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聋人意见领袖传播力调研
——以《大熊讲》为例

2020-05-22 12:39熊慧敏
科技传播 2020年3期
关键词:聋人大熊手语

熊慧敏,朱 莉

随着网络、智能手机端的迅速发展,“多媒介融合”成为传媒业当下主流模式,不断催生出“全媒体意见领袖”。他们通常是主持人、评论员、记者出身,熟练掌握媒介语言,是集策划、写作、口语表达、编辑、网络运营技术等多能力于一身的人才。在中国,2008 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亦将信息交流无障碍作为残疾人的重要权益之一正式提出[1]。越来愈多的聋人投身于媒体行业,作为意见领袖,出现在大众面前,发出个体独立声音。相对全媒体意见领袖能在舆论场上拥有创造社会话题的能力,聋人意见领袖虽在自媒体平台拥有一片发言空间,但声量太小,影响力甚微。作者拟通过大数据采集全媒体数据,分析目前聋人自媒体传播的头部节目及特色,探讨未来聋人意见领袖的培养目标及方向。

1 聋人自媒体典型案例——《大熊讲》

“用语言传达观点”——聋人意见领袖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了全媒体意见领袖的价值观。新时代聋人充分利用手机、相机、摄像机等录制设备采集音频、拍摄画面、组织观点输出。他们模仿专业脱口秀节目形式,在网络自媒体平台发布自制内容。以聋人意见领袖的头部易思熊为例,旗下《大熊讲》节目通过立体式呈现事件、独立观察,输出观点。易思熊全网拥有超86 万粉丝群体,是研究聋人传播的良好载体。

2 聋人自媒体节目网络传播数据调研

研究过程及数据特征:笔者通过Python 式的函数用来处理和搜索,使用BeautifulSoup 工具来解析网页筛选得出需要的信息。对《大熊讲》2017 至2019 腾讯视频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并进行了文本转译输出,总计约为12 万字符;综合使用Matplotli 软件,对全网平台热度、点播量、粉丝量等数据抓取分析,我们得到以下几个维度数据:

1)关注度数据——总播放量/点击量。统计显示,易思熊《大熊讲》腾讯视频平台3 年600 多期节目播放量累计下1 448.2 万,虽然目测不低,但对比同类脱口秀节目,聋人主播传播力实质只有普通意见领袖的几十分之不到。节目总播放量更客观体现出节目在全媒体平台的位置和地位,即“中心性”差异,观察到聋人自媒体节目分属细分小众内容。

2)活跃度数据——节目发布数量/更新频率。截至2019 年6 月1 日,采集《大熊讲》全网节目总数可得表1:

表1

信源更新频率越高,才越可能对受众加深印象,积累二次传播机会,增强受众的粘性。《大熊讲》跟新率接近18 天一次,更新率不足。这也是由于聋人主播缺乏专业团队和资金,创作人数较少所导致。

3)活跃度数据——信息内容高频词分析。使用词云工具对《大熊讲》播放量前10 名节目的文本录入,并进行分词展示,频率越高字体越大。高频词经过统计后按具体使用频率从高到底顺序,在图1 内具体展示。

《大熊讲》发布内容频率最高的内容依次是——聋人,女人,工作等,说明节目话题基本框定在聋人生活内容。反映出聋人群体思考方式偏向于聚合联想(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相互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称为聚合关系)[2];高频词基本集中在描述聋人群体特定需求,甚至可以具体勾勒为“男性聋人生活需求”,词汇体现出语义对称特征。说明内容描述多从自我角度出发,并在叙述过程中反复强调,对受众形成了镜像效应,加深共鸣。

图1 《大熊讲》视频内容高频词分析

4)认同度数据——热度值。所谓“热度值”,反映的是当前内容在播放平台受欢迎程度,通过计算用户媒体平台的多维度用户行为(如连看,拖拽,收藏,放弃等操作)数据进行抓取分析,并体现在网页端[3]。热度值可直观显示受众对节目的正面反馈程度,即认同度。使用Matplotlib 软件,对《大熊讲》播放热度值采集,得到图2 所示量表:

图2 《大熊讲》腾讯视频平台采集图谱 单位:次

综上图表,播放量越高的视频内容,用户留存时间和交互的热情也更高。热度值显示,《大熊讲》节目的几次热度波峰值出现在2017 年3、5、10 月和2018 年2 月,话题聚焦在残疾卡、借贷等涉聋人切身利益热点话题。此后,节目热度忽高忽低,由于2018 年8 月出现断更问题。造成部分粉丝脱失,2019 年后节目复更新,暂未恢复早期热度。

3 聋人意见领袖信息传播特色

3.1 推动信息无障碍化传递

聋人是听力受损的残疾人,字幕及手语均是较好地解决他们信息接受障碍的有效途径。从我国目前实践来看,现有电视手语节目多以画面贴角形式展示手语,纯粹手语节目未从官方渠道制作推出。此外,成本的增加和制作工艺复杂也是阻碍此类无障碍传播方案推行的主要问题[4]。《大熊讲》让聋人真正成为表达的主角,手语为第一语言呈现,符合特殊人群认知习惯。聋人自筹资金,自发进行无障碍传播,值得社会极大关注。

3.2 推动多媒介信息融合化

通过采集《大熊讲》节目数据,可直观看到这个社会里沉默不发的庞大人群,正通过微信朋友圈、转发评论、社群分发等社交媒体渠道传播态度观点,让大家意识到聋人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活跃度和认同度的数据显示,节目激发聋人社群和主流媒介信息交互,加速媒介信息的融合。

3.3 制作中提升观点力

虽聋人主播从未经历专业训练,也不具备语音报道评论的能力,但发出声音与否,在笔者看来主要是“术”的层面;独立观点的提炼传达,媒体内容策划设计更是“道”建设。虽目前看还不成熟,但聋人注重“学”和“行”。《大熊讲》作为聋人第一自媒体节目,聋人视野发声、强渠道传播、受众细分定位等创作确有实践探索价值,聋人群体也在创作中不断提升观点表达能力。

相比全媒体意见领袖的专业团队,《大熊讲》节目体现出良好的全媒体发展特征和潜力,虽然还缺乏准确生动的视听语言运用能力,《大熊讲》也不失为聋人成为全媒体意见领袖做出了有力的尝试和探索,具有重要的前瞻性意义。

猜你喜欢
聋人大熊手语
手语学习,只为更懂你
聋人文化身份认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刍议
嘘,有熊出没
嘘,有熊出没
嘘,有熊出没
嘘,有熊出没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美国聋人文化略观
聋人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提高策略研究
奇怪的手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