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构建的静脉安全用药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

2020-06-05 01:19周赛马红丽阮文珍
中国全科医学 2020年24期
关键词:医嘱输液过敏

周赛,马红丽,阮文珍

本研究创新点:

(1)利用信息技术将药物知识引入移动护理手持终端,包括药物过敏提醒及使用含糖液体时糖尿病提醒;(2)通过在医嘱系统勾选药物过敏史,医生开具该药物时自动出现拦截功能,杜绝用药差错的发生;(3)在医嘱系统增加了输液结束节点,实现静脉输液全程可追溯。

静脉用药由于疗效明确、起效迅速等,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1]。用药错误是指合格药品在临床使用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以防范的用药不当,可以发生于处方、医嘱、药品标签、配药、给药等环节;近似错误是指用药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出现错误,但该错误被及时发现并拦截[2]。用药错误不仅会对患者造成身心伤害,同时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3],因此防止用药错误至关重要。实践证明,信息化干预是常用的、有效的减少用药错误的方法,如条码技术、自动摆药系统、采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集中配置等[4],但大部分研究显示的信息化干预只是用于身份确认和给药核查,并未检索到将其用于移动终端给药时药物相关注意事项提醒等相关文献。2017年绍兴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信息处、药剂科、医务处等多部门合作,结合静脉用药各个环节、流程,构建了基于信息化的静脉安全用药管理模式,并对该管理模式进行不断改进与完善,在全院推广应用,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9年6月绍兴市人民医院全院开始实行静脉安全用药管理模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19年3—5月3个临床科室(肝胆胰二科、血液内科、胸心外科)住院患者为对照组(静脉用药共41 537组),2019年7—9月3个临床科室(肝胆胰一科、呼吸内科一、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为观察组(静脉用药共39 132组)。

1.2 基于信息化的静脉安全用药管理模式的设计

1.2.1 分析静脉用药近似错误原因 2019年2月本院检查静脉用药情况,发现近似错误共116例次,其中糖尿病患者用葡萄糖近似错误64组(55.2%),药物过敏干预近似错误28组(24.1%),用药途径近似错误9组(7.8%),用药对象近似错误8组(6.9%),溶媒选择近似错误4组(3.4%),用药剂量近似错误3组(2.6%),因此为提高静脉安全用药的质量,应着重从糖尿病患者用葡萄糖、药物过敏干预这两方面展开。

1.2.2 构建静脉安全用药信息化管理模式 本院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基于信息化构建静脉安全用药管理模式,即在医嘱系统中新增“警示”模块,对糖尿病患者使用葡萄糖或患者使用过敏类药物起到限制或提醒功能,同时增加输液结束扫描,实现静脉输液全程可追溯。

1.2.2.1 新增“警示”模块 信息处负责在医嘱系统中新增“警示”模块,并完成升级。当患者入院、转科时,护士在医嘱系统中选择患者,进入医嘱录入界面,在右上角点击“警示”菜单,根据既往史、过敏史选择相应标识,确认后完成警示信息的录入,系统自动记录该患者相关信息,住院过程中相关信息发生改变时及时动态调整相应信息(见图1)。

1.2.2.2 糖尿病患者使用葡萄糖 患者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时,由护士在医嘱系统新增“警示”模块中选择“糖尿病”,系统自动记录糖尿病病史,医生开具医嘱时自动弹出“请注意该病人是糖尿病病人”的对话框,提醒医生是否需要加用胰岛素(见图2);护士通过手持终端执行给药时,会自动弹出安全提示提醒框,提醒“该液体是葡萄糖,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点击“已关注”才可继续给药,切实保障用药安全(见图3)。

1.2.2.3 药物过敏干预 信息处在医嘱系统“系统”下的“皮试药品对应项目”栏添加药剂科建立的过敏药物目录,当医生首次开具该目录内的药物医嘱时,系统自动弹出对话框提醒医生需做皮试,医生确认提醒信息后则自动生成皮试医嘱(见图4);护士通过手持终端执行给药时,会自动弹出药物警示提醒框,提醒该过敏类药物使用前需做过敏试验,点击“已关注”才可继续给药,切实保障用药安全(见图5);患者既往存在青霉素、头孢菌素、磺胺类药物、碘等过敏史时,因护士已预先通过医嘱系统“警示”模块录入该患者过敏史,医生开具相应过敏药物医嘱,确认医嘱时弹出对话框提醒“该病人青霉素过敏,不能使用此药品!”,医嘱确认失败,系统实现自动拦截功能(见图6)。

1.2.2.4 新增输液结束节点扫描 信息处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将手持终端信息与医嘱系统对接,开发输液结束扫描节点。输液结束后,通过手持终端扫描输液标签二维码,执行输液停止,系统自动记录停止时间及责任人(见图7)。

