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在线教学资源建设全面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究

2020-04-22 20:37陈晓希
科教导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教育信息化

陈晓希

摘 要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再度引起关于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以“互联网+”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广泛讨论。本文在我国推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审视“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发展融合现状、不足与机遇,以在线教学资源建设为切入点,探索如何将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如何将信息化作为教师教学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教学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有效提升高校教学整体系统效率,着力变革教学组织和评估考核方式,改变目前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在线教学资源 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1.004

Abstract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2 action pla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has once again aroused extensive discussion on the promo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with the Internet plus in the 2 field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moting the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tatus quo, shortcomings and opportunities of "Internet +" and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online teaching resource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t explores how to integrate network,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deeply, and how to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n endogenous variable in the systematic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so as to support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renewal of educational concept, mode change and system reconstructio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overall system efficiency of university teaching, focus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nd change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process.

Keywords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online teaching resources; implementation path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学过程系统性变革的内在动力,推动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变革和教学体系的重构。从资源构建层面,以信息化全面推动现代化,构建优质开放资源并广泛共享成为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从资源规划层面,利用在线教学资源实施全过程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实现教与学的精准调控与管理;从资源配置层面,最大限度地合理、均衡配置师资、設施设备等教育资源,改变优秀教学智慧和典型学习经验的传统供给形式;从资源共享层面,顺应基于课程管理平台的一体化资源建设与发布趋势,逐步实现资源建设与日常教学活动及教学改革研究的有机结合。

1 现状与存在的不足

(1)信息化建设资源利用率偏低。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以项目或工程的形式建设了大量数字教育资源和硬件设施场地,但往往仅停留在经费投入和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课程建设不足,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教学短板凸显,导致信息化建设资源浪费,利用效率低下、使用效果不佳,甚至沦为“数字废墟”。[1]

(2)课程联盟资源有效沟通不足。近几年,校际课程联盟、地方高校课程联盟纷纷成立,但实际效果与建设预期仍有较大差距。多数联盟始终停留在线上资源的共享,未形成课程组、教师、学习者在教学全过程当中的有效沟通。因此,如何基于区域或主题进行教育教学资源互补和有效沟通,实现聚合教师个体教学智慧,形成集体智慧,使整个混合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开放和共享,依然是资源联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3)产学协作层面不够深入。基于在线教学空间和教育资源平台,国内外很多高校及企业构建了产学合作与协同育人关系,但目前大部分协作仅限于依靠在线课程在知识层面的传授,并未形成在共同实施教学的基础上,开展课程开发、企业案例分享、教学现场互动、师生共同探究等全覆盖合作模式,难以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资源建设未全面纳入教师绩效考核。部分高校已尝试创新教师教学绩效评估模式,将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运用于绩效考核,但尚未形成从技术层面、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状况等全方位考核方式和标准,离对教师形成科学系统的多元化评价(包括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尚存较大差距。

2 以在线教学资源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建设目标

2.1 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内动力

(1)根据高校自身定位与发展远景,探索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具体策略,全方面改革教学过程、学习评价、教师发展、课程建设等各个方面,建构灵活性强的混合学习模式,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提升教学质量;(2)顺应目前基于课程管理平台的一体化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建设、使用基于“课程管理系统”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逐步实现资源建设与高校日常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3)实现资源建设的联盟化、资源共享的国际化,利用校际间和行业内相关企业的共享来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学术交流,完善校企合作和协同育人模式。打造区域化或主题化的课程资源联盟,进行跨校、跨区域的开放式、混合学习创新。

2.2 促进优质在线课程资源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做好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引领作用,推进优质资源有序建设、规范共享与创新应用。通过优质资源的智能精准推送、劣质资源的智能识别与淘汰、同主题资源的智能汇聚与选拔等,逐步提升资源服务的智慧化和个性化。同时,建立优质在线课程资源生态建设示范区,探索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在线教育资源建设、管理与应用的新思路、新模式;(2)利用在线教学资源推进高校教育教学变革,充分体现优质资源共享的理念,丰富教学内容,为教学提供可参考的资源,同时为实现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支持,充分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3)提升在线课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避免重复资源建设工作,提升资源质量,规范资源传播和应用行为,鼓励个人共建共享资源,拟定并督促执行切实有效的审核评估机制和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3 以在线教学资源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3.1 以学生学习发展为中心点,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理念转变

