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湖北H高校本科生为例

2020-05-13 10:47阙祥才王慧鑫
关键词:科研活动课外创新能力

阙祥才,王慧鑫,肖 瑶

(华中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一、研究背景

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决定未来,改革关乎国运。我国若想要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重视个体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青年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尤其是有着丰富知识储量、具备较快接受新鲜事物能力的大学生群体,其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首要因素。如是之故,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1],也是培育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域[2]。在高校这一场域中的互动尤其是师生互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此类议题学术界目前关注不多,且缺少直接探讨师生互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师生互动为切入点,全面深入考察高校师生互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最早提出“创新”概念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创新能力则最早是由Burns和Stalker(1961)提出,他们认为创新能力指“组织成功采用或实践新想法、新工艺及新产品的能力”[3]。随着研究的深入,创新能力的内涵日渐丰富,学者们大都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质的素质,是在知识[4]和经验的基础上调动所有相关因素有所创造的一种能力,是一种理性升华的创新并解决新问题的实践化技能[5],其实质是批判思维能力[6],想象力和好奇心是其灵感来源[7][8]。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David Blackledge最早将互动理论引入教育研究领域。1976年,Delament编著的《教学中的互动》是最早专门论述课堂师生互动的著作[9],他运用自我概念、认识、解释、磋商等,对课堂中师生互动何时发生、师生在互动中的角色与地位等给予了较好的解释。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诸多研究,他们认为师生互动是指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程度的相互作用[10],师生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促使相互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改变[11], 这种互动既存在于课堂之中,也延伸课堂之外[12]。课堂中互动是指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信息的双向传递而形成的相互影响的社会交往过程[13]。课堂互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发和展现创造力的平台[14],教师创新性教学行为[15]以及学生主动性互动[16],包括课堂讲解、提问、展示、讨论[17]等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产生作用。课堂外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渐进性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包括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课外实践活动和直接参与的科研活动。课外师生互动既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补充,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通常教师通过以问题为主的互动和以研讨为主的互动来实现对学生的培养[18],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教学主动性还给学生,使学生完成实验探索,这种互动氛围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心理安全、自我效能和内部动机等心理机制,这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19]有着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学术界关于师生互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多是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视角的定性探讨,缺少以社会学视角且以师生互动为切入点的定量研究。本文在对师生互动和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严格界定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探讨师生互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师生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由于教与学的关系所形成的一切相互影响和作用[20],具体包括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课外实践中的师生互动和科研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它主要包括想象力、批判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基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基本假设 师生互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假设1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正向影响。

假设2 课外实践中的师生互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正向影响。

假设3 科研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正向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

本研究采用配额抽样方法,根据湖北H高校的专业分类和男女比例从该校所有在读本科生中抽取样本。实际调查时间是2019年2月至3月。本调查共发放问卷640份,经数据清洗,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17份。其中农学类专业246人,占比39.8%,工学类专业142人,占比23.0%,理学类专业94人,占比15.2%,人文社科类专业135人,占比21.9%;男生254人,占比41.2%,女生363人,占比58.8%。

(二)测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测量大学生的想象力、批判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其中,想象力是将已经获得的知识或者思维进行再处理构成新的思考方式和知识框架的一种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指能够独立地分析和评价已有的知识,并提出具有建设性改进意见的能力[7],包含主动思考、提出质疑、给出建议、好奇心和自信心;知识运用能力等同于知识应用能力[21],是在吸收知识的基础上将这些习得的知识加以运用和实践的能力,包含领会知识、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这一系列过程;解决问题能力是通过认识问题的本质、正确理解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进而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估来解决问题的能力[22]。

表1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指标说明

续表1

大学生创新能力具体指标知识运用能力11.我能够在课堂上消化吸收所学的新知识。12.我会在课下经常复习所学知识。13.我常常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解决问题能力14.分析问题时,我能够从多种视角提出解决方案。15.我会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解决方案。16.在解决问题时,我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17.我常常可以透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

通过对大学生基本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的初步调查,结合国内相关研究和国际上使用最多的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编制了包含17种典型表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量表,并借助于该量表来测量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具体测量指标见表1)。该量表从想象力、批判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四个维度展开,主要测量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行为及相关感受与这17种典型表现的符合程度,每种表现都有4个选项,分别是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依次赋值1、2、3、4。将这17种表现的得分进行求和,并对其进行标准化形成新变量,以此作为多元线性回归中的因变量。

