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提问,打造有效数学课堂

2020-04-09 04:46刘先君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提问课堂设计

刘先君

摘  要:在提倡有效教学,减轻学生负担的趋势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思的话题。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带有随意性,不像在公开课时那样精心设计,久而久之,会养成一定的习惯。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上要始终注意问题的有效性,要善于“巧”问,讲究“追问”,敢于“提问”,使问题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既有面临挑战的机会和经历,又有成功的经验,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笔者从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入手,以最有效的提问得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设计;提问;有效;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该是富有挑战性的。想要得到聰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因此,可以这样说:要实现数学的挑战性,构建有效课堂,就必须重视对数学问题的设计,使之具有挑战性。在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门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它既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传授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新课程的教材在编造习题时重视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但是教师该如何精心设计提问,仍需要广大数学教师进行探讨和深思。

一、课堂教学中“问”的误区

在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上,好的提问总是贯穿于每一个细节。可是,我们却经常在课堂上碰到教师创设情境但发问不当,以致学生“冷场”的局面,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教师埋怨学生不能很好地与之配合。其实,教师的“问”是学生能否回答的重要因素。

1. 为“问”而问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大量发问,为问而问。在我们的教研活动中,曾经对一节公开课《角的认识》进行调查,发现教师的发问达到了100多次,其中一半以上的问题可以缩减,如“是不是”“对不对”等。这种问题从表面上看,师生问答挺热闹,但实际上没有启发性,也没有思考的价值。顾泠沅教授称之为“边讲边问、小步快进”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思路被禁锢在教师设定的路子里,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同时,教学中的“问”由教师一手包办,也不利于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问”法无序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注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使学生无从答起。如有一位教师在上《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时,先是复习了圆柱的特点,然后问:“针对这个圆柱,你可以求出什么?”其实教师的意图是:在这个圆柱里,哪些面的面积可以求出来(两个底面),而侧面积是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由于教师的问题太大,学生就一直在思考,而且回答时也与教师的想法有明显出入。所以教师不经意的一问,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迷惘状态。

3. “问”法无度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如果问题太难太繁,学生会无从思考,长此以往,就会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问学生:“你会计算教室粉刷墙面的面积吗?”这时学生会感到比较困难,所以教师要设计过渡性的问题,降低学生思考的难度。

二、课堂教学中“问”的方法

(一)善于“巧”问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愚者问得深,智者问得巧。”“巧”问就是要问到点子上。

1. “问”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索,获取新知,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巧问,诱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促进新旧知识的渗透和迁移,从而积极获得新知。例如:四年级下册的《方向与位置》一课,由于在三年级时也学过这个内容,只是要求不同,三年级是简单地说出八个方向,而四年级的要求更进一步,要说出方向和角度。四年级的教师在上这一课时,用了下面一幅图(如图1)。男生和女生进行定向运动比赛,男生到1号点,女生到2号点。这时教师提问:这两个点分别在学校的什么地方?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回答:在学校的东北面。教师再问:两个点都在东北面,那你们能顺利到达吗?要想顺利到达,还需要知道什么?当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教师需要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计合理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并沟通新旧知识。

图1

2. “问”于精心设置的悬念处

教师只有设计出好的问题,创设悬念,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使教学成为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有幸听过一位教研员上《小数的意义》一课,教师出示了六幅图,有三幅图是把同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份,另外三幅是平均分成了100份,每幅图中各有几份涂成了阴影。上课时教师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表示阴影部分。在反馈时,教师问:“同样的一个阴影部分可以用两个不同的数来表示,那么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教师通过这一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很自然地得出这两个数大小相等,表示的意义相同,为概括出小数的意义打下了基础。

3. “问”于新知识的重难点处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为此,教学中应于新知学习的重难点处提问,以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如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一课,教师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环节中出示了这样一幅图(如图2):

图2

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1)上面三幅图中,哪一幅是平均分?(2)如果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你会选哪一幅图的分法?(3)第一幅图怎样才能变成平均分?通过这三个问题,教师层层递进,首先是让学生从表面上理解平均分,其次是让学生结合实际运用去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最后是让学生想办法变成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的方法及方法的多样性。这三个问题很有效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4. “问”于学生的兴趣处

我们不能奢望学生能自觉地投入数学学习中,也不能依赖教师的“权威”迫使学生这样做。我们所能做的是适当“包装”数学问题,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使得学生不会对问题产生枯燥、恐惧感,反而产生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

