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教学设计(一课时)

2020-04-10 11:03宋国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宋国萍

[摘要]《清贫》是典型的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文本,全文叙议结合,并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凸显人物品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五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和单元语文要素,精准定位教学目标,通过情境演读、思维导图、合作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难理解的句子和主要内容,深切感受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促进学生言语和精神生命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教学设计;革命传统;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中圖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7-0008-03

【教材分析】

《清贫》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先生的《可爱的中国》一书。课文内容情感强烈,故事引入人胜,尤其是对比手法的大量运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文本蕴含的克己奉公、清贫洁白等思想,尤其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家国情怀,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便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应立足儿童立场,适度拓展背景资料,做到既聚焦革命传统主题,体会无产阶级革命家“清而不贫”的精神品质,又精准定位读写目标,帮助学生构建开放多元的学习经验。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筹”“镯”等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矜持不苟”等词语的意思。

2.自主研读课文,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领悟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3.了解课文叙议结合的谋篇特点,进一步体会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揭示课题

(一)回顾旧知,导入课题

1.出示单元篇章页,师生回读课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古至今,多少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抛头颅洒热血。千百年前王昌龄、王维、陆游写下了动人的诗篇……《军神》中,我们见识了川东支队刘伯承将军……《丰碑》里,军需处长……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体现了毛主席……

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课文中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来概括人物的品质。

2.揭示课题——《清贫》,走近方志敏。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介绍方志敏生平。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脚注和文末“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写于囚室”,初步感受方志敏视死如归、舍己奉公的形象。

(二)联系课文,正确解题

1.在字典中,“清”“贫”都有多种解释,请结合预习选择正确的义项,说说“清贫”是什么意思。

出示:“清:①纯净透明;②明白,不混乱;③一点不留;④清除;⑤查点(清楚);⑥公正廉明;⑦朝代名。贫:①穷,和‘富相对;②缺乏;③絮烦可厌。”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一和最后一段来理解题目的意思。

2.“清贫”一词出自《五诫篇》:“与其浊富,宁比清贫。”作者姚崇是唐玄宗时一位廉洁奉公的宰相。这篇课文,怎样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来凸显人物的清贫品质呢?

【设计意图 结合单元篇章页,回读前文,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同时,适时引入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选择正确义项、理解题目,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认读词语,梳理文脉

(一)分类认读词语

1.出示“筹集、金镯、威吓、深山坞”三个词语。

重点正音:“筹”“镯”是翘舌音,“吓”是多音字,“坞”是第四声。

2.出示“袄领袜底、衣角裤档、汗褂裤”三个词语。

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词意,并对“衣”字旁进行词串归类。

3.出示“矜持不苟、企望”两个词语。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厘清文脉,初步感受叙议结合的表达特色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围绕“清贫”,课文写了几件事。

引导学生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开头提出鲜明的观点,接着举国民党士兵搜身而一无所获、家中的财产少得不能再少两个事例说明观点,最后阐明“清贫”的伟大意义。

2.教师小结:这是一篇议论性很强的记叙文,全文结构严谨。

【设计意图借助课前调研,聚焦学生易读错、难理解的词语进行分类指导,扫除字词障碍。这是一篇表达很有特色的文章。根据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厘清文脉时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三、聚焦“趣事”,品味对比

(一)体会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的表达作用

1.出示教材阅读导语:“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这是学习本文的两个目标。文章写了两件事。首先让我们聚焦第一件事(2一8自然段),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2.交流、评价: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举例说明。

(1)士兵的贪婪。

聚焦典型动作“搜、摸、捏、抢”,体会士兵从“热望”到“激怒”,再到“企望”最后“失望”的过程。

创设情境:如果你是导演,由你来主持这出独幕剧的演出,方志敏一定要演得堂堂正正,那两个国民党士兵嘴脸一样吗?

