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美学的儿童“‘星梦’”艺术定制课程”实践

2020-07-28 17:04俞亚萍
阅读(教学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审美素养

俞亚萍

【摘要】基于“生命美学”的理解与哲思,艺术教育是一种“心灵体操”,需要洞悉生命的本质,遵循儿童年龄特征,尊重儿童个性发展,达到提升儿童艺术素养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自然、自主、自由”的艺术追求,通过“环境浸润、课程丰润、活动甜润”的艺术定制课程,提升儿童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实现儿童精神世界与生命成长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艺术定制课程 生命美學 实践探寻 审美素养

艺术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构成人的精神生活。艺术教育是一种心灵体操,一种灵魂净化剂。艺术课程对于开发和培养儿童的人文关怀、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架构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的艺术定制课程体系,通过“环境浸润、课程丰润、活动甜润”,塑造“星梦”童年,实现儿童精神成长与生命成长的完美统一。

一、“‘星梦艺术定制课程”的问题基础

在开展艺术教育前,学校和教师应反复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人们最终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在艺术与儿童之间,人们试图构造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艺术最终将带给儿童什么?是难度吗?是规范吗?是标准吗?让儿童亲近艺术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定是低难度的,最正常的、健康的,最能激发儿童的热情、表达欲望和生长性的……然而,在目前的艺术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自然感受”的空间狭小,儿童学习缺乏亲历感。

在钢筋混凝土的时代,统一、单调的外部环境风格,使得儿童缺少了在自然中亲身感受环境的教育性。简言之,当代教育环境缺少与儿童对话的过程,缺少对儿童精神生活需求的关注,从而造成儿童对自然生命的茫然、无谓。

2.“自主学习”的课程割裂,儿童学习缺乏视野观。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各个层面的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统筹,儿童个体的学习需求、情感需要、兴趣倾向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被忽略,以单一的方式存在于“学与教”的活动中。这限制了儿童的视野。

3.“自由体验”的活动局限,儿童学习缺乏生动性。

教师不能充分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而以“群体学习”模式代替了儿童的个体学习样态,于是缺少个体、小组共同体的合作探索体验学习,使一部分儿童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于是这些儿童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成了“课程”的沉默者、观望者,难以展现生动活泼的天性。这样的教学,反而阻碍了儿童的自由发展。

每一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一种教育都是为了成全。韦伯说:“越来越理性化的世界中,艺术承担了将人从理性主义压力中解放出来的‘救赎。”儿童的发展有着无限可能,艺术教育要放眼于每一个儿童长大以后的未来,要把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让每一个儿童拥有艺术的修养与审美的情趣,在举手投足间散发艺术的涵养与气质。基于这样的思考,诞生了面向儿童个性发展的“‘星梦艺术定制课程”。

二、“‘星梦艺术定制课程”的实践路径

当儿童浸润在环境、丰润在课程、甜润在活动中,艺术定制课程将成为儿童蓬勃生长的助力。

1.环境浸润:遇见自然萌发的美好。

环境是直观的文化表情,能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润泽,无形中让儿童与美相遇。为此,学校从儿童的审美需求出发,打造了以“江南园林”为主题的校园风貌。小桥、流水、青砖、黑瓦、白墙,儿童置身其中,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学校里分布着不少园子,“翠园”是种植园,植物在儿童的栽培下,四季吐翠;“凝香园”种植着四季花卉,每个季节都能带给儿童不同的色彩;“流香园”里,每届毕业生会栽下毕业树,让“讲礼善学”的美德代代流传;“硕园”展现着学校教育的累累硕果,给学生以激励;“趣园”里有平衡木、梅花桩等游乐设施,给低年级儿童带来乐趣;“格园”则通过“礼”的教育,让学生养成美好品格。

就生命美学而言,审美哲学意味着生命与美的结盟。在这样的校园遇见自然、展示自我、培养品格,学生便能在潜移默化中发现美好,提高自身审美水平。

2.课程丰润:呵护自主生长的生命。

课程是儿童生长的文化土壤,架构分层、多元的艺术定制课程体系,培养丰富多样的学习样态,才能促使生命自主发展。学校针对学生情况,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定制,力求迎合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1)“艺术综合”类定制课程,让儿童树立自信。

为了更好地定制课程,学校多次整合、开发音乐和美术国家教材,以儿童为本,以对不少于30名儿童进行访谈、对话的方式,产生新的主题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这些教学内容还细分为一到六年级6大主题,是融合学习时空、整合学习方式、聚合学习评价的典范。