表2 回归模型变量清单

注:人文社科包括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5大类专业。

本研究的核心自变量是师生互动,它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课外实践中的师生互动和科研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基于调查对象的特点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2012版)》(NSSE-China)、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改革学生调查问卷”及“首都高校学生发展调查问卷”等相关问卷自制成这一部分的量表和问题。第一维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学生主动性互动的频率”“教师主动性互动的频率”和“课堂教学互动内容注重探究性”,通过四个选项进行测量,即“很经常(非常关注)”“经常(关注)”“有时(有点关注)”和“从不(不关注)”,按照从4到1依次计分;第二维度“课外实践中的师生互动”主要通过“与实践课教师探讨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异同性问题”“与实践课教师探讨如何学以致用问题”“与实践课教师交流实践课的收获与不足”和“对教材或实践课教师的部分论点提出质疑”四个题项进行测量,其选项有四个,即“很经常”“经常”“有时”和“从不”,按照从4到1依次计分;第三维度“科研活动中的师生互动”主要根据已有研究设置“科技/学术竞赛”“科技创新项目”“科研立项”“硕博课题”“导师课题”“学期/学年论文”“个人创作”“社会调查”和“企业科研项目”9个题项来测量,也有四个选项,分别是“很经常(活动组织者)”“经常(活动服务者)”“有时(仅仅到场)”和“从不(未参与)”,依次赋值4、3、2、1。“逃课”和“自己照本宣科地讲述知识”两个选项是反向问题,进行反向计分,即为其重新赋值(旧值-新值):“很经常”(4-1)“经常”(3-2)“有时”(2-3)和“从不”(1-4)。

控制变量中,问卷主要测量大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学科大类、是否为学生干部、政治面貌、上大学之前的家庭所在地、上大学之前的户籍、学习成绩以及父母的最高学历等因素。性别上,分为男和女两类;年级上,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虽然部分专业是五年制,但在调查中样本占比较小,因此将其归入“大四”中;专业学科大类上,严格按照国家招生类别进行划分,即农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八大类,并将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合称为“人文社科”;学生干部、中共党员、学习成绩较好这些重要因素都是学校中积极分子的代名词,因此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家庭背景方面,主要测量大学生的户籍和父母亲的最高学历及其上大学之前的家庭所在地(参见表2)。

(1)资金投入方面 整体投入规模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差距明显,不同规模企业相比,中型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最大。整体来看,我国企业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仅为0.25%,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1%左右)存在较大差距。

(三)统计模型

回归方程如下:

Y=β0+β1ICI+β2OCI+β3SRI+β4control +ε

上式中,β0是常数项,β1、β2……βn表示第n个自变量对应的回归系数向量,反映了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和方向,ICI表示课堂内的师生互动, OCI表示课堂外的师生互动,SRI表示科研活动中的师生互动,ε是随机误差。

四、研究发现

(一) 描述性统计

1.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通过对问卷中创新能力17个条目的得分进行求和来获取创新能力的总得分,以此了解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创新能力量表的总体均值是44.90,总体得分较高。首先,男生创新能力整体水平高于女生,且在创新能力的各维度上表现出同样规律;其次,以党员、学生干部和中等以上成绩学生为代表的群体,其创新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团员与群众、非学生干部和中等及以下学生群体的得分,相较于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大一和大二年级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均值更高,理学和人文社科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于农学和工学专业的学生;再次,父母的受教育情况对子女的创新能力有重要影响,拥有城市户口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及其各个维度得分都高于拥有农村户口的学生。

2. 师生互动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中的师生互动状况都比较好,其各个维度的均值都处于中等水平之上,但是科研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各个维度的均值都在中等水平之下,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参与频率较低。首先,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均值都在2.00以上,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与教师进行互动,但是在“课堂上主动提问”和“课堂上质疑教师的观点”这两个选项上的得分较低,大学生在课堂上较少质疑权威;其次,课外实践中的师生互动多倾向于“与实践课教师探讨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异同性问题” “与实践课教师探讨如何学以致用问题” “与实践课教师交流实践课的收获与不足”,较少有“对教材或实践课教师的部分论点提出质疑”;再次,科研活动中的师生互动深度和强度都较低,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所有选项的得分均值均小于2.00,参与科研项目的大学生较少,且大部分学生在科研项目中承担的角色是“仅仅挂名”。

(二)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解师生互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2个模型:模型1考察的是在控制大学生个人基本特征、家庭背景特征和教育背景特征三类变量的情况下,师生互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整体水平的影响,该模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纳入回归方程;第二步将“课外实践中的师生互动”和“科研活动中的师生互动”纳入回归方程;第三步将三者同时纳入回归方程。模型2考察的是在控制大学生个人基本特征、家庭背景特征和教育背景特征三类变量的情况下,不同类型的师生互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各维度的影响。

