,说构图学问”“读音符节奏,说音乐生活”等,让“大阅读”成为一条贯穿所有学科教学的主线,让更多的教育生成发生在灵动的课堂内外,让阅读共同体再次发挥协同机制作用,让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的弊病在这儿得到一个有效的填补,形成一个“影响学生,辐射各科,拉动学业质量”的教育生态圈,让阅读的光芒再一次铺天盖地地射向学生们的学习生活。

完全可以相信,当阅读成为一种最为常态的教育方式,当阅读共同体成为一个最为便捷、高效的协同组织,当学生在最朴素、美好的书香环境中遇见最美好、最真实的自己的时候,他们就会远离“生活空壳化”,就能让德育的沉疴宿疾——理想信念教育无力、无味、无趣的问题,在“共读·共情·共育”中得到最有效的解决。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的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共同体社区儿童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社区大作战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3D打印社区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