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教育现代化(下)

2020-04-23 09:35朱丹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育学现代化家庭

朱丹

三、家庭教育现代化的问题和思考

在传统文化中,许多关于家庭教育的真知灼见至今都有指导意义。然而,科学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给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1.养育子女的生计问题解决以后,怎样进行家庭的新文化建设,以满足日益多元的家庭教育需求?2.怎样面对由于家庭少子化结构及其他因素出现的传统家庭瓦解局面?3.怎样缓解在困窘生活中成长起来的父母与在衣食无忧中长大的子女之间的代际关系?4.在家庭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怎样规范受利益驱动的商业化行为?5.如何建立现代化的家庭教育体系,使其普及化?

有资料统计显示,城市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占家庭收入的1/2甚至2/3。我们这里不是讨论投入的合理性,而是想指出家庭教育在中国家庭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父母为生计而奔波的岁月已经过去,而为子女读书而操心、为教育而苦恼、为成才而不安、为成功而焦虑的年代已经到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家庭教育现代化就是解决发展矛盾的良方。

家庭教育现代化初期,家庭教育的管理机制还不成熟,学术力量和专业化教师队伍还很薄弱,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教育的力量还需要学校这个平台来凝聚。目前,家庭教育指导师多是由中小学校的心理教师兼任。心理教师是离家庭教育专业最近的学科教师,加强对心理教师的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应该是一段时间内建立家庭教育教师专业化队伍的最好举措。

除了对心理教师的培训,还应加强对全体教师的相关理论培训,引导教师营造亲密的信赖关系。弗洛伊德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同一化”原则,如果把父母和教师的同一化程度看作一个指标的话,那么同一化程度越高,教育教学效果越趋向最大化。

不少人爱讲,人的命,天注定。其实,“天”不是虚无的,它包括父母遗传的DNA,也包括父母营造的家庭文化,这个文化对于人的一生所受的教育来讲,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通过改变自己,来成就孩子——父母的修身之法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之法,修身才能教子,教子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现在家庭教育的最大问题,不仅关乎父母是否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和技能,更关乎父母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还有自省能力、意志力的强弱等。

少子化的家庭结构、城市化的新邻里关系、民主化的庶民意识使传统家庭解构,也瓦解了父母和子女之间原有的教育关系。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可以肯定地说,教育独生子或独生女要比教育几个孩子困难得多。”“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集中到这一个孩子身上的父亲和母亲的关怀,往往会超出有益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的爱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神经质。”这几年出现的“富二代”“巨婴症”现象,多是发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人需要爱,也需要爱别人、爱社会。所谓的悲悯之心即出于此。在少子家庭中,父母表现出不由自主的无意识性。陈建翔教授提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复归”问题:家庭教育要归位,教育要归本,爱要归真,家庭要归和,孩子要归自己,人心要归道。防止放纵和溺爱与防止严苛和疏离一样重要,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

现在家庭中的代际关系是千百年来最特殊的代际关系,自古以来,家庭里两代人甚至三四代人都生活在相似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中(尽管这样仍然存在着代际冲突)。现在的家庭却是父母成长在一个艰苦、困难的时代,而子女是在衣食无忧的小康之家甚至富裕之家长大,这造就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迥异的两代人。因为没有共同的话语体系,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可想而知。所以,让父母学会倾听、学会交流、懂得自省、懂得尊重至关重要。

都说家庭教育重要,但很多人并没有重视它。从古至今,人们在不懂婚姻时走进了家庭,不懂教育时拥有了孩子,不懂处世时走入了社会,结婚、生孩子、当爸妈,似乎天经地义。这种惯性,常会让人们忽视司空见惯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指出:“家长教育学,即父母关于怎样培养子女成人的初步认识,是整个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今天,到了开发“家长教育学”(整个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的时候了,这是家庭教育工作者必须完成的使命。

实现家庭教育现代化要把注重家庭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夫妻关系,充满欢乐、充满爱的日常生活,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家庭建设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家庭建设好了,孩子不会差到哪里去;家庭没有建设好,即便接受好的教育,孩子的成长也会受“天花板”所限。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强调,培养孩子能力的最重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家庭。他认为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善良,更能培养孩子的敏锐感觉。