例如,在六年级的利息教学中,与利息计算相关的知识点有很多,如利率、存款利息、利息税、税后利息等,比较琐碎而且枯燥。为此,可以安排一个“帮张大爷存款”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存款事项,选择存款种类,学会计算利息,并且把这些内容讲给张大爷听。问题中揉进了故事情节,学生觉得有趣,学得扎实而轻松,还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纷纷争着对存款、取款的过程和利息的算法做精彩的讲述。

对于低中年级儿童,美丽的童话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可爱的卡通玩具等,也可以成为问题的重要素材,使问题的呈现形式多彩多样,以保证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讲究“追问”

“追问”是在提问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达成最终目的,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通过“追问”,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生解题时经常只按熟悉的程序、方法去理解,缺乏对问题深入、全面的观察分析,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知识的联系与来龙去脉。如学习“长方形的认识”一课时,笔者先出示一组四边形图片(梯形、平行四边形、任意四边形、长方形),请学生觀察每个图形各有几条边,并让学生给这些图形取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四边形”。然后,笔者请学生凭自己的直观感觉认出长方形并追问道:“你们是怎么知道的?你能不能用确切的话说说什么是长方形?”这下可难住了学生。此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怎么回答。抓住学生急于求成的心理,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发一套前面出示的图形,放手让学生自己比较,根据“追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创设情境,使学生自己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得出长方形的特征,对长方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通过“追问”,帮助教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境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时会碰到苦心设置的情境让聪明的学生无意间“弄砸”了的情形,这时笔者就用“追问”帮自己解除困境。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先出示一幅图,让学生看图列出几个几相加的算式,然后再问“如果20个5相加,你会怎样列式”,从而引出乘法算式。可谁知道第一位学生就列出了乘法算式,把教学预案全打乱了。这时笔者只好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位学生说是他妈妈提前教他的,于是笔者又说:“你真聪明,今天这节课就由我和这位同学做大家的向导,一起带领大家学习。”通过“追问”,把学生引入新授课中,也使自己走出困境。适当的追问,可以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反映了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

(三)敢于“提问”

提问是贯穿整节课的,教师的引领作用能否很好地体现,提问至关重要。教师要敢于提问,开放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

1. 提问要有开放性

数学开放题的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条件多余或结论不确定。正因为这样,开放的问题具有灵活性、多向性等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即使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也可以自圆其说。

例如,教师出示一道问题时不妨多问一句:“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在这一问后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平均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把一堆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当学生说出多种分法后,教师接着问道:“你还有别的方法吗?”这时一位学生回答:“我数了一共有24个正方体,四六二十四,所以我是直接每份分6个。”多么精彩的回答,这位学生已经在与除法及口诀产生联系了。又如教学《统计》一课时,学生除了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外,还要学会分析数据,这时教师可以放弃书本上的问题,让学生自由提问,自己解答,以实现内容、思路上的开放。

此外,问题的开放性还应保证具有一定的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挑战需求。

2. 提问要有质疑

学生对书本或教师所教的结论往往深信不疑,久而久之,学生会以接受的姿态来对待学习,这样就缺少了创新的意识,变成读死书和死读书。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深信不疑时提出能引起质疑的问题。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当学生从操作和实际经验中得出“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大;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小”的结论时,大多数人就理解为“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一定大”。笔者在此时提问:“盒子里有3个红球和2个黄球,那么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笔者让学生继续操作,如果学生摸出了黄球,就让学生解释原因,通过反复提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又如在学习定律等内容时,笔者让学生不断寻找反例,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 提问要延伸到课外

一节课上完,不代表一个内容的结束,也不代表学生学习的结束。教师要有一种意识,把数学带到课外,当然,这并不是指留课外作业,而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提问,让学生在课外也有探索的欲望。如在三年级下册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书本上有这样一道习题:90、72、585、78、120、267,被2除,余数为0的有哪几个?被5除,余数为0的有哪几个?被3除,余数为0的有哪几个?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计算,只是一种练习的形式。笔者在上课时除了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外,还一口气报出了所有的答案并提问:“老师课前没有计算过,你想知道我是如何又快又准地知道答案的吗?这里面有一定的规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进行研究。”第二天就有几位学生找到笔者,想要探讨被2和5除的数的规律,后来有学生把被3除的数的特点也研究出来了。这样的内容在我们的课堂上有很多,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随时和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去。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问,又要巧问敢问,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只有设计出好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才能使教学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使课堂成为思维翱翔的天空。

猜你喜欢
提问课堂设计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