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实践探索
——以广州图书馆为例

2020-05-14 02:05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0年5期
关键词:馆藏广州文献

赵 静

(广州图书馆 广东广州 510623)

1 专题图书馆建设的意义

专题图书馆是图书馆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的有效途径。谢雨提到:“专题馆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公共图书馆走出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全面发展定式,在做到基础服务不贬值的情况下,开始着眼于自身的发展优势,通过全新的专题发掘来提高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产业中的核心竞争力。”[1]专题图书馆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闪光点,它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延伸拓展,也是推进自身建设的关键举措。

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专题图书馆及其资源建设的新理念,通过专题开发、专题利用和专题拓展,对具有优势的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有效整合,不断扩充图书馆的内涵,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形成核心竞争力。

2 我国专题图书馆发展概述

2.1 专题图书馆的概念与形式

截至目前,诸如《新编图书馆学情报学辞典》等图书馆学相关专业书籍中还没有“专题图书馆”这一词条。但不乏研究者对其概念进行界定,例如:林纯认为:“专题图书馆是以专题来集中各种文献,即围绕一个特定题目集中文献,供研究某一专题的读者查找信息。”[2]苏静芹、马英、李正祥认为:“专题图书馆是一种依托于专题文献资源的收藏开展专题服务的图书馆。”[3]钟文汇认为:“专题图书馆,就是只针对某一类专题文献进行专题服务的图书馆。”[4]崔英姿认为:“专题图书馆,就是对某一学科专题下的所有文献类型进行集中收集整理,开展专题文献馆藏特色和多样化的专题服务的图书馆。”[5]郭红娟认为:“专题图书馆是集中收集与特定专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专题信息服务的图书馆。”[6]朱进认为:“专题图书馆是一种依托收藏的专题文献开展专题服务的图书馆。”[7]这些研究者定义“专题图书馆”的落脚点主要在“专题文献”和“专题服务”上。但专题文献资源以外的其他专题资源也应得到重视,例如网络上出现了读秀专题图书馆:以电子图片的形式,通过网络展示(个人)陈列品的网络公共空间。笔者认为,专题图书馆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专题集中资源(包括文献资源、数字资源、各类信息资源等),并在此基础上向读者提供专题服务的图书馆。

专题图书馆的形式主要有:根据图书馆整体布局和统一服务的需要,集中在馆内专题区域的专题图书馆,例如深圳图书馆的商贸专题图书馆、法律专题图书馆、时装专题图书馆集中分布于馆内五楼专题文献服务区的法律/商贸专题区和时装专题区;馆中馆,例如广州图书馆的广州人文馆,在旧馆地方文献室的基础上,于新馆九楼单辟一层建设广州人文馆,主要收藏广州地方文献、名人专藏及家谱文献,由信息咨询部专门管理,采取闭架阅览的方式,开放时间也不同于本馆其他阅览区;馆外馆,主要采取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合作共建的方式,如中国鞋都图书馆就是由温州市图书馆和温州市皮革协会共同筹建。

2.2 专题图书馆的兴起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图书馆服务也日益朝着多样化、专门化方向发展,专题图书馆开始由我国东南沿海逐渐兴起。其中,深圳图书馆的专题图书馆建设较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之,温州图书馆、东莞图书馆也开始建设自己的专题图书馆。具有代表性的专题图书馆如表1所示: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发展,于2005年之后,全国各地陆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专题图书馆。例如:广州图书馆陆续建设了广州人文馆、多元文化馆、语言学习馆、玩具馆、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等专题图书馆;湖南图书馆近年来建设了老年图书馆、女子图书馆、盲人图书馆等专题图书馆,等等。专题图书馆逐渐成为了各公共图书馆的热点议题。很多图书馆都建设了自己的专题图书馆或者建设了特色专题文献区或数据库,例如:上海图书馆和杨浦区共同建设了上海近代文献主题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建设了抗战文献中心,等等。其中,专题数据库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起,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是图书馆事业现代化和专题图书馆形式多样化的表现。

