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的“学习经”

2020-07-04 03:22王倩
党史博览 2020年4期
关键词:徐特立读书教育

王倩

1958年10月18日,徐特立{左四}宋任穷等在郑州古荥镇调研人民公社情况

徐特立在谈及学习问题时,曾讲过这样五句话:“学,不断学习;问,不懂就问;思,凡事要经自己的头脑思考;辨,辨别是非;行,身体力行。”这既是他对自身学习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我国传统学习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意志坚定,潜心苦学

徐特立生于农家,家境清贫,父亲在他9岁时变卖了家中物件勉强地凑了一些钱送其上了村里的蒙馆。15岁时,他因伯祖母去世,经济压力骤增,只能辍学。朱柏庐所著的《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道理,越发坚定了徐特立的求学之心。无论以后生活多么艰难,都未曾磨灭他热爱学习的信念。

那时乡下人读书少,徐特立学习经史子集遇到疑难,都只靠自己查阅资料,冥思苦想,以求得解答,在自学代数、几何、物理、化学时所遇到的困难也被克服了。在学习上,徐特立主张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要眼高手低而一味寻求捷径,尽想一步登天。他尊师重道,虚心求教,曾经步行40公里到长沙城向当时有名的举人陈云峰先生请教,得到悉心指点后,他从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于是,徐特立制订了“十年破产读书计划”,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平日除留给家中20串钱的家庭开销外,徐特立把伯祖母留下的田产逐年变卖,专门用来买书。最初教书时一年的工资也就3串钱,徐特立能用5年的教书钱去买一本定价为15串钱的《十三经注疏》,还有其他价格昂贵的大部头书也不惜血本地买了回来。徐特立读书十分刻苦,白天教书,直到晚上八九点以后才有时间自己读书。平日读书,甚至上厕所,他也要带着书读。他把书中的定义、公式、表格、术语都写在小本子上,放在衣服口袋里,平时一有机会就拿出来读。正是由于多年孜孜不倦,博学笃志,这才有了后来被尊称为“一代宗师”的徐特立。

实事求是,虚心求学

徐老认为所谓虚心,就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虚心向人学习是学习的基本态度,是学习的第一等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一切学习方法都是无用的。徐特立主张在学习上要改变高视阔步的态度,要向下级学习,向群众学习。

1927年春,徐特立回到了家乡五美乡。那时正值湖南农民运动和扫盲运动兴起,五美乡的农会也开办了夜校,徐特立就和农民一起去夜校上课。当农友们热烈地要求徐特立讲课时,他婉拒了,称自己是农民的学生,惊叹于农村的变化,是来听课和学习的。在回乡的那些天,徐特立每天早出晚归,走访各地农会,不断学习各地农会的经验,更加意识到自身思想认识的不足。后来,徐特立和朋友谈及此事时,称自己在乡下住了一个星期,在农村当了农民的小学生,他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徐特立在法国留学时自学法语,也反对傲慢的作风。他放下身段,向自己以前的学生甚至是学生的学生请教。有人询问徐特立:“徐老师,你有这么高的辈分和资历,但今日还要向这些学生学习法语,变太老师为学生,不可耻吗?”徐特立说:“如今到了法国,法文一字不识,还要自高自大,怕失了旧资格,不更加一层可耻吗?”后来,徐特立的法语学习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正是因为他移樽就教,不耻下问。

紧抓时间,终身学习

徐特立

时间不足对徐特立而言又是另一个难题。白天有教学的任务,所以没有专门的时间用来读书,要读书就得挤时间。徐特立对《三国志·王肃传》中的“三余”读书法非常推崇。他在当老师期间,每天在晚上八九点钟以后开始读书,还充分利用了走路和天亮前的这段时间,一天总计的读书时间也就两三个小时。在几十年的生活中,徐特立没有浪费过一分乃至一秒的学习时间,力求循序渐进。