其中,探究“江南”主题式项目学习激发身处江南地区的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是乡村文化的艺术表达。学生与导师从江南乐曲、农耕园、民居、服饰、舞蹈等元素入手,开展项目式研究。课后,学生建立主题学习网页,与父母同游江南古镇,实现音、美连堂授课。通过三周的任务学习书,学生根据兴趣、特长组建道具、舞美、器乐、表演等学习共同体,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第四周,学习小组用以音乐为主题的诵江南诗词、唱江南乐曲、跳江南舞蹈、奏江南乐曲,以美术为主题的水墨画江南、手工印染蓝印花布等方式,在充满江南园林气息的校园里进行艺术展示,构造了“没有围墙”的开放式学习环境。

针对课程,学校还建立了多元整体表现性评价体系,有助于呈现教学背后有意义的发生过程,关注儿童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合作的样态,看到教学中“人”的真实意义与真正价值。其中,艺术综合课通过情感体验、真情实感的表达,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

艺术之于人类,犹如色彩之于画家,着色于人类的生活,于是艺术融入了生活。“艺术综合”定制课程体现的是一种以儿童整体发展为目标的价值取向。

(2)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定制,关注每一个儿童。

a.“艺术社团”定制课程,让儿童生命鲜亮。

为满足不同儿童的兴趣特长、发展需求,学校设置“充分发展日”,提供丰富的社团活动,供儿童进行菜单式选择。同时,学校深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五年规划,打造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管弦乐团和中国鼓、舞龙、芭蕾形体、戏剧、刻纸、丙烯装饰画等艺术特色项目。学生每周深入少年宫学习,打破班级、年级界限,从兴趣出发,实现“选择性学习”,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b.“艺术私人”定制课程,让儿童个性飞扬。

在去标准化、个性化、实践化逐渐成为主流学习方式的今天,学校鼓励儿童定制自己的课程,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让学习成为伴随终身的习惯。

此外,学校尊重每个儿童的需要,只要有特长,可以随时在“星梦舞台”定制演奏会、独奏会等。这种公开展示由儿童自愿申报,自行组织,在发现儿童的天赋倾向与兴趣追求的同时,给予儿童有边界的聚焦和无边界的学习时空。它有4个具体的操作路径:

一是需求分析。开学第一天,通过与家长、教师、学生的问卷、对话,初步确定艺术自我定制课程的人员与内容。

二是方案制订。对不同的领域内容进行分类、细化,指导儿童与家长共同制订课程计划、目標,寻找保障,明确时间,确立路径,预期取得的成果,提供评价支持等。

三是实践体验。学校要开发隐形课程,利用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社区等广泛艺术资源地,组织开展艺术家、艺术作品进驻校园,为儿童打开审美视野。对有个性、有想法、有能力、兴趣独特的儿童,由教师、家长、社会专业人士组成“导师金三角”团队,开展具体的课程实践体验,采用和儿童双向“一对一”选择,开展“一对一艺术小课题”项目研究,向学生提供个别化、针对性的专业指导,让儿童在实践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

四是交流展示。通过艺术课堂的“开心哆啦咪”“绿洲”少年宫社团、梦想艺术空间的展览、保利剧院的大型演出、贫困山区“移动美术馆”的定制展等,唤醒儿童内心深处对艺术的热爱。

3.活动甜润:放飞自由绽放的心灵。

埃里希·弗洛姆说:“我希望我所爱者能按其自我的意愿,以其自我的生长方式生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的目的。”自由,就会让学生成为自我心灵的放飞者。“‘星梦艺术定制课程”拥有无数个师生的美好样态——“永联荷风”管弦乐团、“绿洲”朗诵社、“绿洲”合唱团蝉联各级赛事一等奖,乐团的学生与芬兰的口琴大师、匈牙利吉普赛交响乐团的指挥和小提琴首席切磋技艺,并在上海大剧院、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保利剧院的舞台与艺术家同台演出。

课程的本质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而是人格,是一种审美的生命状态与精神境界——这是一种有精神深度的价值观。学校用课程革新的力量,修炼美的信仰,把梦想的种子静静播入学生童年的花园,通过“环境浸润、课程丰润、活动甜润”的艺术定制课程,让学生感悟艺术真谛,获得成长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小学)

猜你喜欢
审美素养
让审美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浅谈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论动画片的审美因素及对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
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现状的分析与反思
运用影视音乐资源 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探析小学音乐审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