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探究成为科学教学的着力点

2020-04-05 18:51田丽霞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2期
关键词:着力点小学科学探究

田丽霞

[摘要]作为一门综合性、基础性学科,小学科学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和自然的重要契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依托教材内容,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手段,借助问题引领教学活动,强化课堂实验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发展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6-0070-01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程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也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共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要秉承这一理念,通过创设趣味化情境,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和知识。”可见,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对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常见的情境创设方式有实物展示、故事讲述、录像播放、趣味卡片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筛选。科学学科以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为逻辑起点,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如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风向和风速》时,教师讲述了一个趣味小故事:“一群探险者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他们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假如你也是探索小队中的一个成员,你会采用什么办法帮助队友摆脱困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迅速被激活,自制风向标,判定风向。这样教学,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风向的重要性。

情境创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思维有极大帮助。教师要巧妙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创设贴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情境,迅速激发学生情感,使之形成乐于探索科学的价值观。

二、问题引领,培养学生探究思维

与现代课堂相比,传统课堂以“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形式进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目标难以达成。科学教学不能单纯地讲述理论知识,而要深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在学习文本知识的同时,锻炼思维,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好奇心极强,喜欢寻根觅底地追问。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拘泥于教参中的问题,应创造性地设置问题。

如教学《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认知和学习情况提出提问。有一学生说:“我想知道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被消化、被吸收的。”学生探究热情被激发后,教师展示一张人体消化器官图,然后提问:“食物会经过人体的哪些部位?”学生根据自身经验表述,其他学生进行纠正,讨论热烈,课堂学习氛围浓郁。

学生不主动发问,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生方面来看,知识欠缺、能力不够、学习习惯未养成是导致学生不主动发问的重要原因;从外部因素看,教师在引导中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因此,教师必须做好指导工作,鼓励学生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的探究思维。

三、实践操作,挖掘学生探究潜能

活动性和实践性是科学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活动性表现在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活动,增强实践能力,内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态度。实践性则是要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尝试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设置灵活多样、趣味盎然的游戏活动。在活动设置之前,教师应对学生的实际学力进行重点调研,掌握学情之后,制定的实践操作活动才更有针对性。

如教学《设计制作小赛车》时,教师给出部分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需要的材料。学生选择好材料后,教师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了解制作步骤和方法。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一辆赛车。有了制作材料,掌握了制作方法,学生自然信心满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出发,探寻最佳的解决方案。

在实践操作之前,教师要制定详细的操作计划,对操作步骤、器材准备、教學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这样,学生在操作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彰显操作的效果。

(特约编辑 木清)

猜你喜欢
着力点小学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把治污的着力点放到基层去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