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练笔,为习作助力

2020-07-29 12:28王佩福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8期
关键词:习作能力

王佩福

[摘 要]课堂练笔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创设恰当情境、搭建读写支架、揣摩编者意图等方面引领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学生的习作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关键词]课堂练笔;习作能力;恰当情境;读写支架;编者意图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4-0010-01

课堂小练笔因其操作简单,形式灵活自由而备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与以往教材相比,统编语文教材在关于学生的练笔次数与练笔要求上显得更加详细、周密,旨在让学生能够在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练笔训练中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教师要能够依托教材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练笔指导,以使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一、创设恰当情境,激发学生的练笔兴趣

激发学生的练笔兴趣比传授给学生习作技巧还要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极力发掘文本中恰当的练笔点,并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练笔兴趣,让学生想写、敢写,从而为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奠基。

如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提出了“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写一段话和大家交流”这个练笔要求,如果教师不注重对学生练笔兴趣的激发,由于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景色司空见惯,写话的积极性就不高。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就可以借助课件把家乡草长莺飞、果实累累、田野丰收、大雪纷飞的短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这样一来,学生头脑中储存的关于家乡的美好画面被唤醒,就有了“我喜欢夏天的雨季,一场雨下来,把街道两旁,房屋前面的路面冲刷得干干净净,空气是那么清新,小草是那么碧绿……”“我喜欢家乡的秋季,秋季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你们瞧,田野里……”的描写。

教师为学生呈现接地气的画面,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尽情地表达着自己对家乡的热爱,由衷地感受到了练笔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二、搭建读写支架,降低学生的练笔难度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接受认知方面的差异,对于教材文本中的精妙表达,他们不可能顿悟或者马上习得。教师要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搭建恰当支架,以缩小练笔内容与学生认知之间的差距,逐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的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能用上提供的词语把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过程说一说。多数教师在指导复述的时候都是紧紧围绕着“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让学生进行描述,认为这是最为正确的方法。殊不知,这样借助词语纯粹是为了运用而运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认知差异,是很难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为了减少学生的认知落差,在学生说话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照课文插图,找出与“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相对应的事物,然后结合文本内容把周总理当时的动作说一说。这样教学,学生头脑中自然呈现出相应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运用“拿、抓住、接过、敲、拍”等词语进行写话训练的时候,学生就会显得轻松许多了。

由此可见,在课堂小练笔活动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运用词语进行表达,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详细的解读与品味,使其能够贴近学生的最佳认知点,从而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语言的迁移与运用。

三、领悟编者意图,循序渐进地提升表达能力

统编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练笔,并且在教材中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师要认真揣摩编者意图,紧扣教材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练笔指导,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提到:“‘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编者这样编排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拟人修辞手法運用的乐趣,并为学生今后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奠定基础。《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的课后小练笔:“‘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么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者放学的路上,看到过怎样的景色,请写下来。”编者这样编排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向作者一样去观察,去发现,并能够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教学时,教师要认真揣摩编者意图,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的每一次练笔都凝聚着编者的意图,教师要能够从单元目标、课文主题等方面对学生的练笔情况进行细化指导,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提升写作能力。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练笔兴趣的激发,注重发掘训练点,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训练指导,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课堂练笔的助推作用下实现质的飞跃。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习作能力
习作教学要善于运用兴趣效应
小学中年级语文口语交际与习作能力同步发展的有效整合
如何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