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办学理念的核心是立德树人

2020-04-07 17:45徐金海
江苏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生观教育观立德树人

【摘要】校长办学理念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灵魂,渗透着学生观、教育观及学校观等价值内涵,其核心是立德树人,只有厘清学生观、教育观及学校观,才能够清晰地认识和理解办学理念的核心何以是立德树人。

【关键词】学生观;教育观;学校观;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0-0025-03

【作者简介】徐金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8)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9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小学校长管理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GYI2019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校长办学需要办学理念的引领,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精神内核,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灵魂。办学理念是解决“学校是什么”“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等问题的关键,渗透着学生观、教育观、学校观等价值内涵,其核心是立德树人。在理解立德树人之前,我们势必要弄清楚办学理念渗透着怎样的学生观、教育观及学校观。

一、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认识与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其核心即学生是什么?在知道学生是什么之前,我们先看看教师是什么?在通常意义上,我们会认为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工厂的工人等,园丁、工程师及工人的本职工作是什么,显然园丁的本职工作是给园内的花草树木浇水、施肥并使其健康成长,工程师的工作在于完成对“物”的有效控制与管理,工厂工人的工作在于加工和塑造产品。既然把教师比喻成他们,也就意味着教师所面对的不是人而是物。于是,也就有了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需要教师塑造加工的“产品”、是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等说法。

从这些关于教师是什么的比喻以及学生是什么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被当作“物”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整个教育过程就如同汽车的装配线一样,学生从一个年级到又一个年级,当学生“流过”每个教师面前时,教师给学生添加某些价值(教会他们一些具体的知识)。学校和工厂一样,教育工作者和工厂里的工人一样分工精细,特别是在中学,划分了历史、语文、数学等许多学科专业领域,而整个过程的质量控制则建立在学科生的测验成绩之上。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是以“物”的标准来进行控制和管理的,如果把对“物”的生产与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一致化、统一化,那么,人在某种意义上也就变成了毫无生机活力、没有任何创造性可言的“物”了。显然,这不是校长办学理念需要的学生观,校长办学理念需要的学生观应该是把学生视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是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二、教育观

所谓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这一事物以及它与其他事物关系的认识与看法。其核心即教育是什么。对教育是什么认识的正确与否是教育者能否真正按教育规律办教育的重要基础,离开了对教育是什么的正确认识,无疑会使教育走上错误的道路,致使教育承担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在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就出现过“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工具”的认识与实践。

“无论是1978年以前的教育为政治服务还是1978年以后的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所秉持的都是典型的‘社会本位论观念,把教育看成政治或者经济的工具。”[1]这种社会本位的观念强调以社会价值为中心,要求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建构教育,主张个人的发展依赖并受制于社会,人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需要社会提供营养,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教育过程就是按照既定的社会规定性培养人,使人成为实现社会发展要求的工具。这一过程隐含着人的缺失,是一种没有“人”存在的教育。显然,不管“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还是“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工具”都不是校长办学理念中所需要的教育观,校长办学理念中的教育观到底是什么呢?《教育大辞典》指出,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无疑,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离开了人来谈教育,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本来意义。教育只有回归原点,回归到以人为本并真正地发展人、成就人的轨道上来,才可能真正带来教育的繁荣与发展。

三、学校观

所谓学校观是指办学者对学校所持有的基本认识与看法,它支配着办学者的教育行为、管理行为,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样态和水平。其核心即学校是什么?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对学校的认识与看法也有差异,一些关于“学校的隐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学校是工厂”“学校是规训机构”等。这些隐喻的背后隐含着人们对学校是什么的理解与认识,也在实践中影响着办学者的办学行为。

首先,作为“工厂”的学校,这种认识和看法主要是受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把工厂的管理模式直接迁移至学校。20世纪初,教育家们开始像办工厂那样去办学校,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学校教育的许多方面都是从工厂车间直接移植到学校教室里。现在,保存记录、制订课程表、布置教室、划分学期、安排上课时间和课间休息、教学和年级划分等都实现了标准化。显然,“学校是工廠”意味着学校要按照标准化、程序化与效率化的模式去办学。这种建立在人的理性化行动上的办学行为,在每个个体及由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朝着他们的效率目标前进的过程中逐渐牺牲了人的精神。

其次,作为“官僚机构”的学校,较早运用科层制理论研究学校管理问题的是美国学者阿博特。在他看来,学校组织符合韦伯所提出的理想的科层组织的特征,比如,学校组织具有专业化分工的特点,内部具有明确的、严格的规章制度,教职员工按照自己的职务、责任以及工作的质与量获取工资。因此,他认为学校管理效率的提高,有赖于学校组织管理的程序化与规范化。“学校是官僚机构”意味着校长及学校管理者不是用心地在办学治校,而是更多地寻求权力,培养长官意志,致使学校组织目标发生了转换,即官僚制及其生存本身变成了学校发展的目的,而学校的育人目标却成了次要。

再次,作为“规训机构”的学校,“规训”既具有“学科”的释义,也具有纪律、训练、训诫等含义。在规训机构的学校中,学生是“囚犯”,教师是“监狱看守者”,校长是“监狱长”,学生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处处时时处于监督和控制之下。表明学校以规训与惩罚技术作为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与策略,通过严密地对时间、空间和活动的编码来进行,进而实现对规训对象的约束与管制,使规训对象具有“驯顺性”,这无疑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压制与剥夺,使学生逐渐成为丧失主体性的“人”。

那么,学校应该是什么呢?《教育大辞典》指出:学校是人类进行自觉的教育活动,传递社会知识文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一定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机构。可见,学校是一个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机构与场所。这也是校长办学理念中所应秉持的学校观。

校长办学理念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灵魂,其价值追求及其发展愿景应真正体现并落实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既体现了教育的本体价值,也体现了学校发展的价值定位,同时也是实现校长管理专业化的重要基础,应成为我们办学的基本理念、根本追求。

“立德树人”指明了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树人”,要坚持育人为本。教育作为培养人、发展人的伟大事业,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无论是对国家的振兴与富强,还是对人的全面发展与价值实现,都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为目标。这是“树人”的根本,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校长的办学理念无不渗透着这一根本价值内涵。

“立德树人”指出了学校教育的途径就是“立德”,要堅持德育为先。人无德不立,“立德”就是要提高道德修养,给人们树立道德方面的榜样。“学校是一个道德机构(moral institution),除了教授知识与技能外,也要教导道德伦理。”[2]坚持德育为先无疑是对校长办学的重要规定,要求校长无论从办学理念的构建,还是从办学理念的实施;无论是校长的语言表达,还是行为体现,都需要渗透伦理道德,这样才可能为学校教育“立德”途径的达成提供可能,进而达成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的价值要求。

“立德树人”明确了学校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的教育绝不能仅仅用于制造学术渊博、多才多艺的“精英”,而是需要学生在具有人性的价值内涵影响下,实现知识、技能的价值效用,实现人的发展有效性。这就需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这无疑是我国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应有之义、应担之责,更是校长办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漫漫现代路:我国基础教育管理60年简评[J].中小学管理,2009(10):2.

[2]谢文全.教育行政学[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551.

猜你喜欢
学生观教育观立德树人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外籍教师课堂典型用语及其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措施背后折射出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孔子学生观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启示
《外国小说欣赏》的写作价值研究
关于解决大学生上课玩手机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