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2020-07-28 07:13邵冬基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

刘 刚 张 维 邵冬基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变革,带来了教育技术的革命,为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学习效率的优化与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作为高职思政课既要“守正”,守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更要“创新”,探索信息技术在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应用,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本文将以国家统编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中的第一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课堂教学为例,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学分析、教学实施、教学创新、教学效果、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就信息技术在思政课堂的应用展开探讨。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我们将国家统编教材的普遍性要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殊性需求相结合,确立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变”的教改思路,以国家统编教材为纲,按照“看清事实、解除困惑、明白道理、增强自信”的教学理念,从学生对于自身成长和社会现实的困惑入手,围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开发了24个教学专题。在“现代经济体系”专题(统编教材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中的第一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教学内容设计上,以教材内容为纲,结合当前形势,立足制造类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和自身成长需求,构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中国制造,弘扬工匠精神”三个教学模块。本次教学将围绕“聚焦中国制造,弘扬工匠精神 ”展开。我们从回应学生对于“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当前形势、未来趋势”以及“自身今后就业前景、职业发展、个人成长”的困惑入手,确立了本次课三个教学内容:“中国制造的光荣与梦想;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中国制造呼唤工匠精神”。

(二)学情分析

00后的学生作为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具备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力与需求,习惯于使用新媒体,接受新信息,个性鲜明,对自我话语权要求高,倾向于平等对话和自我表达。这也是我们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原因和动力所在。同时,作为制造类专业高职生,以后的职业定位是制造类企业的一线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他们对于中国制造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特别是在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上是存在困惑的,对于这方面内容的学习有诉求、有兴趣。这是我们本次课教学的关切点和聚焦点。

(三)目标分析

我们按照“化智为信——化信为行——以行固信”逻辑主线,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确立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在知识目标上,确立了以下三个目标:1、了解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2、理解“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要义;3、掌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其次,在能力目标上,确立了以下三个目标:1、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正确看待和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2、能运用“中国制造2025”基本要义准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3、能结合中国制造未来发展趋势,正确看待和把握自身今后的就业前景、职业定位、成长发展。再次,在素质目标上,确立以下三个目标:1、增强对于“中国制造”、“民族品牌”的自信心和自豪感;2、坚定崇尚劳动、钻研技能、报国成才的理想信念;3、培育吃苦耐劳、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至善至美的工匠精神

(四)重难点分析

本次课的重点,其一是了解中国制造的百年发展历程;感悟中国制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艰辛历程和广阔未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其二是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引领学生树立“尚技”的职业理想;“勤业”的职业态度;“精进”的职业精神。同时,我们将“中国制造2025背景、关键、意义”作为本次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实施

(一)课前导学

在课前,教师就教材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一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及其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录制微课,并设计10个题目上传移动学习平台,作为课前学习任务1供学生课前学习,并通过题目的回答进行自我学习检测。同时,教师剪辑有关“中国制造”的三个短视频上传移动学习平台,布置课前学习任务2:学生围绕“中国制造”短视频,说品牌、将故事、谈体会。

学生通过手机端及时接收教师发布的任务,按要求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并提交到移动学习平台。教师在平台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做好相关记录,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课前学习任务反馈。

(二)课堂学习

1、课前学习任务反馈

依托学习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教师对学生课前学习任务1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并对出错率较高的题目,进行分析解答,深化课前学习效果。

2、学习新课

内容1:中国制造的光荣与梦想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课前学习任务2(说品牌、讲故事、谈体会)的完成情况,选取学生代表发言,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学生观点,带领学生进行中国制造发展历程的回顾,并就中国制造取得的发展成就进行讲述。引领学生感悟中国制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艰辛历程和广阔未来。提升学生对于中国制造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内容2: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

我们围绕学习内容,设计了课堂辩论题目“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中技术创新更重要还是质量提升更重要?”,并就这一辩题进行课堂调查,依据调查结果,按正反两方进行分组,运用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并在移动学习平台发表观点,教师将代表性学生观点进行屏幕投射,由学生进行观点陈述与分享。在此基础上,教师以“中国制造2025”为重点,分别从“创新”、“两化融合”、“工匠精神”三个维度,引导学生深化对于“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这一教学难点的理解与认识。

内容3:中国制造呼唤工匠精神

教师放映视频《大国工匠——顾秋亮》,组织学生结合视频,围绕“什么是工匠精神?如何践行工匠精神?”两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并由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发言,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对工匠精神进行具体阐述,引领学生树立“尚技”的职业理想;“勤业”的职业态度;“精进”的职业精神。

3、课堂测试

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开展课堂测试,及时反馈学习情况。教师对答错率较高的题目,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在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后,对学生各项学习任务的参与及完成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就经验值进行学生排名。实现了移动互联的全程性学习评价,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图1 《聚焦中国制造,弘扬工匠精神》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

三、特色创新

(一)从“割裂”走向“统一”:实现了思政课教学与职业素养培育的对接

我们立足学生所属专业,从“解决思想困惑、增强产业自信、提升职业素养”三个维度进行教学设计,在价值引领与生活现实的对接中,实现了“何以为生”与“为何而生”的统一。

(二)从“抽象”走向“具体”:实现了教师“讲得好”到学生“学得进”的转变

“思想理论教育的核心是信息如何有效传播,其中信息的生产和传播都是基础性工作,由此展开学习和教育的过程,才能够真正影响人的观念形成,进而促进价值取向的生成,最终外化为受教育者的行为方式。”[3]通过“微课和视频”的制作和使用,在教学资源的呈现上由“宏观向微观,理论向现实”的转化。通过“调查投票、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多种手段和方式,在教学实施上由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向多元的“师生交互”转变。学生由被动的灌输者转变为主动的建构者。实现了教学向“学生中心”的回归。

四、教学效果

(一)变革学生学习模式

通过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逻辑起点,融“情境创设、师生交互、即时反馈”于一体,优化了教学生态,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二)解答学生思想困惑

立足学生所学专业,面向学生今后职业,以“中国制造”和“工匠精神”为关键词,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帮助学生解答了关于“中国制造业发展”和“自身职业成长”的困惑。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情境”、“对话”、“协作”多种交互性学习模式的建构,驱动学生“用脑想”、“用心悟”、“开口讲”、“动手做”,在“知、情、意、行”四方面得到综合素质的提升。

五、教学反思

信息化教学手段是一根火柴,擦出教师教学的创新与创意,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乐趣。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在教学资源的呈现上由“宏观向微观,理论向现实”的转化。通过“调查投票、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多种手段和方式,在教学实施上由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向多元的“师生交互”转变。学生由被动的灌输者转变为主动的建构者。实现了教学向“学生中心”的回归。

作为思政课有其自身的方向性、原则性、规律性,信息化高职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从解学生实际思想之“惑”入手,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之“术”,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道”,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魂”。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职业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职业写作
拿出精神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