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之我见

2020-05-11 13:43黎莉莉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53期
关键词: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学数学

黎莉莉

【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强调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增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学生探究思维的提升,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体会问题探究带来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参与;自主探究

问题的发现是学习和探究问题的不竭动力,是数学课堂的必备要素,更是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深度发展的直接原因。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擅于挖掘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探究、鼓励学生实践。下面笔者结合二十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以下三方面的认识。

一、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所谓知识迁移,就是新知识对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的影响。”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所说。他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任何知识结构的形成都有赖于学生的知识迁移,简单来说,学生在学习一项新知识之前已经在脑海中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新知识的学习一定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和经验上的迁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学生认知的迁移规律,如何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以及如何在关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下面这个教学片段为例进行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这章知识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上册就学习过“个”“十”以及“个进十”的进率,对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新的知识中学生要掌握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的递进,上升了一个难度。对比新旧知识发现,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有:(1)计数方法基本相同。(2)数位顺序相同。均为从右到左,由低位到高位。(3)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相同,都是“十”。这三个共同点组成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为了达到知识的顺利迁移效果,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比如“类比迁移”,带领学生回顾一下之前的学习,回忆旧知识、发现新旧知识的区别和新知识存在的难点,从而架构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自然过渡到这节新课中。继而带领学生突破难点、把握新知识的核心内容、体会探究学习的作用,达到知识和方法的“双迁移”。

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力,只有对一项数学知识或数学任务感兴趣时,才会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使他在行为上关注学习对象、探究知识的本质。研究发现,对数学学习有兴趣的学生数学成绩普遍高于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生动活泼的引入方式、有趣奇妙的动手操作、欢快愉悦的小组讨论,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意愿。教师应避免枯燥乏味的讲课方式,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则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11-20各数的认识》一节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工具的辅助,给每位学生发放20根小棒和一根绳子,在课堂的一开始以动手操作的趣味引入方式。第一环节:要求学生将10根小棒捆起来,可以同桌之间互相帮助,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成果。一年级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善于表现的特点,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小实验,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第二环节:教师提出问题:10根小棒捆前与捆后各是怎么摆放的?学生们会发现,小棒在捆之前是10个1,在捆之后是1个10,从而意识到“十”也可以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第三环节:再次动手操作,11-19这些数字要怎么摆?大部分学生不拆开捆好的10,继续在上面放几根小棒。这正是教师预想的教学效果,也说明学生对11-20这些数有了一个初步认识。以这三个环节为整体的引入方式,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加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能力。

又例如以下这个教学片段:“6的加减法”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每人拿出准备好的6颗牛奶糖,把牛奶糖放在画好圆圈的桌子上,接着自己统计圈内有几颗,圈外有几颗,然后汇报(如2+4=6,4+2=6,6-4=2,6-2=4……)这样的方式,也是属于学生动手操作、教师积极引导的教学方式。以上两个教学案例充分证明了生动活泼的课堂导入方式对一节新授课的重要意義,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教师的思维角度要新、知识面要宽、课堂教学要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恰当设置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数学学习中,“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将要掌握或者具备掌握某一数学知识的能力,却还没有达到。说通俗一点就是:够一够,碰得到。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学习上的小障碍,让学生疑惑、思考、好奇,而后进行解答,使学生豁然开朗,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问题情境就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尤其在新授课上,以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引入,让学生有切身体会,而后对学生进行提问。例如,以下这个情境:我创设了一个动画情境,主人公是两组小朋友、一个卖蛋糕的叔叔和一个小精灵。叔叔:我一共做了54个蛋糕。一组小朋友说:我们买了22个蛋糕。另一组的小朋友说:我们买了8个蛋糕。小精灵问:还剩多少个蛋糕?老师设置的问题,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小组间的探究,写出这样两种算式:第一种54-8=46(个) 46-22=24(个);第二种8+22=30(个)54-30=24(个)。教师首先对学生做出正确答案表扬,接着展示下一组动画:小精灵问,能不能把两个算式变成一个算式呢?54-(8+22)=24(个)。这对学生来说是完全没见过的算式,第一次接触“小括号”,教师讲解这样的计算方法,也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数字?学生陷入沉思,有些学生似乎快要想出答案,教师再耐心等待一会。有学生主动举手,于是我欣然让他们阐述自己的想法。一个学生说:“其实这个算式和上面的第二种一样,都是先计算8+22=30表示两组小朋友买走30个蛋糕,然后再用一共54个蛋糕减去30”学生能说得这么准确,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因此,可以说,在教学中创设、恰当设置问题给学生回答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讲解。

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有深刻解读,能够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自主探究、积极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探究意识和主体观念,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数学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成伟.促进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行为研究[J].春华秋实,2006(9).

[2]李岚岚.情景教学法在计算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4,44.

[3]邱雷颦.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J].海峡科学,2011,5.

猜你喜欢
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学数学
关注生活实践 优化作业设计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
构建学生主体课堂,提高高中音乐教学效率
参与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实施现状及提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