预设:虽然两个都是士兵,但根据动作和语言可知道拿手榴弹的粗鲁野蛮、脾气暴躁,弓着背的则比较沉稳、老奸巨猾。

(2)方志敏的正义凛然。

聚焦神态描写——“我微笑着淡淡地说”,品味语言描写——“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感受他作为共产党的高官,廉洁奉公,虽然被俘,却是正义凛然的形象。

3.演读课文,激发情感。

(1)出示课文片段:

①“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

②“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

③“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

这三段话都有“钱”字,这三个“钱”字一样吗?情境朗读。

(2)拓展资料,激发情感:“同学们,方志敏作为党和军队的领袖,‘经手的款项有数百万元之多,但都‘一点一滴用之于革命事业。第二次反‘围剿时缴获20多万银元、2000多两黄金,他依然和普通战士一样,每天只有4分钱菜金,兜里没有一块铜板!国民党送来让他交代的纸笔,被他用来写出许多宝贵的文稿……读着课文,看了这些资料,再看方志敏这句‘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你觉得革命是为了什么?”

(3)学生演读,教师小结:可见,不同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背后都有不同的心理。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紧紧围绕课文导语来落实语文要素。因为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这又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所以借助表格,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描写,并在交流品味中体会人物不同的心理,明确这些描写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体会对比的表达效果

1.这件事,方志敏称之为“趣事”。“趣”在何处?“趣”在对比。

2.其实,全文都充满了这样的对比,你找到了吗?同桌合作,绘制对称型的鱼骨图。

预设:“一开篇就写革命久远,身居高官,却不奢侈;经手巨款,却不贪占;对清贫,有人不信,有人坚持。‘趣事中更是巧用对比。两个士兵认为方志敏应该有钱,却搜不出钱;国民党高官与共产党高官的品质对比;写家中有‘传家宝,却仅是旧褂裤与线袜;自己认为是‘宝,富人却‘齿冷三天。全文巧用对比,突出了共产党员的美德。”

3.众说“清贫”。课文学到这里,你能说说“清贫”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革命传统题材类课文的语言,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本文更是将对比的手法运用到极致。教学中,抓住一个“趣”字,引导学生勾连全文,实现了思想教育和文学研读的和谐统一。】

四、重组语言,迁移运用

(一)总结引导,展开联想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学生齐读。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这样说。回顾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再结合你课外阅读的革命传统故事,想想还有哪些品质也是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源泉。

预设:艰苦奋斗、坚持不懈、舍小家顾大家……

(二)拓展遷移,学以致用

请你选择一种品质,像《清贫》一样,举例说明,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写一篇文章。为了让你的观点更深入人心,英雄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一定要写具体。当然,你还可以用上对比的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设计意图 通过练笔,学生既可以重组课内外故事的语言,用上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为单元习作奠定基础,同时也受到了传统革命精神熏淘、感染。】

【设计总评】

一、根据课文所蕴含的价值,精准实施教学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更多地承载着学用语言的功能,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教学重点。本文处于第三学段,教学时既要根据单元篇章页的安排,将“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作为教学重点,也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表达特点(叙议结合),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对比衬托)。同时,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尽量以粗放型的任务(如表格、鱼骨图等)引导学生自主研学、小组合作分享为主,尤其注重阅读方法的迁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注重关键词句的品读,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经常会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的品质特点。本文教学时,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反复研读、揣摩,探究课文字里行间的意蕴,落实语言实践。在言语实践中,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比如,引导学生从方志敏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中感受到其正义凛然、清贫洁白的高尚品质,抓住文本的空白处进行补白,使学生情动而辞发。

三、适度拓展背景资料,降低阅读理解难度

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大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与当下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就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课前笔者要求学生去了解方志敏的生平,课中结合文中资料(如脚注)与课外拓展资料,课后再布置课外资料的搜集、整理及练笔等,这样为学生学好课文做好背景上、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准备,让历史照进现实。

统编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老师指出:“革命传统题材类课文,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教学这类课文时,要做到‘文道统一,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受人物形象和美好品德融为一体。”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本设计在仔细研读了教材和调研学情的基础上,遵循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来展开教学。

(责编 韦雄)

猜你喜欢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