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设计

2020-06-09 12:18荆琪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体验核酸教学设计

荆琪

[摘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第一视角,设计《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的教学,采用自主学习、活动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亲自感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学生有效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关键词]主体;核酸;体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70092-02

一、教材分析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承接上一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学习,也为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关于DNA、RNA结构与功能的详细介绍奠定知识基础。该节内容紧扣结构与功能观,包含丰富的科学史材料。学生通过阅读、探究并搭建核苷酸长链模型,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验遗传信息的多样性。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细胞染色实验现象,概述出核酸的种类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模拟核苷酸长链的形成过程,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通过对科学史材料的分析,归纳总结出核酸的组成元素和基本单位,区分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培养科学思维。

3.通过演示模型,探究核苷酸的种类及核苷酸长链的形成过程,理解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即为遗传信息,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4.通过对DNA相关技术的了解,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相辅相成、互相发展的关系,培养科学精神,形成社会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核酸、核苷酸的分类和组成结构。

教学难点:模拟形成核苷酸长链的过程,概述核酸的功能。

四、课前准备

PPT课件;若干卡纸模型;磁铁。

五、教学过程

1.类比旧知,激发兴趣。回忆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种类等知识点,即蛋白质作为一类生物大分子,是由单体——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引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内的另一种大分子物质——核酸。抛出问题:生物大分子核酸也是由单体组成的吗?所谓“核酸”,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种物质吗?“核酸”是一种“酸”吗?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本,进行讨论交流。

2.自主阅读,学习核酸分类。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得出:“核酸”并不是仅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种物质,而是分为两大类,即DNA和RNA。基于概念转变原理,纠正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核酸=DNA”的错误观念。 3.观察实验现象图片,对核酸的分布建立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回忆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检测所运用的颜色反应原理,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染色剂:甲基绿和吡罗红,及其染色原理。提问:核酸在细胞内是怎样分布的?学生结合课本中的两幅细胞染色图,得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教师简要说明:叶绿体和线粒体中也分布有少量的DNA。

教师课件展示原核生物细胞和病毒的结构图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原核细胞的DNA位于拟核中。

4.基于科学史资料探究核酸发现历程。创设情境①:1934年,德国生物学家列文(P.A.T Levine)发现核酸可以水解为含有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或核糖、一分子碱基的片段,并把这个组合称为“核苷酸”。教师进一步展示核苷酸、磷酸、五碳糖和碱基的化学结构图。并提出问题:核酸作为生物大分子,它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核酸有哪些基本成分?它的组成元素有哪些?至此,学生可根据资料得出: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由磷酸、糖类物质和碱基构成;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0、N、P。教师结合PPT简单介绍碱基的种类及核苷酸以五碳糖的2位碳上连接-H或-OH区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创设情境②:列文的老师德国生物学家科赛尔在此之前水解核酸发现,腺嘌呤、胞嘧啶和鸟嘌呤是两种核苷酸共有的碱基,胸腺嘧啶是DNA特有的碱基,尿嘧啶是RNA特有的碱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结构上的区别,进而总结出两者在五碳糖结构和碱基种类上有所不同。

5.小组合作建核酸苷酸结构模型及核苷酸长链。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核苷酸的结构和种类,邀请一组学生上台用卡片展示核苷酸的类型及其名称,概述两类核苷酸的异同,其余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结合实物模型说明:两个核苷酸的连接方式是一个核苷酸3位碳原子上的羟基与另一个核苷酸5位碳原子连接的磷酸基团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画出两种核苷酸长链的模型图,并进行展示描述。

教师就各小组所画核苷酸的碱基排列顺序各有不同进行引导:核酸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决定遗传信息的多样化;DNA是由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长链构成的;RNA是由一条核糖核苷酸长链构成的。

6.学习相关生物学史实,理解棱酸功能。创设问题情境: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会脱去蛋白质外壳,只注入DNA,但在大肠杆菌体内却能形成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新的噬菌体,为什么噬菌体的DNA具有怎样的功能?为什么父代的外貌特征会在子代发生变化?引导学生总结核酸在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7.了解DNA技术的应用案例,树立科学意识。教师展示DNA在亲子鉴定、辅助破案、基因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 8.迁移拓展,课堂总结。教师布置任务: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核酸保健品,号称能补充和修复人体的受损基因,因此食用该保健品能达到消除疾病、延缓衰老的作用。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该保健品广告中的逻辑漏洞。学生从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出发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核酸进入人体后不能直接被吸收利用,而是水解成各个小分子物质,如核苷酸、五碳糖,碱基等,无法修补受损基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蛋白质的相关知识切入,激发学生对核酸的探究欲。让学生通过对细胞染色现象的观察,直观感知两种核酸的分布。运用科学故事引出核酸的基本单位和组成元素,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制作模型来思考和探究核苷酸的类型、核苷酸长链的形成过程,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体验到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并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学史实理解核酸的功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高效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猜你喜欢
体验核酸教学设计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