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特效药,“远水难解近渴”

2020-05-11 13:45余运西
大众健康 2020年4期
关键词:特效药抗病毒血浆

丁虹,武汉大学药学院教授,武汉市科技委员会顾问专家。武汉市药理学会常务理事,非临床药物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省妇联常委。研究方向主要涉及病毒疫苗、肿瘤疫苗的研究;脂质体新制剂的研究;药物、异物代谢的研究等。

对话嘉宾:武汉大学药学院教授丁虹

长久以来,人类与传染病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从麻风病、结核病、流感等常规疾病,到当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针对它们的特效药,而社会公众也期盼着特效药的面世早日結束疫情。但是,药物研发总是面临天然挑战,特别是针对突发传染病在短期内发现特效药,难度极大。

问: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新冠肺炎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大家都期盼着有特效药能尽快面世。目前来看,传染病的治疗药物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引发传染病的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寄生虫等,都具有传染性。近20年来,由于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及疫苗的研制成功,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降低了很多。

比如麻风病,在我国基本接近消失。由于疫苗的出现,天花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被消灭的传染病。经过50多年的努力,血吸虫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近来大家都格外关注新冠肺炎,它其实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一种。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主要涉及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病毒4大类,其发生率依病原体不同一般在30%~65%。

治疗方面,目前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主要采用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出现耐药后可选用万古霉素、利福平、夫西地酸(褐霉素)及磷霉素等。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肺炎,可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噻甲羧峙),或应用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肺炎克雷白杆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肺炎,尽管占比不大,亦应给予重视,尽早选用有效抗生素,如羧苄西林、哌拉西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噻甲羧肟、复达欣)静脉点滴。

问:也就是说,对于新冠肺炎这样的新发传染病,尚无特效药,但常规的一些传染病,都是有药可治的?

答:对于大部分传染病,我们是有药物治疗的。只是由于长期应用,病原体会产生耐药性,比如“超级细菌”的出现,导致当前的常规药物无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开发新的药物,同时也提示大家,不能滥用抗生素。因为人类研发新药的速度,可能跟不上细菌产生耐药的速度。

即便是对于慢性病毒性传染病,随着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不断加深和新药的不断出现,治疗的有效率也越来越高。比如艾滋病,随着新药的出现,鸡尾酒疗法的日渐成熟,它也不再是一个凶险的传染病,很多患者可以带病毒长期生存。比如乙肝、丙肝、疱疹病毒等传染病,目前也都有常规药物对抗,以及相应的疫苗进行预防。

大家都比较关注的流感,也有药物用来改善症状、缩短病程,像阿比多尔、奥司他韦,同时也有流感疫苗。由于病毒具有变异性,疫苗的防御率通常只有60%左右。

问:细菌和病毒是常见的病原体微生物。我们知道,科学家针对细菌开发出了多种抗生素,而强有力的对付病毒的武器依然很少。为什么会这样?

答:抗病毒药物研发历史较短,由于病毒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它需要寄生在我们人体细胞内才能繁殖,所以很多药物在体外可以杀死病毒,但用于人体后,由于很难区分是病毒还是人体自身的遗传信息,药物表现出毒性很大,无法用于治疗。这是抗病毒药物研发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细菌有独立的细胞结构,比较容易针对细菌细胞开发出抗生素。而病毒没有自己的细胞结构和代谢系统,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因此很难找到只针对病毒靶点而不影响宿主细胞正常功能的化合物。

而且,细菌有较多共性,广谱抗生素可对多种细菌发挥显著的抑制效果。而病毒种类多、差异大,每种病毒的复制增殖情况不一样,通常需要针对特定病毒开发药物,才能精确抑制病毒复制,因此有效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十分稀少。

问:新冠肺炎发生后,很多研究机构和制药企业都在竭力寻找治疗的特效药,吉利德的瑞德西韦一度让人充满期待,还有其他多种药物被曝有效。原本研制用来对付其他病种的药物,可能会对新冠肺炎这种新发传染病有效吗?

答:任何一种病原体都有其特异性,因此抗一种病原体的药物,绝大多数无法对抗另一种病原体。一个新的病原体出现时,比如此次的新冠病毒,可能常规药物无效,而新药研发需要时间。

事实已经证明,经过初步的临床试验,大部分抗其他病毒的药物用于抗新冠病毒,比如阿比多尔、奥司他韦、克立芝等,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谓“有效”,多是在体外细胞实验层面观察到的效果,并未被人体临床试验验证,有的连基本安全性都无法保证,过度宣传可能会误导公众。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通常对新发传染病患者采用支持疗法,保证机体的重要脏器不被病原体释放的有害物质损伤,保证正常的生理功能。也就是说,把对抗病原体的工作,交给机体的免疫力。人体免疫力是紧急状态下最佳的广谱抗病原体药物。然后等待时机,通过深入研究病原体的生物特性,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

问:血浆疗法,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治疗方式在传染病流行史上是有传统的吗?可以作为药物研发出来之前的替代药物吗?这一做法又有什么风险?

答:血浆疗法的原理是利用康复者血浆中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迅速识别并捕捉病毒,激活体内的补体系统,以清除病毒。血浆疗法是人类防治传染病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在既没有疫苗又没有特效药的病毒性疾病流行时使用,包括猩红热、黄热病、禽流感等流行期间。

血浆疗法可给病人“赋能”,但绝不是说用了血浆治疗,其他治疗就不重要了。

重症病人在输入血浆后,可以促进病毒核酸检测转阴,但这只是治疗的一部分,不会立竿见影。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血浆是治疗新冠肺炎的一个可选择手段,但属于“小众”治疗方法。一是,目前新冠肺炎治愈者数量远小于患病者,而且并不是每个治愈者的血浆都可以使用,因此可用血浆数量非常有限。二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复杂性,输入别人的血浆存在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可能会加剧处于病程后期病人的机体损伤。

目前看,血浆治疗主要对重症病人有效果,对垂危病人效果非常有限。在没有更好的治疗手段的情况下,借用康复者血浆可以说是最后一道防线,“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问:药物研究的滞后和抗病毒特效药的缺乏等,加重了社会对新发传染病的恐慌情绪。随着社会的发展,弥补这个短板有没有一些进展?有哪些可期待的前瞻性研究?

答: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是全世界共同努力的目标,但药物研发要遵守科学程序。一种药物在真正应用于患者之前,需要经历从临床前研究到Ⅲ期临床试验的漫长历程,平均耗时10年以上。面对突发疫情,研发新药常常是“远水救不了近渴”。

寻找抗病毒特效药,我们可以在基础研究上多下工夫,包括病理解剖和免疫学机制研究等。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产生细胞因子风暴的原因、抗体的产生及其效应、病毒的清除过程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抗病毒药物研究需要病毒学、药物学等多学科通力合作,还需要耐心、时间和运气,不是有愿望、有政策,就可以研发成功的。

(编辑 余运西)

猜你喜欢
特效药抗病毒血浆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作用探讨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特效药
大三阳但肝功正常需要抗病毒吗
您万万想不到的痛风“特效药”
乙肝抗病毒治疗中的几大误区
逼中小学生卖血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