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观舌象 警惕这七种信号

2020-05-11 13:45张先慧李颖李艳丽张西
大众健康 2020年4期
关键词:俞穴舌苔中成药

张先慧 李颖 李艳丽 张西

看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伸舌头”是一个必须环节。这叫舌诊或观舌象,属于中医望诊的范畴,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

舌象是反映人体健康的晴雨表。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边属肝胆。

观舌象主要是观察舌体、舌苔、舌下脉络三个方面,舌体、舌下脉络的形质和舌色与气血的盈亏和运行有关,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输布有关。

观察舌象前要避免进食,特别是食用深色的食物或药物,如黄瓜、中药、牛奶、杨梅等。观舌象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自然下垂,充分暴露舌体;不可过度用力伸舌,伸舌时间不应过长。

健康人的舌象是舌色淡红,苔薄白润泽,舌下脉络短而细,周围小络脉不明显。

以下是七种常见异常舌象和养生策略。

1.舌色淡红、舌体胖大、嫩边有齿痕。

伴随症状:面色萎黄,口唇色淡。倦怠乏力,神疲气短,少气懒言。肌肉松弛,血压偏低。经常腹胀,排便无力。怕风、易患感冒等。

养生原则:补脾、健脾。

饮食:宜吃性平偏温的、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忌生冷、寒凉、冰镇之品。药膳推荐黄芪炖童子鸡。

起居:谨避风寒,不要过劳。锻炼要适度,但也不可久卧。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玉屏风颗粒等。

四季:春捂秋少冻,夏温冬平补。

经络:可点按及轻轻敲打曲池穴、足三里穴、中腕穴、关元穴。

2.舌色淡、舌体胖大、嫩边有齿痕,舌苔水滑、欲滴。

伴随症状:畏冷喜热,手足冰冷,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口唇色淡,毛发易落,易出汗,大便稀薄,小便清长等。

养生原则:温补阳气。

饮食:忌生冷、寒凉、冰镇之品,多吃温热食物。推荐药膳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煲汤服用。

起居:注意保暖,多动少熬夜。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等。

四季:夏勿贪凉,冬宜温补。

经络:可艾灸及點按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

3.舌瘦红、少津、少苔。

伴随症状: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大便干燥,两目干涩,唇红微干。皮肤偏干,易生皱纹。眩晕耳鸣,睡眠差,小便短等。

养生原则:滋阴安神。

饮食:忌辛辣刺激之品,多吃百合、银耳、乌梅、桑葚子、燕窝、梨子等酸甘、甘寒之品。推荐药膳如莲子百合煲瘦肉。

起居:生活工作有条不紊。避免久视。保持大便通畅。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等。

四季:夏宜清凉,秋要养肺。

经络:可点按及轻轻敲打养老穴、鱼际穴、支沟穴、大肠俞穴、太阳穴、照海穴。

4.舌体胖大、舌苔白腻。

伴随症状:面部油多,多汗且黏。面黄胖晴,眼泡微浮。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不畅等。

养生原则:健脾祛湿。

饮食:口味清淡少油腻。吃饭七八成饱,速度不要太快,不要吃夜宵。推荐药膳山药冬瓜汤。

起居:少用空调,穿衣宽松,多运动,促进出汗。

中成药:二陈丸、保和丸等。

四季:夏多食姜,冬少进补。

经络:可点按及轻轻敲打中脘穴、水分穴、神阙穴、关元穴。

5.舌质偏红、舌苔黄腻。

伴随症状: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男易阴囊潮湿,女易带下量多等。

养生原则:疏肝利胆,清热祛湿。

饮食:忌辛温滋腻,少甜少酒,少辣少油。常用红豆、薏米煮水服。

起居:避免湿热,舒利关节。保证睡眠,静养心神。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等。

四季:空调避湿热,秋天多清润,冬少进补。

经络:可点按及轻轻敲打肝俞穴、胃俞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

6.舌质暗,有点片状瘀斑,舌下脉络曲张。

伴随症状:面色晦暗,易有瘀斑。易患疼痛。口唇暗淡或紫,眼眶暗黑。易脱发,肌肤干。女性多见痛经、闭经等。

养生原则:疏肝活血。

饮食:活血化瘀,忌食寒凉。可以少量地饮用红葡萄酒、糯米甜酒,这样饮酒尤其适合女性。代茶饮推荐玫瑰花、山楂等。

起居:多做运动。

中成药:桂枝茯苓丸等。

四季:春季舒展,秋冬保暖。

经络:可点按及轻轻敲打神阙穴、膈腧穴、肝俞穴、委中穴。

7.舌质淡红或偏暗,舌面不平坦或舌中间有纵纹,舌苔两边挂两道细碎泡沫样苔,形成两条线。

伴随症状:忧郁面貌,烦闷不乐。胸肋胀满,走窜疼痛。多伴叹息则舒,睡眠较差,健忘痰多,大便偏干,小便正常等。

养生原则:疏肝理气。

饮食:多食宽胸理气之品,如佛手、橘皮大米粥等。代茶饮推荐合欢花、腊梅花、陈皮。

起居:多听音乐、多去旅游。要学会发泄,不要太敏感。

中成药:逍遥丸、舒肝解郁胶囊等。

四季:多在春季舒展形体,秋季防止悲伤。

经络:可点按及轻轻敲打膻中穴、中脘穴、太冲穴、气海穴。

每天起床之后,不妨在镜子前照一下舌头,看看有没有上面的情况出现,属于哪种情况,可以对照自我调养。当然,并不是所有异常舌象都是由疾病引起的,不同年龄的人舌象也不尽相同,有时吃了某种药物或食物,舌苔的颜色也会发生改变。

中医并不是单独靠舌象来诊断疾病的,还要结合脉诊、闻诊、问诊来做出综合判断。所以自己看舌象,只是初步了解自己的身体正常与否。对于较严重病情的判断和进一步的对症治疗,必须要去看专业医生。

猜你喜欢
俞穴舌苔中成药
拔罐治疗脂肪肝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孕妇需要慎用的几类中成药
宝宝需要清洁舌苔吗
孕妇需要慎用的几类中成药
刷牙别忘清理舌苔
敦煌本《新集备急灸经》研究
舌苔厚腻 原来是湿气太重
小儿咳嗽不可滥用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