由于模型中涉及到的自变量较多,为避免各个变量之间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影响回归结果分析,本文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两个模型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均低于10,处于1.065到2.272之间,容差TOL值均大于0.1,处于0.440到0.939之间。整体上看,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表3显示,模型1中,在控制个人信息并放入课堂教学内师生互动变量的情况下,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互动的频率和互动内容注重探究性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其结果分别在0.01和0.1的统计水平上具有显著性,但是教师主动性互动的频率不能够直接预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控制个人基本信息并放入课外实践和科研活动中师生互动变量的情况下,课外实践中师生互动的频率和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频率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其结果均在0.1的统计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在控制个人信息并放入所有师生互动变量的情况下,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互动的频率在0.0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互动内容注重探究性在0.0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频率在0.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课堂内的师生互动是课外实践师生互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关系的中介变量,在模型第三步中加入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后,课外实践师生互动对大学生的影响消失,因此课外实践中师生互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可能是课堂内师生互动带来的。

表3 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N=617)

续表3

模型1(创新能力整体)模型2(创新能力各维度)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想象力批判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政治面貌(党员)-0.128-0.143-0.176-0.122-0.104-0.119-0.225∗学习成绩(中等以下) 中等以上0.1860.1560.0870.0690.161-0.1090.110 中等0.0050.048-0.017-0.066-0.029-0.0170.060家庭所在地(村镇) 直辖市、省会城市-0.270-0.256-0.261-0.146-0.162-0.346∗-0.225 地级市-0.098-0.064-0.081-0.050-0.081-0.083-0.044 县级市-0.121-0.107-0.130-0.100-0.245∗-0.1090.053户籍(城市户口)-0.110-0.109-0.103-0.179-0.0210.033-0.133父亲最高学历(大专及以上) 中学0.0930.0800.0650.0500.037-0.0680.166 小学及以下0.340∗0.2550.2770.2330.343∗-0.1350.350∗母亲最高学历(大专及以上) 中学-0.292∗∗-0.277∗∗-0.247∗-0.075-0.200-0.248∗-0.294∗∗ 小学及以下-0.326∗-0.250-0.246-0.057-0.239-0.194-0.305∗

注:变量后括号内为参照组。*、**、***分别表示在0.1、0.05和0.01水平上显著。

在模型2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在0.01统计水平上显著影响大学生的想象力,课外实践和科研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对大学生想象力有影响但不显著,这说明大学生在学校中是否参加课外实践或者科研活动对于自身想象力的提升影响不太大,但如果不注重课堂中与教师的主动互动,就会影响其想象力的提升;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均显著影响大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其中学生主动性互动的频率在0.01统计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其批判思维能力,课外实践中师生互动的频率和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频率均在0.1统计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互动的频率和课堂教学互动内容注重探究性分别在0.01和0.05统计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频率在0.1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影响大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五、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利用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系统深入地研究了高校师生互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总体上证实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师生互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类型师生互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各维度影响存在差异。

首先,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正向影响。课堂教学中大学生主动性互动的频率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各个维度,教师主动性互动的频率对大学生整体创新能力有影响但不显著;课堂教学互动内容的探究性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可能的解释是创新能力作为一种个体能力,个体的内部动机对其影响要远远大于外部环境,大学生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使自身的内在要求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相一致,从而激发、维持有益于提升创新能力的行为;互动的内容上注重探究性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灵感和想象力,使学生从既有知识领域向未知领域拓展,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去创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

其次,课外实践中的师生互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正向影响。课外实践中的师生互动频率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课外实践的师生互动作为课内师生互动的延展和补充,其实践内容建立在课内师生互动的基础上,课外实践的中心点也是在课内师生互动中确定的,故而课外实践师生互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是课内师生互动带来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课外实践的师生互动中,陌生的环境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可能会发现与课本不一致之处,通过师生互动产生新感悟,从而影响其批判思维能力。

再次,科研活动中的师生互动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参与科研活动的频率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可能的解释是科研活动促使学生将师生之间互动的内容在短时间之内消化并运用,从而提升其知识运用能力;科研精神本身就具有批判性,而科研创新就是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诞生,因而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主要通过测量学生感知到的师生互动情况来进行研判,没有测量教师感知到的师生互动情况,这有可能使得测量所得到的数据存在偏差。另外,本研究着重研究微观层面上师生互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但并未否定学校管理制度、社会评价制度以及社会氛围等因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课外创新能力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满课外班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依托科研实践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畜牧专业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