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融通场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0-04-05 18:51范玲芳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2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范玲芳

[摘要]构建融通场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梳理,找到最佳的教学切入点,融通学生的学习思维,唤醒学生的生命经验,勾连学生的生活场域,形成新的教学发动力,促使学生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学科综合能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融通场域;学习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6-0059-01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有融通场域的主动意识。所谓场域,并非物理性环境,而是各种关系联结起来的表现形式。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场域,指教师教学和学生思维的维度。教师应打破育人场域的隔绝性,唤醒学生的生命经验,形成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

一、觀照设计,融通学生学习思维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学生学力基础、教学辅助条件等方面进行多重思考,特别要对多种制约关系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文本、生本、师本三者之间的关联点,为学生设计适宜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展开关联性思考,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融通场域属于更高层次的教学追求,教师要有观瞻意识,提升课堂教学的观照性。

如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中秋节》时,教师给学生布设以下的预习任务:“收集中秋节的来历、传统故事、传统活动等方面的信息,并参与课堂讲述活动。”学生收集了丰富的素材信息,踊跃发言,课堂学习气氛浓郁。在学生讲述、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和评价,使学生自觉建立知识体系。为了让学生对中秋节有更深刻的认知,教师利用多媒体集中展示中秋节的风俗、活动图片和视频信息,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节日气氛之中。

这里,教师为学生设计预习任务,给学生提供学习契机,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形成新的学习认知。学生的学习收获是丰富的,积累了知识,升华了思想,这是因为教师的设计和调度确保了融通操作的顺利推进。

二、强化指导,唤醒学生生命经验

道德与法治教学启动后,教师要利用多种案例展开引导,进行感化性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经验。学生年龄小,对生活、生命、人生、社会等概念缺少基本认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入更多的情感内容,通过情感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如果有需要,教师不妨让学生参与案例的收集和解读,使学生形成关联性认知。教师的引导是融通场域的关键,对学生进行认知整合和反思、提升学习品质有一定的帮助。

学生生活基础还比较薄弱,在教学引导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实际,提升教学的匹配性。如教学《国庆节》一课时,学生对国庆节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文体层面上,如学校组织的歌咏比赛、体育比赛、主题征文等活动,从相关活动中感受节日的气氛。为了让学生对国庆节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开引导,从介绍首都北京开始,到新中国建立的历程,再到国庆大典,以及振奋人心的国庆大阅兵活动,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心理触动。为了让学生建立有形认知,教师给学生布设一个课外学习任务:“学唱一首歌唱祖国的歌曲,然后参与课堂展示活动。”学生听说要学唱歌曲,顿时兴奋起来,纷纷展开行动。

这里,教师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调度,给学生感官带来多种冲击,从学生的具体表现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布设和发动是比较成功的。课堂上,学生都能够积极配合,学习收获是多元的、鲜活的。

三、整合资源,勾连学生生活场域

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比较固定的教材,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施教时要有整合意识,结合校本课程和学生实际,为学生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勾连学生的生活场域,让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展开学习和思考。实践性学习内容,能够给学生更深刻的心理触动,教育激励作用多元化。

如在教学《中华好儿女》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首歌曲《龙的传人》,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说说中国人有哪些共性特点,最后让学生收集关于祖先的传说,并在小组内进行展示。学生根据教师的布设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有的讲述夸父逐日的故事,有的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还有的讲述抗日小英雄的事迹,课堂变成故事会。教师对学生的讲述情况进行总结,并给学生展示一些典型素材,如诗人、科学家、发明家、革命家等,使学生受到感染。课堂结束后,教师为学生布设课外信息收集任务:“收集中华传奇的名人故事,参与课堂展示活动。”

整合学生生活认知,勾连学生生活场域,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这里,教师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深入探究新知。

(特约编辑 木清)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
遵循身心特点 助推幼小衔接
浅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栏目设计的选择和使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