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育”视域下“唱经典、育童心”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2020-06-29 12:34赖春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71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核心素养策略

赖春燕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新时代好少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小学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大德育”就是全面的德育,全员参加的德育,全过程的德育以及德育方法的综合全面性。本文主要从意义、构建、实践运用三方面进行闡述,尤其是形成了“四融合”策略,即融合课堂,融合校园活动,融合家校协同教育,融合评价体系。

【关键词】唱经典;育童心;大德育;校本课程;核心素养;策略

2019年是伟大的祖国建国70周年,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响遍大江南北,响彻祖国大地,颂国、爱国之情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刻骨铭心。可见,音乐的力量是最具感染力的。基于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大德育”视域下中小学学科德育培养实践研究子课题,我们从学校音乐学科构建“唱经典,育童心”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覆盖。大力开发学科德育校本课程,通过唱经典课程及活动的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发挥文化化人的功效,把做人之本根植在学生心里,在唱中学,在唱中感悟,在唱中体验美德,浸润儿童心灵,使其得到道德的滋养,品格的形成。

一、“唱经典,育童心”德育校本课程实践的意义

“大德育”就是全面的德育,全员参加的德育,全过程的德育以及德育方法的综合全面性。教育要以抓好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做好“全时间”“全空间”“全课程”“全动员”,让教育更有温度。

中华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经典古诗词作品短小精美,寓意深刻,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吟诵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培育新时代好少年,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意义深远。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经典传唱是以文育德、以艺育德的重要途径。“唱经典,育童心”德育校本课程用音乐这种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从根本上去启迪、润泽学生的心灵,使得学生获得心灵的关怀,增强人文底蕴和责任感,身心发展得到全面和谐。这也是推动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前提。

构建“大德育”视域下“唱经典,育童心”德育校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体验“唱经典”的韵味,荡涤儿童心灵,滋养心灵,净化人格修养。

二、“唱经典、育童心”德育校本课程实践的目标

“德育校本课程”是指结合浓郁的地方特色及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国家课程难以满足不同学校的需求的基础上,开设的灵活多样的德育课程,实现本校培养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意义、有实效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唱经典,育童心”是指以传唱经典古诗词,在过程之中获得心灵的陶冶与文学、艺术素养,在传唱及创新中,形成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心态,从而养成良好的人文底蕴、艺术情操和道德行为。

三、“唱经典、育童心”德育校本课程实践的策略

我们通过“五融合”策略构建 “唱经典,育童心”德育校本课程,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及艺术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一)“唱经典,育童心”融合课堂

课堂是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我们挑选了部分蕴含丰富德育内涵的中华经典古诗词作为传唱的范本,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分低、中、高年级设置了必唱曲目,通过“每月一曲”课程实施,融合到音乐课堂中,进行学习、传唱。在创新教材的内容模式上,形成“唱、读、赏、悟、评”的德育校本教材体系,有机整合了适合小学生的中华经典诗词阅读教材。在“唱、读、赏、悟、评”课堂活动中,得到文化、艺术及精神的熏陶。

例如,《悯农》曲,我们设计了“读一读”“想一想”“唱一唱”“做一做”“评一评”环节。首先,让学生读背古诗,感受中华古诗词的韵律美;而后,在“想一想”中,透过诗词理解其深刻的寓意,让孩子懂得诗词所表达的丰富情感;接下来,引导学生用自己优美的歌声去抒发情感,在歌唱中深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内涵,让靡靡之音萦绕课堂,深入学生内心,“爱惜粮食、珍爱劳动成果”这样的良好品德植入学生心脑。为了巩固及深化,课堂将进一步延伸至课外,特别设计了“做一做”“评一评”环节,让体验式的德育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二)“唱经典,育童心”融合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是小学生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对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学校在“赏识教育”特色教育中,注重为孩子搭建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大舞台,培养自信、文明、向上、健康的个体形象。

1.融合学校“艺术节”活动

每年,我校开展“四大节”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成为学校校园活动的规定节目。学校的艺术节更是“四大节”中的重头戏,近几年,我校更是依托经典美文诵读工程的打造,大力弘扬中华经典,传承传统文化,连续举办了三届以“赏经典”为主题的艺术节活动。师生、家长同台演出,《游子吟》《惜时》等经典之作,在孩子们深情的诵读、美妙的歌舞中,展现了传统文化及艺术的魅力,更给现场注入了震撼心灵的力量。

2.融合红领巾广播站“经典咏流传”活动

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是学校德育的阵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从小做起,从我做起。我们特别开设了“经典咏流传”栏目,由少先队的小主人翁们做经典传唱的小天使,征集经典之作,并通过广播传诵、传唱优秀的中华经典,讲“我”和经典作品的故事。“经典咏流传”栏目,丰富学校的校园生活,开拓了校园的文化建设,激发了师生热爱经典、传承中华文化的热情。

3.融合学校特色体育大课间“赏心操”活动

体验式的德育活动更能感染人,震撼心灵。传唱经典形式的多样与创新,在儿童的校园生活中的密切结合,更能永葆它的鲜活。特色体育大课间活动“赏心操”的创编,给学校德育内涵发展增色。“赏心操”以中华经典诗词为音乐背景,以竹简、扇子为道具,融入雅俗共赏的儿童体操表演,在有氧运动中,得到身心的发展、心灵的涤荡。

(三)“唱经典、育童心”融合家校协同教育

家校协同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全员育人起着重要作用。在学校“赏识教育”特色办学中,以“同心共赏”为引领思想的各种德育活动,如“共赏经典庆六一”、“粤韵飞扬艺术节”等,师生、家长共同策划、同台演出。

(四)“唱经典、育童心”融合“赏识教育”评价体系

“唱经典、育童心”融合学校特色教育“赏识教育”的评价体系。“学会赏识,天天精彩”是学校校训。在德育校本课程中重在“赏”,每一课都设计了“做一做”及“评一评”环节,学期结束有“家长评价”“老师评价”“自我评价”环节。这也是充分体现学校“自赏”“他赏”“共赏”的“赏识教育”评价体系的。

《唱经典、育童心》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不仅促进了小学生文学素养发展,发展了学生艺术潜能,也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心智健全,进一步丰富了学校德育内涵与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朱忠华,孙嘉萍.古诗词歌唱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8).

[2]吴捷.推广国学蒙学经典的阅读,培养社区儿童的传统美德[J].贵图学刊,2014(3).

[3]胡沈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模式构建——以中小学音乐课堂古诗词吟唱教学为例[J].美育学刊,2018(4).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核心素养策略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