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味”魅力课堂

2020-07-18 15:40臧香如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语文味语言文字语文课

臧香如

“语文味”究竟是一种什么味呢?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就是“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体现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笔者从教师报上看到:“语文味”就是指教学时无论是讲是读还是活动,都紧紧抓住文字,紧紧扣住文本。紧扣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最正确的方法,也是最终的归宿。

要真正实现“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就必须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让语文课彰显本来的味道——“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 “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

一、 默诵浏吟——读有“味”

《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实实在在地强调了读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作用。读,能让学生收获文本中优美的语言;能让学生从作品中体验真实的感受,获得享受和熏陶;能真正品出语文之味。所以,想要让语文课彰显语文味,最重要得手段是读。

可是,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哪些读的方式来彰显语文味呢?

(1)要保障读书的时间,防止以讲代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的课堂必须回归到以读去理解、感悟文意的传统教学方法上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腾出相当的时间让学生从容不迫地去主动读书,或无声默读,或跳读浏览,或低语吟读,或大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直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沟通。在初读文本时采用默读;篇幅较长的,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为课堂教学核心目标的环节,可以指导学生默读、低声吟读;以培养学生从文本中快速提取有效信息,整理概括的阅读能力为课堂教学核心目标的教学环节,指导学生采用跳读、浏览;要舍得花时间读,扎扎实实把课文读正确。诗歌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意象,读出意境,读出意蕴等。

(2)要注意读法的正确指导,防止出现无效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在这方面也做了明晰的指引:“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基于此,笔者认为,无论采取什么形式的读,老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阅读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阅读才有效果。学生任何一种形式的读,都应该是有目的地读,老师一定要给予指导

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的方式。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从而感受到文章的情味理趣,同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感受,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

二、品词赏句——品有“味”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如果说“读味”是语文课的主要“味道”,那这种味道一般也是针对整体阅读而言。语文课单单有整体性的“读味”够吗?显然是不够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指出了语文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品味词句。

那么,语文教师该用什么途径来品出语文课堂之味呢?

(1)“有些語言现象,特别是名家名篇,作者的炼字造句,可谓匠心独运,对这样的语言想象,应引导孩子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嚼出语文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了言外之音,引领孩子走进文本的内核,享受深层的人文陶冶和情感震撼。”特级教师盛新凤这一番话可谓恰如其分地告诉了“品什么”这个问题。

(2)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章的点睛之笔。文章的点睛之笔,常常是打开思维大门的一把钥匙,从此进入,就可以迅速领悟文章的主旨,把握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

(3)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理解作者的情感。在《绿色蝈蝈》一文的教学,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如“夜晚的艺术家”、“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我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时候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通过解析称呼,了解蝈蝈的特点,感受作者情怀,理解作者热爱昆虫、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理解课文既有对昆虫形象地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的特点。

三、课堂练笔——写有“味”

写是语文的灵魂,是语文价值的体现,是最能体现语文特色的一个方面。语文课的“写味”,应该体现三个方面:摘抄积累、模仿练笔、人文创作。

(1)引导学生摘抄积累。让学生积累词句,是为了以后写作时能得心应手,语言能够更加丰富多彩。“厚积薄发”正是这个道理。课文中用得精彩的词语、成语、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点圈或摘抄起来,弄清词义句意,必要时做一定的批注。

(2)引导学生模仿练笔。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练习阅读和作文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他的话提示了从读到写、以写促读的语文教学规律,课堂模仿练笔正是遵循这样的一个规律。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潜能,给学生提供发现、模仿和创造的机会。

教学《观舞记》时,引导学生赏析卡拉马姐妹舞蹈时的形体、服饰、神情、动作,学生仿写过程中了解了应该抓住细节,细腻地描摹,同时体会到印度舞的艺术魅力,以及冰心女士对印度文化的赞叹。

除了开展片段仿写练习外,还可以开展文本整体仿写练笔活动。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思想立意、结构、语言、表现手法各有特色。我们指导学生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尝试仿写练习,做到学以致用。有的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羚羊木雕》、《我的老师》等,这类文章学生容易找到情感的共鸣点,可以指导学生借鉴课文的选材立意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积淀,以“成长”为话题写作文;

有的诗歌精致隽永,清新明快,如何其芳的《秋天》,可以在鉴赏诗歌的基础上,尝试短诗写作……

当然,仿写不是抄袭套用,不是改头换面,仿写的精髓是构思立意上的学习,是方法技巧上的借鉴,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提炼和思考。

总之,只有落脚于语言文字,才算是真正的语文,一切知识的获取、情怀的熏陶、素养的提升,都要借助语言文字、通过语言文字来完成,并最终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流淌语文味的课堂就像一股甘甜的清泉,滋润着干涸的心田。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让“语文味儿”诗意地栖息在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要给学生留下别样的风景》卢世国

(2)《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猜你喜欢
语文味语言文字语文课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文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