四、家庭教育现代化的构想

其一,家庭教育现代化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最近教育部把家庭教育归口于基础教育司,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建翔对此表示:“由基础教育司出面来做家庭教育,来管家庭教育,这里面有没有问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各的價值、规律和使命,此教育非彼教育。”家庭教育既要齐抓共管,又不能政出多门。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可以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但若没有专门化的管理部门聚精会神地专注于这份事业,齐抓共管就会出现“管流于形式,管限于浅表,管重于知识,管浮于声势”的弊端,一定要避免都来管又都不管的情形。建议教育部设立家庭教育司主管这项工作,国家文明办、妇联、关工委等多个部门分工配合,在一抓多管的机制下,齐抓共管,迎来家庭教育的繁荣局面。

其二,建议集中全国优秀相关学者,成立家庭教育学术委员会。家庭教育不仅要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还要有强大的专业学者和科研队伍。几十年来,国外家庭教育研究在脑科学、精神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有诸多进展,取得了让人兴奋的研究成果。华东交通大学母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先生的《发现母亲》一书打破了中国家庭教育领域的沉寂,受到了读者和学者的广泛好评,出版十余年畅销不衰。王东华先生代表了正在走强的中国家庭教育学术群体。家庭教育学术委员会为家庭教育提供理论指导,集合学术力量,繁荣学术局面,为推动家庭教育现代化发挥重要作用。

其三,建议把“家庭教育”设置为二级学科,形成“家庭教育”课程体系。近十年来,虽然不少大学的教育专业开发了家庭教育学课程,但因为缺少完整的课程体系支撑(多为选修课),缺少教育的影响力和学科的吸引力,对家庭教育的纵深发展推动不大。家庭教育必须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专业设置,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群,例如:婴幼儿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脑科学等。

其四,开发家长教育学。家长教育学不同于家庭教育学,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大相径庭。家长教育学的教育指向是家长,家庭教育学的教育指向是孩子。后者是教育,前者是再教育,用马卡连柯的话说“再教育和改造——这项工作非但更困难,而且是痛苦的”。苏霍姆林斯基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提出了“家长教育学”这个概念,并且在他终其一生的巴甫雷什中学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他提出的家长教育原则,可以分为三类:1.了解儿童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2.了解儿童的认知、情趣、情感、道德特征。3.父母和孩子的教育关系及教育艺术。

其五,在大学开设家庭教育专业,中小学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程,社会开设家长教育学校、母育学校、婚姻学校,把终身教育的“大戏”放在家庭教育的戏台上去唱,从而带动全民终身教育。

其六,要把早期教育作為家庭教育的重头戏来抓。许多学者都倾向于这样的观点:如果孩子在6岁前接受了正确的教育,培养出一定的积极性和克制的习惯,再进入学校教育,就会少出现问题。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儿童之品行在6岁入学前,已大部分完成。胡适也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是最要紧的,将来成就大圣大杰,或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家庭教育这四个字分别上来。研究胡适的专门学者唐德刚就说:胡适晚年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时期的思想简直没有什么出入。要把0—6岁的早期教育划入正规教育体系,变为国家承认的母育学段,母亲(或其他抚养人)享受应有的工作待遇。

其七,对父母进行40岁之前的类职业化教育,纠正千百年来“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的错误观念,让父母们婚前有准备、婚后有研究,让家庭教育成为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先生所说的“不能忽视这个最主要的教育”。

美国心理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决定一个社会优越性的基准是“这代人对下代人的关心程度。从这个基准来看,强调自我的国家,即英国和美国是这些被调查的国家中最次的”。按照布鲁纳的观点,中国的家庭教育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当扬己所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实现家庭教育现代化之时,就是这个和睦、幸福、文明的优越性社会的到来之日。

(作者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责 编 帕 拉)

猜你喜欢
教育学现代化家庭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浅析我国当代教育学改革的策略
家庭“煮”夫
教育学信条
Analysis of the activation strateg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English language potential
恋练有词
我的女巫朋友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