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分析2000—2019年我国媒介素养研究之演化

2020-05-22 12:39宋立鑫成竹雅柳立春
科技传播 2020年3期
关键词:媒介受众素养

宋立鑫,成竹雅,柳立春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媒介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对受众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不经意间改变着我们的信息获取习惯及行为模式。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有利于提升受众摆脱媒介“支配”受众的能力,更好的使用媒介服务生活、满足自我需求。

本文利用Citespace Ⅲ软件从宏观层面呈现“媒介素养”相关研究现状。为了尽可能地从时间维度把握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检索的时间范围限定在2000 年到2019 年,选用的数据库为CNKI 数据库。在数据库中检索“媒介素养”,限定在“主题”字段、新闻与传媒学科领域内进行检索,最终检索出中文文献2 040 篇作为分析对象。

1 发文数量和年度分析

图1 “媒介素养”文献时间对比分析

通过梳理2000—2019 年我国媒介素养研究时间分布,绘制“媒介素养”“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分布对比图,从图中发现国内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整体呈现上升发展趋势。伴随着互联网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素养研究自2004 年明显增多,2012 年达到小热潮,2015 年后逐渐趋于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内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逐渐成熟,已形成较为稳定性、代表性、概括性的研究主题[1]。但针对媒介素养的受众研究仍在深入,“媒介素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规模明显低于媒介素养研究。

2 研究热点分析

将CNKI 数据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以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大小反应关键词出现频次高低,通过节点连线表现关键词共现关系。由此看出针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于媒介动态发展中、贯穿于信息传播始终,从传者到受众、从个体到环境,媒介素养与媒介融合、新媒体、媒介教育、媒介环境形成一套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媒介生态,在这个媒介生态中,每一个聚类都会引起学界的思考和研究,进而衍生出针对性更强的细分研究。

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可看出,媒介素养研究主题有媒介融合、大学生与媒介素养教育、新媒体、媒介环境、新闻五类。“大学生”这一关键词在聚类中尤为凸显,目前在校大学生普遍为1998—2001年出生,其成长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媒介技术的迭代更新,媒介终端的普及恰恰与这一代群体的认知成长阶段重合,可以说他们是网络原著民。

分析2000—2019 年“媒介素养”研究主题演变图谱发现,国内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集中于2000年之后,英国传媒业得力于工业革命爆发和发展,媒体随之发展,相比于世界其他地区更早的出现媒介素养问题,也更早的引起学者的关注和研究。2003 年起,国内学者研究视角逐渐转向媒介本身及与之息息相关的受众成长媒介使用方面,逐渐出现“媒介信息”研究、“受众”研究。

绘制文献发表时间线图可明显看出媒介素养研究的主题随时间而演变,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受众也逐渐年轻化,根据受众群体的活跃性学界将研究视角转移至“学校”,从“教育”视角看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进而扩展到“媒介融合”背景下对“网民”媒介素养的研究。

3 作者、主要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分析

根据国内文献作者分布知识图谱可看出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学者们多是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展开相关研究工作,大部分研究者与其他1~2 名研究者之间存在较弱的共现关系,但是团队之间没有表现出共线关系,说明研究团队之间较为独立;还有一部分结点之间不存在任何共现关系,即作者以孤军作战为主。从图中还可看出张舒予教授的团队对媒介素养的研究较多,研究被引用的次数最高,其最近一篇文章在2017 年发表,可以推断他她在这个领域研究更具有威望。其次是张宏树、王天德、陈晓慧,张宏树重点关注媒介素养本身的教育体系构建,王天德重点关注媒介素养在学校教育中的提升,以青年、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陈晓慧则展开地区特征的媒介素养研究。

图2 “媒介素养”研究关键词共现及演变图谱

此外我国在媒介素养的研究中多以大学为研究机构开展,承担该方面研究的机构多数为大学的新闻传播类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机构内部的共现特征明显,机构之间的共现特征较弱;研究者隶属于研究机构,个人独立研究的情况较少。229 篇研究属于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79 篇属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研究项目,由此可见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不容忽视。

4 思考

媒介并非一成不变,媒介技术发展也从未停止,这就影响到媒介环境无时不刻在发生新的变化,因此媒介素养研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技术性特征。受众在参与性越来越强的媒介环境中形成认知、表现行为、表达态度,这对于媒介生态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对于受众的媒介素养展开更加深入细致、有针对性的研究就至关重要。微博、微信、直播平台等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用户群的年轻化趋势推动媒介素养研究与时俱进,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2-4]。

猜你喜欢
媒介受众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