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高中语文课堂

2020-04-06 03:47原秉新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教学措施高中语文

原秉新

摘要:本文论述了导致高中语文课堂现状的原因以及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高中语文课堂的具体措施,以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些许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现状;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9-0005

经常听到学生在背后抱怨:在初中,语文是最有趣的、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到了高中,语文课堂单调乏味、枯燥无趣,令人生厌。每每听到学生的抱怨,内心总是五味杂陈,同时也不由地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高中语文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要探究这个问题,必须从课标、教材、考试方向、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入手,全面分析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才能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一、导致高中语文课堂现状的原因

课标、教材和考试方向存在一定的错位。《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教学既要接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浸润,提高对民族文化的感受能力,又应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学生成长相联系,让语文学习成为促使学生精神成长、形成健康人格的推动力。新编语文教材也充分体现了课标精神,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突出了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与内容。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与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课标与教材的一致性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教学实践和教育改革的载体,理应为课堂教学改革抓手,然而,到目前为止,高考考试方向仍然是影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最重要因素,我们不妨通过高考试卷的结构分析来研究其与课标方向的错位。高考语文试卷的一般结构为:论说文+文言文+古诗词+名句名篇+文学文或实用文+语言运用+作文。论说文往往是社科类,选自某些学术专著,专业性很强;文言文主要考查人物传记;古诗词以考查课外为主,多为描写和抒情方面的鉴赏;名句名篇是对初高中阶段诗词积累的考查;选考文中的文学文的选择要么时代久远、要么寓意隐晦,学生很不容易把握和理解;语言运用主要是考查语文基础;作文形式虽然丰富,但是在批阅过程有向议论文倾斜的趋向,导致其他题材作文分数偏低。这种错位会导致教师的日常教学不自觉地向考试重点倾斜,弱化甚至忽视那些不考的内容。而考试内容优势相对枯燥,与语文的文学素养和美学熏陶关系不大,这也是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单调枯燥、索然无味的根本原因。

二、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高中语文课堂探索

1.融语言运用、诗词鉴赏于日常教学中

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也非几次集中讲解能收到功效。教师要融语言运用于日常教学中,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渗透字词教学和语言运用。比如,提取信息训练中要培养学生对用词的斟酌,在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心理时要引导学生表达得准确,在鉴赏美句时,要引导学生用词的多样和生动,在解答问题时及时纠正学生的语病等让学生将注重语言运用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项常规内容。这样,既能做到“细水长流”引起学生的注意,又能避免单纯的语言学习的枯燥。

高中阶段的诗词鉴赏比较浅显,多是内容、表达方式和情感的总结与分析,问题也比较少,与真正的诗词鉴赏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师不妨利用晨读课或每周固定正课的课前五分钟来学习诗歌赏析,每次只从一个方面进行探讨,学生意犹未尽就戛然而止,调动学生对下次学习的渴望。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的诗词阅读量,又可以避免集中学习的倦怠感。

2.以活泼的学习形式来应对枯燥的学习内容

论说文(社科文)具有知识性、专业性强、内容枯燥的文体特点,很少有学生对这类文章有主动阅读的兴趣。面对这类文章的学习,教师要设计活泼多样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设计数个接近考试形式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思考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将疑难问题标出,作为下一步师生合作、探究的对象;最后通过师生合作环节,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思维方向指导。这样,既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又不至于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倦怠感。

3.充分利用课本实现学习和训练的结合

文言文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载体,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高考文言文以人物传记为主,而且多为课外阅读。教师不妨以其他类型的文言文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材料和载体,将课内人物传记类文章作为高考训练的载体,实现学生文言文阅读迁移能力的训练手段。这样学、练结合的训练方式,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以实现课内外学习的有效对接,也是应对考试的有效方法。

4.以课本为“把手”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师要以课本为把手,结合必修和选修教材上的课文,向学生推荐同一风格、主题,或同一时代却风格迥异的作家的作品,实现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感悟能力的教学目标。

5.进行“一题多练”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

为应对高考作文,让学生训练结构简单、主题鲜明、表达直接、不易离题的议论文,限制学生对其他文体的尝试,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原则相悖,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和扼杀。教师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可以采用“一题多练”的训练方式,用同一个题目、话题和材料,尝试进行不同文体的创作并进行对比,明白自己最擅长哪种文体。平时鼓励学生进行自己喜欢或创新的文体写作,考试时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样式,促使学生的写作能在爱好、需要的驱使下快乐进行。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西市第二中学266600)

猜你喜欢
教学措施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效率的措施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MOOC在高职公选课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