为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学习方式变化的需要,教学改革应着重凸显学生是学习和自主发展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提高和全面发展。(1)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依据和核心,其目的就在于强调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方式、阅读习惯等特点,关注学生多样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觉、主动、知惑、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从“注重教”向“注重学”转变,以信息化推动教学改革,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突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为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学习品质的形成,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

3.2 以校企联合为突破点,利用产业进步驱动教学体系变革

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教学改革,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来设计课程体系,与常规教学深度融合、支持学习者开展有质量的自主学习,优化课程结构,依据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整合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骨干课程,形成不同知识点能力培養的课程学科和课程体系。(1)支持高校实现强强联合、校企合作、系统开发在线开放教程,建立课程共享联盟,实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项目驱动教学,实施以学生为本的启发式和开拓式教学模式,运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推动高校走嵌入式发展模式;(2)创新课堂管理模式和课堂组织方式,将在线课程融入高校教学体系,优化教学设计,实现学分互认,满足新时期学生学习的习惯。加强在线课程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关联,增强教学改革的时代感,提高学生学习的“获得感”;(3)整合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基于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4)加强优秀资源建设,构建基于网络的优秀的教育共享平台,整合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实现课程与平台的多种形式应用与共享,形成优等的、多层次的、交互式的教育资源体系。

3.3 以信息化技术为发展点,利用设施建设培育教学新动能

以信息化培育教学新动能,用教学新动能推动教学程资源建设的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教育教学的新辉煌。(1)网络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平台技术等已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互联网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得以突破。高校应顺势而为,充分利用智慧校园建设基础,逐步引入手机互动教室、网络互动教室、多视窗互动教室、远程互动教室、多屏研讨教室,以及互动交流公共空间和信息技术服务支持系统建设,保障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现代教学需要,保障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利用;(2)教学信息化建设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建设需要,满足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特性和终生学习需求,建设高质量、多样化在线课程和新形态教学,利用翻转课堂引导学生学习,协同知识构建形成具有导向作用的互动模式和方法,不断创新与在线课程相融合的新形态的教学模式。

3.4 以信息素养为根本点,利用信息化教学重塑师生思维模式

信息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和师生信息素养短板的矛盾日渐凸显。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技术性的措施,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则更具有根本性,师生要具有信息化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法。[2](1)出台适应在线教学资源发展需要的标准和指南,加大对在线教学资源应用推广的实质性支持,充分调动师生开展创新教学的动力和潜能,逐步提炼实现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有效模式、方法与策略,逐步完善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职称认定工作的评审制度;(2)在培训项目中增加信息化应用方面的培训内容与考核内容,通过在线培训、集中面授、网络研修等方式开展专题培训,着力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

3.5 以全过程评价为关键点,利用大数据实现动态监测和个性化培养

课程教学、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等全过程形成一个庞大数据库,高校已开始尝试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教师课程教学全过程实时监测与调控,并基于(下转第27页)(上接第9页)师生教学互动和学生学习状况的大数据开展多维的、动态的、全面的、智能化的教学评价,真正实现以评促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培养。(1)实现动态监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组织、指导学生定位合适的学习层次,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建立合适的学习群体。通过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技术,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网和调控系统,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开展个性化学习。(2)在学科培养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教育资源的形式和建设过程中也产生大量学生自身学习大数据,如每个知识点的解决过程、完成程度及所采用的学习方式等。依据学生学习大数据,师生均可建立个性化的知识点学习微调控,及时调整学习、层次、学习形式,使学生找到更适合的学习层次和方式,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精准调控和管理。(3)开发具有教育教学应用特色的具有发掘和智能分析作用的工具,形成教师教学指标、学习者行为指标、学习状态指标,研究基于大数据的课程量化标准和评价指标。

基金项目:湖北省2018年教研项目“以信息化全面推动在线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探究”(项目编号:JYZD18009)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陈斌.“互联网+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J].重庆高教研究,2017.5(1):3-8.

[2] 雷朝滋.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走向与思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98-103.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教育信息化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