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有美的享受

2020-04-05 18:51莫翠霞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2期
关键词:发现美语文教学

莫翠霞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拓展美、发扬美。语文教师要从教材的审美内容着手,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审美的方法,还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句、段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事半功倍。

[关键词]语文教学;发现美;感受美;拓展美;发扬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6-0033-02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让学生有美的感受。那么,在语文课堂中怎样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呢?其一是从教材的审美内容着手。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神话《女娲补天》、传说《西门豹》、童话《巨人的花园》《小木偶》等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诗歌《赠汪伦》《咏柳》、散文《荷花》《鸟的天堂》都展现了优美的意境……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教材内容的美。其二是要注意教给學生审美的方法。学生的审美观点总是处在显浅的外表中,还不懂得从理性的角度审美,因而教学时就必须注意这个方面,教给学生有效的方法。针对以上两点,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让学生发现美

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呢?这就得从课文的词句段入手,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发现美。

如教《鸟的天堂》时,光看课题,学生会产生“鸟的天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天堂,应该很美吧”的疑问,于是他们就会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教师就可以顺着学生的疑问,抓住大榕树枝繁叶茂和生机勃勃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大榕树为何被称为“鸟的天堂”。首先,从“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发现绿叶的茂密美。接着,学习句子:“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我问学生:“什么东西才‘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是阳光,是灯光,是……”“那叶子为什么能‘明亮地照耀我们的眼睛呢?”“因为叶子太绿了,绿得发光,绿得发亮啊!”“想想看,满树都是那绿得亮晶晶的叶子,多么美丽,多么神奇的树啊!难怪成了鸟的天堂!”这样还不算,还有作者的想象:“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发光、发亮的绿叶上,仿佛缀满了一个个活泼的小精灵,在跃动,在舞蹈,在演奏生命的赞歌——这就是大榕树的勃勃生机,让人赞叹,让人惊喜。写到这里,作者戛然而止,发出感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干练而朴素的语言表达出了作者的诸多情绪,是激动也好,是赞叹也好,是兴奋也好,千言万语都化成了一个词——“美”。这个最普通的词,恰到好处地应用却超过了所有华丽的辞藻,焕发出了最美丽的色彩。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感受描写鸟的画面。“大的、小的、花的、黑的”,这组写小鸟外形的词语写出了小鸟的静态美,读着这抑扬顿挫的文字,学生眼前也浮现了一幅千姿百态的“百鸟图”;而另一组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写出了小鸟的动态美。读着这富有节奏感的句子,脑海中出现的是众鸟快乐戏耍的美丽画面。这样抓句子,让学生反复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体会到了美。

二、让学生感受美

教学中,仅让学生发现美还不够,还要让学生感受到美。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到美呢?我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1.面一面。《鸟的天堂》的作者所描写的大榕树成了学生感受美的入口。学生说:“大自然这么美的景色不动手画画,手实在痒得无处安放!”学生的情绪高涨,进一步升华了美的情感。而文章作者是这样说的:“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南国的树,到底美在哪儿呢?我让学生自由朗读描写榕树的段落,体会这树的美。单有树,只是静态的美,所以必须得有鸟,所以学生同时也要朗读描写鸟的段落,感受鸟多的动态美。体会够了,就把这美景画下来,然后再评一评谁画得最美。

通过作画,把自然美展现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联系起来,还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通过评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2.演一演。《七颗钻石》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小姑娘的心灵美。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我让一个女生饰演善良的小姑娘,另一个女生扮演小姑娘生病的妈妈,选两个男生,分别演小狗、讨水喝的过路人。学生熟悉课文后,开始按课文情节表演。演出完毕后进行讨论:“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故事的结尾,小姑娘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课文没有写出来,那么,我们展开想象,讲讲这个故事,并续编这个故事。”这样通过演和想,学生在表演和想象中受到了心灵的熏陶。

3.比一比。比较是认识美的差异的基本手段。教学《西门豹》《巨人的花园》《蓝树叶》这类内容中含有比较因素的课文时,可设计一些问题,如《西门豹》中谁的行为是美的,谁的行为是丑的,让学生对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能够识别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真善美。

通过画、演、比的方法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学生就能感受到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三、让学生拓展美

我们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如《赠汪伦》这首诗的语言极富有诗情画意。“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首先描绘李白“将欲行”时,“忽闻”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朋友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诗人先用“深千尺”写出桃花潭水很深,紧接着用“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更加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自己那份真挚的友情比桃花潭水更加深。全诗语言直接流畅,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那种意蕴美令人叹服。诗情画意,即诗中有情,画中有意,言虽尽,而意无穷。学生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自己能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诗人,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动作呢?”这美妙的想象就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中。

四、让学生发扬美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这一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2001年,我国政府根据地震救援的需要,成立了一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2003年2月,救援队首次参加新疆巴楚等地的地震抢险救援,出色完成了任务,得到了联合国官员的高度赞扬。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体会: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他们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布迈尔代斯”(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在受灾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投入工作(队员们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救援成功)。整篇文章虽然没有优美的语言,但救援队队员们高度的责任感和祖国荣誉感和舍己为人的高尚人道主义精神却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队员们的行动美、心灵美很值得学生学习并发扬光大。

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重点字、词、句、段,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拓展美、发扬美。这样,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发现美语文教学
音乐,让语文课堂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