表1 代表性的专题图书馆一览

3 广州图书馆的专题图书馆建设与服务

广州图书馆紧跟图书馆事业及专题图书馆发展潮流,从立法层面、工作实际及读者需求等方面出发,推动专题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

3.1 政策背景

《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第十六条、第十七条明确了专题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方面的相关规定,其中第十六条规定:“鼓励各级图书馆结合本地区域特点、人文环境、产业优势等因素,加强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建立和发展岭南文化、创意设计、法律法规、动漫游戏、知识经济、自由贸易等专题馆藏或专题图书馆促进图书馆多样化服务。”第十七条在专题信息服务项目方面进行了规定:“市、区图书馆根据自身的馆藏范围、服务能力等特点,为公众提供专题信息服务,为国家机关决策提供信息服务,为开展地方文献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服务。”同时,《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第二十条也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对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保护,逐步形成资料齐全、体系完整、具有地方特色的馆藏体系或者专题系列。”第三十六条规定“公共图书馆除了提供基本服务外,还应根据自身的业务能力为公众提供专题信息服务。”文件还特别标注“牵头单位”为广州图书馆,这为广州图书馆的专题图书馆建设给予了政策方面的支持及鼓励,也明确了今后发展的方向。广州图书馆以此为契机,开展多样化、深层次服务,深入贯彻落实《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实现“图书馆之城”的建设目标。

3.2 建设成果

目前,按照《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工作安排,广州图书馆已完成第二阶段(2016—2018)的任务,即“推动建立主题图书馆或专题馆藏建设”。自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至今,陆续成立了广州人文馆、多元文化馆、语言学习馆、玩具馆、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等,在专题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方面作了有效探索。

广州图书馆广州人文馆以保存和展示广州地方文献、拓展广州地方人文专题服务、弘扬岭南文化为目标,重点开展《广州大典》、广府文化、广州名人专藏、地方史、家谱族谱、商贸文化交流、华侨文化等专题资料服务,是专门提供广州地方人文专题服务和开展广府文化研究的品牌基地。

广州图书馆多元文化馆汇集各国多元文化专题文献资源,提供文献外借、阅览和信息咨询等服务,同时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是多元文化展示、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广州图书馆语言学习馆为读者提供语言类音像资料、书籍、期刊以及语言学习数据库等专题文献资源,并根据读者需求开展多项特色主题活动,为读者提供多角度的语言学习体验。

广州图书馆玩具图书馆是广州图书馆新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融合了加德纳八大多元智能理论体系,在注重玩具娱乐性、丰富儿童生活的同时,更注重玩具在开发儿童多元智能、促进亲子关系良好发展中的作用。

广州图书馆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是中国首家致力于纪录片收藏、整理、展示、研究与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既是收藏记录片的影像基地,也是传播纪录片的文化窗口;既是纪录片爱好者的活动家园,也是纪录片研究者的交流中心。

3.3 打造“广图现象”和“广州模式”

从2012年重启《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立法进程,启动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到2015年《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的实施,再到2018年《关于全面推进我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布,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图书馆之城”的建设目标也日趋实现。但时代瞬息万变,社会热点也随之变化。根据《广州图书馆2018年度报告》调查指出:“2018年,从全年的报道内容来说,‘图书馆之城’的议程设置功能逐渐减弱,广州图书馆以‘图书馆之城建设’为主题的策划也相对不再引发热点报道……与‘图书馆之城’的议题热度减弱形成对比的是,广州图书馆更多出现在与有关‘文化广州’建设的新闻报道或者评论文章。”

从“图书馆之城”到“文化广州”,面对不断变换的社会背景、行业发展态势,广州图书馆一直致力于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专题图书馆建设和服务方面作了诸多探索,有力地推动了用户访问量大幅增长、外借文献量稳步提高、注册读者数量持续攀升,实现了公共服务的跨越式发展,推动广州图书馆成为书香城市、学习型城市的窗口,进而成为广州市的文化地标和广州人的精神家园,创造了万众瞩目的“广图现象”。专题图书馆作为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必将成为广州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4 广州图书馆专题图书馆建设的具体做法

