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绘画能力退化的研究和对策

2020-08-02 10:51李今铭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美术课堂对策

李今铭

[摘要]在当今的初中美术课堂中,学生对绘画的激情、对动手参与的渴望、对成就感的期盼较之小学时段相差甚远。针对当前初中阶段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出现的诸多问题,文章详尽展开论述以及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美术课堂;绘画能力;退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21-0010-02

中学生绘画能力退化的现象在当今是普遍存在的,原因和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中学生绘画能力退化的成因

(一)心理方面的成因

许多家长常常很疑惑:我家的孩子以前是“小画家”,怎么突然不想画、不会画了呢?涂鸦期(1.5-4岁)分为三个阶段:无意识涂鸦阶段、控制涂鸦阶段、命题涂鸦阶段。在象征期(4-5岁),学生能大胆、独立地按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创造出直觉的象征性图式。由于知觉的不完善并缺乏综合概括能力,描绘的形态多半是粗略的、不完全的,常会遗漏某些部分,如把圆当作头部,头部只有两只眼睛等等。在概念画期(5-8岁),学生能用线条勾画出二维的物体轮廓。从象征期到概念画期,儿童的绘画表现为三个特征:其一,表象符号的形成;其二,感觉的强调和夸张;其三,主观印象的表现。在写实期(8 - 15岁),学生为了接近真实,开始用三维立体表现方法。这时的学生由于绘画进步慢而容易丧失信心、转移兴趣。

大多数小孩体现出“小画家”倾向的年龄基本会在8岁以前,到15岁左右都会面临一样的困惑,当困惑得不到解决的时候就会开始怀疑自己,重新审视自己和所看到的世界。这种困惑其实也算是成长的困惑,小的时候由于没有具象的概念,因此对于自己认识的世界能够完美地呈现,也就是画出“自己的世界”,长大后发现物象原来不是孩提时候那么简单,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多维的。他们认为画画要画得“像”,否则就是幼稚。然而没有接受过素描或者色彩的系统训练,想要达到写实的效果是很难做到的。绘画上的挫败感会消磨绘画热情,甚至让人产生抵触情绪。

(二)青春期的叛逆和盲从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期,他们有自己一套与同学和周围人相处的哲学。一些画得好的学生就非常自信甚至会到处炫耀自己的作品,而一些画得不好的学生因为害怕别人笑话就干脆不画或者瞎画。

(三)美术学科在中学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当今的中学教育体系,还是以升学为终极目标,于是作为“副科”的美术课常常会被“主科”“借走”课时而最后也没有“还”,或者沦为自习课。

(四)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单一以及缺陷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和绘画能力也随之增强,已经不像小时候那么“好忽悠”。但很多美术教师因为认为美术是“副科”,所以不会积极钻研教学方法,对美术课的重视和研究也不够。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成果。

可以看出很多学校为了升学率,对美术课堂以及美育的重要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但是为了学生的未来,我们还得脚踏实地,不能只顾眼前。“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让学生会学,不仅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的基础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对策研究

(一)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实施心理美育

心理美育是心理教育的一个方面,其涉及人对美的认识、追求、欣赏以及创造,还涉及人怎样运用美来实现美的教育。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中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审美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利用优秀的美术作品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引领学生往健康向上、积极美好的方向发展。

1.通过美术鉴赏课传播美育

美术鉴赏是初中美术课的重要环节。我们从教材的设置及其内容的精选上可以看出,国家从源头上已经做出了应有的表现。但在当今的中学美术课堂当中,教师上课“偷工减料…‘照本宣科”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教师贪图方便直接放影片或者视频打发学生了事。比如对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进行介绍时可以从心理层面和美学层面给予学生引导。首先再现特定历史场景,比如将绳索引入课堂,让学生实际感受肩膀套绳拉重物的滋味。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劳动人民的疾苦,再与现代生活进行对比,进而介入理想情操以及爱国主义教育。这时候再从美学角度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光和色彩,然后进一步指出作品的矛盾指向:美好的自然景观与人民苦难现实的残酷反差。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堂效率会有很大的提升。其实美术课堂从来就不缺创新和创意,缺的是愿意进行创新的教师。

2.通过实践课实施美育

初中生处于比较特殊的阶段,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意愿,还容易出现“叛逆”心理。美术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细心的或者是负责任的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往往能通过观察学生的绘画过程而发现学生的一些思想动向,找到“蛛丝马迹”,然后“顺藤摸瓜”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恰如其分的引导,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位学生学习成绩很差,画画也不行,他在课堂上画了一幅很“抽象”的画。教师在评价此画时很认真地说:“这位同学的这幅画有点像某著名现代派画家的作品……”一番表扬后又说:“虽然这位同学画出了有名家感觉的作品,但也许只是他无意间的表现,而名家是固定模式、深思熟虑的行为,这位同学还需努力……”如果一位教师能这样引导学生,相信课堂气氛和效果一定会很好。因为他在课堂上已经做到足够的细心,连平时大家默认比较“差”的学生都注意到了,而且点评到位,既尊重了学生,又给予了学生适当的鼓励。

由此看出,在美术课堂中,教师细心的观察和恰当的鼓励尤为重要。鼓励是对行为的认可,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认同感。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强调:在其他课程中也许所有的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但在美术课中一个指令可以有不同的效果和答案。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大胆尝试、释放自己。

(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临摹”只是美术课的学习方法之一,美术课堂不能长时间地依赖临摹。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课堂结构的重组或者分解,甚至一些任务要分组完成,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强化个体和团队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交流沟通。有些内容还要强化过程性,对任务进行部署和安排,进而锻炼学生的统筹能力以及耐心和毅力,从各个维度让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提高。

1.分小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让学生集体作战、团队完成

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合作、沟通以及交流,意识到团体的重要性,理解个人与团体的关系,在团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2.设计阶段性的课外教学任务

比如让学生做一面公园墙的设计绘制、某某社区的墙报设计和绘制等。通过布置阶段性的任务,让学生学会统筹安排人力、物力资源,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释放。

(三)千方百计采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思维

绘画技巧的训练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的最好的手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必须通过后天不断的动作和過程的重复才能体会,在实现的过程中有很多可变性,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灵活的,但是殊途同归。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最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对空间的表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思维引导和介入相当重要。适当的引导、恰如其分的鼓励引导,哪怕这种鼓励涉及的是小众甚至个别,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一完成过程是从概念到成品思维形成再到最后形成实物,这样的尝试已经是跨域性的甚至是跨学科的。

总之,中学生绘画能力退化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这种状况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获得“短期利益”而牺牲学生所应具备素质和能力为代价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教育应该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否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责任编辑 柳紫)

猜你喜欢
美术课堂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就业导向视角下中职美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路径探析
用好课堂提问,让美术课堂动起来
美术课堂学生活动方式的空间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