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文本空白解读

2020-08-02 10:51刘永学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解读

刘永学

[摘要]随着人们对语文课程认识的不断深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成为教师的普遍共识。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语文教师可利用文本空白为学生创造一个“乐学语文”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文本空白;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 21-0007-02

《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要“以核心素养为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学生建构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就是语文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主阵地,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完善的人格和关键的能力。

囿于学生对科任教师的个性特点、语言特色、教学技巧等教学风格的日渐熟悉,课堂单位时间内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往往总体呈现递减规律,这种情况的出现,会影响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

为解决这一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构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探究文本空白的价值就更加凸显了。所谓“空白”,原指我国传统绘画中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而此处的“空白”指的是高中语文教材文本中的空白,即文本内容表现出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往往具有可续性和再创造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感知及理解。文本内容的不确定性与朦胧性能够极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从而能够很好地避免教学中学生心理边际效应的产生。

钟启泉教授的文章《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中,关于“核心素养”有这样的表述:“‘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下面,笔者主要谈谈如何通过解读文本空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挖掘文章题目的意蕴空白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文题对整篇文章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部分学生囿于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限及思维深刻性的不足,有时候很难把握文章题目的深层意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题目进行适时、深入地挖掘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极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鲁迅的文章《春末闲谈》可谓是寓意深刻,但是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题目往往缺乏必要的深入理解,特别是对“闲谈”意蕴的理解十分不到位。

《春末闲谈》是鲁迅“闲话风”作品中的经典,题材内容仿佛“漫”无边际,结构上又充满随意性。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概括这种“闲话风”,就是“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

鲁迅先生的“闲谈”并非是“毫无目的的闲谈”,也不是“与正事无关的闲谈”,而是通过日常语境的构建并结合开阖的格局,娓娓道来的风格,海阔天空、无拘无束的思路,严密的内在逻辑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情感。《春末闲谈》之“闲谈”就像投枪、匕首一样,投向先生一生与之战斗的反动统治阶级。文章既揭露了反动派“麻痹术”的阴险本质,又表达了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家。

在学习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时,部分学生仅仅从字面上把文题理解为:“不列颠尼亚”号是查尔斯王子及末任港督彭定康所乘坐的英国皇家游轮,他们在参加完香港交接仪式后,乘坐此游轮离开。这样的理解显然太表面,不够深入。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殖民统治的终结,象征着中华民族一段百年耻辱的终结,而这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我们正在逐渐走向复兴的祖国。

二、挖掘文本中的情节空白

老舍话剧《茶馆》中提到,富有同情心的常四爷帮乡妇和小妞要了两碗烂肉面,让她们到门外吃。课文中有这样的场景对话:

[乡妇端着空碗进来,往柜上放。小妞跟进来。]

小妞:妈!我还饿!

王利发:唉!出去吧!

乡妇:走吧,乖!

小妞:不卖妞妞啦?妈!不卖啦?妈!

乡妇:乖!(哭着,携小妞下)

至于乡妇和女儿小妞是如何分配这两碗烂肉面的,课文中并没有交代这一情节。在课堂教学中,这一情节空白很容易被教师忽略。这样,教师就会失去一次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机会。鉴于此,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积极引导学生去讨论这一情节空白。首先请学生思考:“这对母女是如何分配这两碗烂肉面的?”听到问题后,学生先是有点错愕,继而爆发出些许笑声。有学生回答:“肯定是让女儿小妞吃了。”笔者笑而不语,给学生展示清末百姓常用的大海碗的图片。学生兴趣盎然,频频发出惊讶声。笔者继续发问:“同学们能吃得下这样一碗烂肉面吗?如果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在吃完两碗烂肉面后还叫饿,那她平日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一种状态?”经过笔者的一番引导后,课堂的气氛热烈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他们对当时百姓的生活及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学生更是大胆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当时的社会可谓是民不聊生,饥饿会不会战胜伟大的母爱,我是说实际上是母女两人一人一碗吃掉了烂肉面?”至此,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不再是教师的“道具”。

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话剧相关常识,在忠实课文的基础上,填补这一情节空白,并依据自己创作的剧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分享。

三、挖掘文本中的标点空白

鲁迅小说《祝福》里有这样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鲁四。鲁四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其实在小说中他只说了几句话,且句末的标号多为省略号。省略号所形成的文本空白,突出表现了鲁四的性格特点及时代文化特征。

当祥林嫂的婆婆强行抓走她后,作为小说中的重要人物,鲁四老爷说了三句话,分别是:“可恶!然而……”“可恶!”“然而……”。语言简短,但是其深层内涵却很丰富,有着特殊的魅力。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到底蕴藏着怎样的深刻含义?鲁四欲说还休的原因是什么?表现了封建卫道士一幅怎样的嘴脸?在进行文本教学时,笔者抓住此处空白,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与联想,补充出鲁四没有说出口的话语。学生通过讨论与想象,最后达成共识,那就是第一个“然而”后面省略的语句可能是:“作为祥林嫂的婆家,她是有权利抢人的。第二个“然而”后面省略的语句可能是:“怕是很难再找到一个像祥林嫂这样勤快能干的人了”。

学生通过分析这一标点空白,很容易便归纳出鲁四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笔者继续发问:“祥林嫂的婆家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地抢人,鲁四之所以默认这样的行为,背后是谁在给他们撑腰?”这自然就引出了封建社会中的“夫权”这一腐朽文化。鲁四作为封建社会的卫道士,自觉维护封建夫权,尚可理解。可是,作为和祥林嫂处于同一社会阶层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婆婆,居然也如此维护夫权,更是让人痛心。

综上所述,探究文本空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柯秋香.用好文本“空白”夯实语言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6( 12):62-63.

[3]梁月艳.文学作品中布白处的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7):16-17.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语言建构的策略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