4.1 打造独具特色的专题馆藏

图书馆应从社会大环境、本馆的性质和任务以及读者需求等因素出发,精心选择与组织、系统地规划,打造独具特色的专题馆藏。广州图书馆致力于成为新的文化地标,其建设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广州图书馆建设独具特色的专题馆藏以弘扬本土文化为基础,紧扣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把广州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定位在与广州市本土历史人文特点相结合的路子上来,广泛收集相关文献,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专题馆藏品牌。具体来说,广州图书馆专题馆藏建设结合了广州市本土人文及城市发展等因素,与市内其他图书馆实现资源互补,形成具有独特地域价值和长久保存价值的专题馆藏。

4.1.1 构建专题馆藏系列

在馆藏资源配置上充分考虑图书馆的角色定位、具体馆藏资源的分类和数量、服务对象的需求等因素,以现有特色专题文献资料为基础,构建独具特色的专题馆藏系列。

广州图书馆广州人文馆是典型的专题特色馆藏和主题服务相结合的“馆中馆”模式。自2009年起开拓名人专藏,入藏岭南学者、本地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的专著及藏书,至今,专藏区已入藏欧初、王贵忱、蔡鸿生、姜伯勤、李龙潜、戴裔煊、刘逸生、刘斯奋家族及南粤风华一家等学者或家族的专著及藏书,藏量丰富且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广州人文馆合理配置名人专藏资源比例,对其实行专题化管理,构建了极具特色的名人专藏系列。

4.1.2 拓展、优化、深挖专题馆藏

在专题馆藏建立之后,还要随时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有针对性地对馆藏文献进行补充,提高专题馆藏的数量和质量,并拓展、优化、深挖专题馆藏。

例如编制专题馆藏目录。专题馆藏目录的特点是快速、准确、实用,可以全面反映某一专题的文献情况,使读者缩短检索时间、减少误借率,有效提高图书的使用率和图书馆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专题馆藏目录还能体现一定的学术性,是衡量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体现了图书馆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延伸。广州人文馆自专藏区建立以来,先后编印、出版了《南粤风华一家赠书精粹集》《广州图书馆藏欧初赠书目录》《广州图书馆藏刘逸生刘斯奋家族藏书目录》等,还制定了《2018—2020年广州人文馆名人专藏文献书目编印方案》,陆续完成全部名人专藏目录的编辑出版。

另外,馆藏名人手稿文献的编目工作也正在进行中。广州人文馆的名人专藏中有大量的手稿文献资源,2018年开始着手馆藏手稿文献的编目工作。由于手稿文献资料的特殊性、手稿整理工作的复杂性,手稿文献的编目、整理及加工均与普通文献信息资源有所区别,通过调研国内其他图书馆手稿整理的情况,结合文献编目规则,广州人文馆制定了手稿整理和编目细则,对手稿文献的归类办法、文献类型划分、编号规则、辅助加工办法以及题名、责任者、版本说明等著录细则等进行了规范。目前,手稿交接、笔记本类手稿整理已完成,工作组正在进行手稿分类工作,即根据工作方案和分类编号规则,对全部手稿按照5个一级类目、31个二级类目进行初分类。按照预期的进度推进,全部整理工作预计可以在2年内顺利完成并拟出版相关书目。

为进一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对资料检索的需求,应在做好专题目录编制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其数字化,组织建设以专藏区分的读者检索系统或资源库,以及有关名人专藏的专题全文电子资源库,这样既便于读者使用专藏文献,也利于专藏文献的保存和管理。