1.3 观察指标 由每个病区公共班收集静脉用药近似错误发生率和静脉输液追溯完整率。静脉用药近似错误发生率是指通过静脉途径给予药物治疗过程中近似错误的发生率(静脉用药近似错误发生率=静脉用药近似错误发生组数/总输液组数×100%),包括糖尿病患者用葡萄糖(不包括治疗低血糖)、药物过敏干预近似错误发生率(是指首次使用未按说明书要求开具皮试医嘱、续注药物重复开具皮试医嘱、既往有拟投药物过敏史或皮试禁忌证仍开具给药医嘱、护士给药前未做皮试);静脉输液追溯完整率=输液开始及输液结束均有追溯(不包括盐水冲洗)的输液组数/总输液组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静脉用药近似错误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糖尿病患者用葡萄糖近似错误发生率、药物过敏干预近似错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图1 医嘱系统中新增“警示”模块Figure 1 The newly added warning module in the computerized physician order entry system

图2 医嘱系统提醒Figure 2 A reminder in the computerized physician order entry system

2.2 两组静脉输液追溯完整率 由于既往医嘱系统追溯查询中只有输液开始节点可追溯开始时间及责任人,无结束相关信息,故静脉安全用药管理模式应用前(对照组)静脉输液追溯完整率为0,而静脉安全用药管理模式应用后(观察组)静脉输液追溯完整率为97.34%(38 091/39 132)。

3 讨论

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是当今医疗安全的基础,也是不可忽视的临床问题,且确保用药安全为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之一[5]。目前,为减少患者用药错误及近似错误,国内外医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护士专科知识培训[6]、借助信息系统通过手持终端结合条形码扫描核查执行[7]等。上述措施有效减少了近似错误,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尚存在安全隐患,如护士给药时疏忽患者过敏史等。为此,本院结合静脉输液管理现状,以信息网络平台为基础,基于信息化构建静脉安全用药管理模式,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以减少医护人员临床工作中的差错,提高医护人员对医疗安全的重视程度,确保静脉用药安全,并利用标准化制度、规范化流程实现安全化用药,从而保障患者安全。

图3 手持终端提醒Figure 3 Handheld terminal reminder

3.1 全程信息化干预,消除安全隐患 临床上静脉用药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均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给药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格外重要。目前,临床用药过程中存在部分安全隐患,如使用过敏药物前未按药物说明书进行过敏试验、糖尿病患者用葡萄糖未加用胰岛素干预等,而静脉安全用药管理模式从病史采集、医嘱开具、信息核对、床边执行给药等各环节均能及时、有效实行提醒、拦截、警示功能[8],有效拦截不合理医嘱,避免了传统操作过程中过于依赖人的执行偏差[9],同时因为护士是患者用药安全的最后把关者[10],也有利于确保护士的核对真正执行到位,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用葡萄糖近似错误发生率从0.56%降到0.02%,药物过敏干预近似错误发生率从0.32%降到0.03%,有效减少了用药错误的发生,保障了患者安全。

图4 开具医嘱皮试提醒Figure 4 A reminder for skin test occurred during prescribing a drug

图5 手持终端皮试提醒Figure 5 Handheld terminal reminder for the allergy test

3.2 创建输液结束节点,实现全程闭环管理 输液结束节点扫描的建立使输液的每次操作均在医嘱系统追溯查询功能中有据可循,而传统的输液过程中只有输液开始节点有迹可查,结束节点缺失,导致事后无法追溯结束责任人及实际输注时间。静脉安全用药管理系统为了解决输液过程缺失的问题,在医嘱系统中建立输液结束节点模块,通过输液结束扫描,自动记录执行者及执行时间,全程一体化的信息追溯保证了每项操作均有记录,做到有据可查,静脉输液追溯完整率从0提高到97.34%。通过静脉安全用药管理系统可以查询每组液体输注耗时是否合理,保证药物疗效;管理者可通过查询输液异常数据进行分析讨论,通过PDCA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形成质量控制闭环管理,对预防医疗风险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保障输液安全。

表1 两组静脉用药近似错误发生率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pproximate errors in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图6 医嘱系统中既往药物过敏,医嘱系统自动拦截Figure 6 Drugs ever inducing the patient's allergies automatically intercepted by the computerized physician order entry system

图7 新增输液结束节点扫描Figure 7 Newly added scanning at the end of infusion

3.3 待改进的问题 实际临床工作中,患者输液途中因外出检查、临时调整输液顺序、病情变化等各种原因需要中断输液,而静脉安全用药管理模式中只有单一结束扫描功能,无中途停止、继续输液功能,无法准确记录输注全过程节点,已与信息处工程师沟通协调后增加了以上两项功能,目前还在临床试用阶段,等技术成熟后再在全院推广。

综上所述,本院静脉安全用药管理模式在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基础上,加强了不合理用药医嘱的审核,减少了人为因素导致的差错,实现了各操作节点可追溯,形成了输液闭环式管理,提高了医疗质量,减少了医疗纠纷,使静脉输液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

作者贡献:周赛进行研究的构思及设计,撰写论文,并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马红丽进行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对文章整体负责;阮文珍负责文献及资料收集、整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医嘱输液过敏
过敏8问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静脉用药调配室不合理医嘱分析及对策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遵循医嘱
远离季节性过敏
面对“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须谨慎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人为什么会过敏?
花粉过敏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