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德育目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2020-03-25 04:07白娜
课外语文·上 2020年3期
关键词:课堂效率教学目标课程改革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德育教育优势,在课堂中渗透德育,让学生获得语言文字方面知识的同时,完成思想品德的建设,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语文的教学是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进行训练,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爱国、爱人民、爱科学等的品格。语文课程与德育建设关系密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优势的体现。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教学目标;课堂效率;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9-0086-02

【本文著录格式】白娜.探究德育目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课外语文,2020,19(09):86-8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新课程的改革使得教材的编写更加完善,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或展示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讴歌人文情怀,或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或诠释生命的意义等,这为德育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已成为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目标。那么,德育目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实现高效课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德育意识

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师如何进行教学,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为强化学生的德育意识,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老旧的教学观念,形成新的教学观念,依据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探索渗透德育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首先,教育是把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协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还要注意自身的提升、丰富和完善。其次,我们要意识到,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最基本的职业任务,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并不单指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能,以及培养出了多少重点高中的学生,还要看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取得高效的教学质量,是否能用巧妙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和表率。此外,教师还要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心態,学生是我们教学主体,“放下架子”是我们教学成功最基本的保障,对于学生和教育要秉承着一颗奉献的心,毫无怨言的履行好教师的神圣职责。最后,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而展开,这不仅是教师必须要意识到的,也是学生要领会的。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要多给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能,尊重、理解、赏识、信任他们,让他们拥有独立的人格。

如在《皇帝的新装》教学中,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在嘲笑皇帝的愚蠢,嘲笑大臣的盲从,称赞儿童的天真无邪,然后哈哈一笑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完全达不到教师教书育人的目标。我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主要采用了提问的教学方式。从“课文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到“两个骗子用什么手段取得了皇帝的信任”,最后“跟着皇帝来的全体随员怎么评价骗子织的衣料?他们提出了什么建议”。在问题探讨结束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亲身感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讨论问题、亲身感受,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恶,也知道了童话故事中运用的想象和夸张手法,不仅获得了知识,还让心灵得到了一次升华。

二、依据学科特点,提高学生德育品质

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语文学科的优势,对于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特殊的阶段,他们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格心理,没有稳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他们的感情却很丰富,对于形象、感性的事物总是比较容易接受,初中语文教材正是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了他们的发展需要。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汉字之美。汉语是我们国家的象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汉语之美。学习汉语已然在全世界各个角落悄然展开,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我们更应该热爱它、珍视它,我们可以用它表达自己丰沛的感情,还可以使用它和他人进行很好的交流,我们有必要学习它、热爱它。如在进行《岳阳楼记》的教学时,由“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带领学生进行逐字逐句的学习,对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是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先不进行翻译,而是让学生从古文中体会范仲淹的胸襟和抱负,体会他的忧国忧民情怀,进而感受汉字的凝练性、精确性、灵活性。其次,通过初中语文教材中文章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陶行知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语文教学为树立学生积极正确的人生观提供了便利。如在艾青《我爱这土地》的教学中,文章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我为学生介绍了这篇文章写作的背景:1938年,我国的土地连续被日本侵略者攻占,对所到之处大肆破坏,为抵抗侵略者的骚扰,全国掀起了抗日的热潮,作者满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篇诗歌。这首诗虽然充满悲怆和深沉,却能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他们为了祖国的兴盛而努力学习。直到结束学生还沉浸在诗歌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最后,语文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自立自强的精神。初中生是祖国的建设者,自立自强是他们必备的素质之一,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家里的“宝贝”,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语文教师肩负着巨大的责任。

三、做好课堂延伸,渗透德育教育

相对于小学生来说,初中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相对于高中生来说,初中生有较多的课外时间。在初中教学中开展课堂延伸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德育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文章是教研室精选的,但学生的阅读不能仅止于此,教师还要做好课堂延伸,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阅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在选择课外阅读时,教师不仅要依据教材内容,还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思想,并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推荐合适的读物。我在初中教学中,向学生推荐的读物有《伊索寓言》《朝花夕拾》《爱的教育》《繁星》《春水》《海底两万里》《泰戈尔诗选》《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等,并在班级里举行了阅读比赛,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开展课堂延伸阅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激发了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

总之,德育目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师一项常抓不懈的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识很重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强化学生德育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展开思考与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素质。

参考文献

[1]潘智群.情感导入法在初中语文与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9(6).

[2]于立国.“学科德育”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案例研究——以《范进中举》课堂教学为例[J].现代教育,2017(4).

[3]刘云仁.探析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2018(6).

[4]夏安.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德育工作的开展[J].学周刊,2019(28).

猜你喜欢
课堂效率教学目标课程改革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方式方法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