徐特立始終坚信学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为人民服务到老。徐特立51岁时受党组织委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已过五旬的他学习特别有劲头。他说:“我纵然六十岁就入棺材,也可以干上八九年。”新中国成立后,徐特立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此时,他已是古稀之年了,但仍然手不释卷,还雄心勃勃地制订了一个“二十年学习计划”和工作计划。虽然他年纪已大,但每一天都甚是忙碌,从开会、工作到讲课、写文章,还要读书学习,忙个不停。徐特立坚持认为学无穷尽,活一天就得学一天,过去懂得的许多东西,总是会过时的。所以,要进行新的斗争,就需要新的知识,而要获取新知识就要永不间断地学习。

毛泽东曾称赞徐特立是“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的人”,这是因为徐特立笃学不倦,不自以为知,不自以为能。他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依然要挤时间学习,并从学习中获得极大的乐趣。虽然终日忙碌,徐特立却依然能博览群书,其秘密便在于挤时间学习,从当下开始学习,终身学习。

注重方法,踏实学习

徐特立强调,学习并非“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是“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由死变活,关键是掌握方法,把科学方法和创造精神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并作为最终的归宿。学习首先要注意消化吸收问题,只有消化和吸收了所学知识,运用起来才能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如果不消化的话,即使胸藏万卷书,也是用不上的。

1963年,徐特立{右}与刘伯承、谢觉哉游览杭州桃园时留影

徐特立认为学习需要“定量”和“有恒”,只有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成。他曾苦读过《说文解字》,该书共有9000多个字,是用繁体字撰写的,十分难以阅读和记忆。为了攻破这一难题,他制订了一个学习计划,每天只定量学习两个字,睡觉时默默回忆白天学过的字,直到彻底掌握了再学下一个字。他说:“读书最忌讳走马观花、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切实际地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记忆,最后也只能是随读随忘。

读书要手脑并用,劳力与劳心并用。徐特立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书的时候,发现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有贪多求快、不求甚解的不良风气。他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读书以精为主的经验,反复琢磨,提出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主张。徐特立在读书时养成了边读边画要点和精彩处的习惯,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慢中有快,要懂得盈科后进,这样才能踏实进步。避免因贪多而找不到中心,虽劳心劳力而无成就的情况。他勤奋好学,注重学习方法的运用,善抓要领,成为党内学习的典范。

古今中外,取长补短

徐特立指出学习忌关门主义,提倡学习自由,不要只看自己的一套东西,高视阔步,鄙视一切。要尊重和学习以前的一切人类知识遗产,尊重过去和同时代的一切著述。徐特立既苦学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又出国进修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以,他主张读书面要广,古今中外的书都要读,要“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成自己的”。

1906年至1910年,徐特立在长沙教中学。他发现小学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中学教学的質量。针对这一现状,徐特立主张“能者为师”。1910年春,徐特立前往上海,向杨月如、俞子夷学习了4个月,一边学习,一边考察上海的小学教育。然后,徐特立又前往日本,对日本的小学教育进行了为期两个月学习和考察。回国后,徐特立将所学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结合起来,推广先进理论,提升了小学教育的质量水平。徐特立还发起创办了《周南教育》周刊,宣传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受教育界的欢迎。他还倡导、推动湖南省全省学生成绩展览会,发现缺点,总结经验,并写出《成绩批评手册》,也为教育经验的学习提供了宝贵资料。

徐特立留法4年,曾入巴黎大学学习,后来又到比利时参观了半年,接着又在德国参观学习了4个月。徐特立的欧洲学习生活长达近5年,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4年回国后,徐特立在长沙创办了一所女子师范学校,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且根植于中国教育实际,把西方的一些先进教育理念和文化观念引进中国,改变了中国的教育理念。

有目的且持之以恒地学习,是徐老一生所坚持的事。他一生追求真理,形成了坚持学习、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徐老优良的学风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徐老无愧于一代师表,为青年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楷模。

猜你喜欢
徐特立读书教育
徐特立的三个“第一”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徐特立与妻子的恩爱一生
做最好的自己
章亮基南昌起义后三见徐特立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