4.2 支持专题研究,开展专题活动,拓展专题服务

专题馆藏建成后,后续其他工作也要随之跟上。除公共图书馆常规性服务外,开展特色专题服务尤为重要,这既是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新形势下求新求变、谋得发展的必要途径。所以,在强化专题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支持相关专题的学术研究、开展专题活动、拓展专题服务很有必要。

4.2.1 支持专题研究

编制专题目录能体现一定的学术性,但不属于研究的范畴。专题图书馆的纵深发展离不开相关的学术研究,广州人文馆以专题研究深挖馆藏资源,编纂了一部以地方历史人物及其著述为内容的工具书——《广东历代著者要录》,分为“广州府”和“广州府外”两部分,著录各州、厅、县之人物及其著作概况。“广州府”部分已出版,“广州府外”也校样完成,不日将成书。

4.2.2 开展专题活动

专题活动包括专题讲座、专题展览、专题文献推荐等。广州人文馆在刘逸生刘斯奋家族藏书建设的基础上,推出了刘斯翰先生诗词系列讲座以及唐宋诗词粤语讲座。专题展览以“阅读广州——本土作家作品系列展”为主题,甄选广州现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著作,以“一月一作家”的形式展示本土文艺创作精品,推介广州优秀地方文献。经统计,2019年推介文献共124种149册。

4.2.3 拓展专题服务

专题图书馆的出现建立在读者的需求之上,其发展也与读者的需求密不可分。应以读者需求为导向,更新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构建全面、系统、丰富的服务模式,以满足公众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服务需求。广州图书馆信息咨询中心以特色空间服务为基础,着力构建特色专题文化交流分享服务平台。不断深化和拓展针对研究群体的专题服务,还提供一对一的专题信息咨询服务。2019年1—5月,全馆共完成专题信息服务数量456条,其中信息咨询中心共完成专题信息服务数量264条。此外,还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了“网上咨询”专题服务板块,2019年上半年为读者解答咨询共计15 599条,完成文献传递14 475条。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的纪录片服务作为全新的服务领域对广州图书馆乃至全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开展专题服务工作时,应当主动问询、调查,了解读者的具体需求,及时、有效、系统地提供优质的专题服务,之后还要及时获取读者的反馈信息,根据读者的反馈和文献资料的使用情况对自身的服务水平进行评价和反思,充分调查读者当前需求和潜在需求,这是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服务工作的重要保证。

4.3 组建高素质专题服务队伍

专题图书馆的建设依赖于政策环境、资源条件等客观因素,但其发展从根本上说还是要靠人。专题图书馆的发展对工作人员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更新服务观念,还要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以开展专题研究、专题活动和专题服务。所以,专题图书馆应培养具备高水平专题研究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的研究型馆员,组建一支高素质专题服务队伍,这是专题图书馆运行、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广州图书馆与中山大学进行馆校合作,共同培养公共图书馆所需的专业人才。不仅联合举办了专业人才高级研修班,还联合组织了培育科研团队、培养图书情报专业硕士,以及举办了各种相关讲座。从广州图书馆事业的谋划者、管理者,到业务骨干、普通馆员,都能从中汲取营养,丰富知识和技能;从工作实践到研究创新,都有团队配合和专业指导,这些对于组建高素质的专题服务队伍大有裨益。

5 专题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趋势

专题图书馆的建设应紧密围绕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结合人文环境、地域特点、产业优势等因素。就广州而言,建设旅游专题馆是“文旅融合”的必然趋势。在2019广东公共文化研讨会上,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国新在《落实制度 创新机制 提高效能》的主题报告中指出:“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是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的新路径。”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刘瑜梅在《加强“图书馆之城”建设 推进广州公共文化出新出彩》的主题报告中提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公共图书馆发挥专业优势,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便捷适用的旅游指南性信息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广州图书馆应抓住此次机遇,建设旅游专题馆,开展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提升服务效能,真正成长为一个具有标杆意义的公共图书馆,为广州建设文化强市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馆藏广州文献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黑龙江省书法活动中心馆藏拓片选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