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岗后心里有困扰?四招化解

2020-05-11 13:45王锦张晓华
大众健康 2020年4期
关键词:居家防疫口罩

王锦 张晓华

疫情形势趋缓,很多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

一个特殊的超长假期之后,那些备受“居家工作”困扰的人们纷纷跪求“让我回单位上班吧”,而那些要陷入经济困境的人们更是迫切要求返岗工作。

但是,防控疫情仍是重中之重,复工的欣喜被染上了不安的底色。

安全疑虑致紧张

当居家防疫成为多数人的主要防疫手段时,复工人员面临着跨省流动、市内通勤、工作场所人员聚集的问题,防护措施稍不到位就会危及健康。

单位的防疫措施是否全面稳妥?能保障每天发放口罩吗?就餐安全吗……

如果复工人员对企业单位的防疫措施心存疑虑,那么就会由于安全感不足而导致紧张焦虑的情绪。

缺乏自控 烦躁不安

返岗前长期居家,返岗后难免会将居家的随意性带入工作场所中,进而影响自控感。

工作一会儿就可能会控制不住地想要翻翻手机,刷刷疫情信息,跟朋友线上聊聊天……这些都有可能分散注意力、导致工作拖延,让人内疚自责,因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而更加焦虑。

因此,这种缺乏自控的感受可能会让复工人员烦躁不安。

工作模式转变 忧心又恐慌

疫情期间,很多服务型企业将传统门店的经营方式调整为线上经营,对复工人员提出了线上服务与营销的新要求。

这种工作模式的转变,可能会让一些复工人员感到自己难以胜任,怀疑自己的能力,降低自我效能感,甚至担心因不能完成业绩指标而面临失业危机。

沟通不畅支持感不强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复工人员要戴口罩上班,特别是与人沟通工作时,还要保持一定距离。

口罩遮面不仅会削弱我们自己对于情绪和感受的表达,同时也会降低我们理解对方想法的准确性,造成沟通不畅,甚至彼此误解。

曾有研究者发现,表达相同的内容,相比于面对面交流,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会大幅降低对方理解的准确性,原因就是缺少了文字之外的相关信息。

而且,复工人员同时面临防疫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工作中常见的分歧可能就会在压力的推动下演变为人际冲突,让彼此“隔面”又“隔心”。

心理调适四步走

学习防控知识,重建工作安全感

复工人员首先要做好自我防护。加强防控知识的学习,重视通勤和工作场所中的个人防护。通勤和工作全程坚持佩戴口罩,勤洗手;尽量自带餐具,错峰就餐。

同时,严格遵守工作场所的防控要求,出入测量体温,主动如实报告健康情况等。

如有身体不适及时报告单位相关部门,如有情绪压力问题也要及时报告单位负责部门,接受专业心理咨询服务。

通过科学防护,降低复工人员及其家人对疫情的担忧,以重建工作安全感。

学会时间管理,发挥“心理弹性”

复工人员要学会时间管理。将较长的工作时间分解为几个小的时间单元,明确时间单元内的工作任务量。一个时间单元的工作结束后,适当放松,然后循序渐进地拉长时间单元,逐步适应工作场所的紧张节奏,提高自我控制感。

同時,复工人员要发挥“心理弹性”的作用,迅速转变工作思路,积极参与针对新的工作模式的线上培训,努力提升新模式下的专业技能,提高自我效能感。

保持乐观与希望,化危为机

当人们在面对一时难以胜任的工作时,难免会恐慌不安。这时不妨静下来问问自己,以前是否有类似的经历或感受?自己是如何应对的?

从曾经的成功经验中获得自信,为自己“赋能”,充满希望地迎接工作中的挑战。

同时,复工人员要善于发现新的工作模式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发展机遇,

“不能打败你的,必将使你强大”。

面对困境,要抱有乐观与希望,用积极的认知缓解恐慌的情绪,用积极的行动“化危为机”!

善用非言语沟通,隔面不隔心

戴着口罩工作和交流时,要善用非言语沟通,注意语气、语调和身体姿态,准确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同时,重视在沟通中“感受”层面的理解和回应,让彼此“隔面”不“隔心”。

首先,我们要对自己的情绪有所觉察,不要迁怒于人。

其次,我们要对同事领导们行为背后的情绪感受有所觉察,或许是由于工作和疫情双重压力导致的担忧和紧张情绪,而并非是针对个人的不满。

通过理解对方的感受,我们就会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支持。而当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理解与支持时,也会改变他们的态度,促成积极的沟通。

通过这样的彼此强化,形成良性循环的人际关系模式。

猜你喜欢
居家防疫口罩
“豪华防疫包”
防疫宣传
防疫宣传
居家信条
情防控常态化 居家防护不可少
戴口罩
戴口罩的苦与乐
俄罗斯的防疫“宅”假期
雾霾口罩
微生高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