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效应分析

2020-08-03 02:00金芳,金荣学
财经问题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空间杜宾模型

摘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既是生产力发展规律的体现,更是政府财政支农政策引导的结果。本文在厘清财政支农的结构调整效应基础上,以1997—2016年中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将农业产业结构分解为合理化和高级化,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财政支农对二者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还是高级化指数,在空间上均存在明显的依赖特征,且后者略强于前者;财政支农整体上对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不显著,但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尤以邻近地区财政支农对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最大;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是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且邻近地区的财政支农、工业化、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等也会显著影响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鉴于此,本文建议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并发挥财政支农的“挤入效应”,以更好地推动农业内部细分产业的协调发展与合理布局,以及各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

关键词:财政支农;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空间杜宾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20)05008210

一、引言

农业产业结构是衡量一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内容。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转变为“多种经营与农林牧渔业综合发展”的结构[1],农业产业结构日渐合理。探究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演进的动力来源可以发现,农业产业结构变迁不仅是生产力发展规律的体现,更是政府产业政策引导的结果,与政府的财政支农支出等密切相关。然而,由于财政支农资金配置规模不足和配置结构不合理的双重矛盾,以及地域间本身存在的差异性,使得财政支农对农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与异质性[2]。加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羊群效应”,以及财政支农对农业供给结构调整具有的滞后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农业内部供给结构失衡的状态[3-4]。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与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成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在“质量兴农”的背景下,通过有效的财政支农,促进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之间、不同的产品生产之间以及不同农业发展阶段之间(如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动态协调,是当前农业结构性变迁与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一)文献综述

从中国农业发展历程来看,农业经济增长、农业科技进步、财政支农、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农业对外贸易、制度变迁等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重要推力[5-6]。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作用被激发,制度变迁的积极效应被给予重点关注,由此也造成在研究相关问题时财政支农这一变量常被忽略,而制度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效应被高估[7-8]。实际上,农业投入不足特别是农业公共物品投入不足,是制约农业快速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9]。

财政支农政策是影响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诱因。整体而言,财政支农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存在着长期关联性,且财政支农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10]。这是因为财政支农带有较强的政府调控特征,其可通过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要素和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能够引导农业产业结构朝着合理的方向调整与转型,并减轻由于竞争力不足所造成的其他不利影响,进而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11]。就粮食作物而言,财政支农与粮食生产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同步波动的现象[12]。特别是随着我国农产品需求压力增大以及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目标等要求更加迫切,原有的“多取少予”的财政支农政策逐渐演变为“少取多予”“只予不取”“多予少取放活”的财政支农政策,这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13]。而财政支农资金在农业领域的倾斜性投入,又能够有效扩大优质高效特色作物种植规模,推动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并促使农业朝着生态、绿色方向发展[14]。

与此同时,财政支农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效应[10]。这可以理解为,尽管财政支农对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种植结构以及粮食种植结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却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其原因主要在于,诸如粮食保护价收购、补贴政策等财政支农支出,会影响农民未来几年的农业生产安排,并倾向于种植更多受政策补贴的谷物面积,致使粮食种植比例不断提升,进而影响农业产业结构[4]。

上述研究在丰富相关领域成果方面具有重要贡獻,但同时也存在如下可拓展的方面:(1)针对财政支农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仍相对较为缺乏,这为本研究顺利开展提供可能。(2)既有研究大多仅考虑财政支农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影响,未能较好地呈现农业产业结构变迁的具体情况,并区别财政支农对农业结构不同维度调整的差异化影响。(3)大多研究仍基于空间均质的假设展开,并未将区域间的异质性特征特别是邻域间的溢出效应考虑在内,这使得其现实解释力大打折扣。鉴于此,本文在将农业产业结构划分为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维度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厘清财政支农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并借助空间面板模型进行检验,以更好地解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理论分析

借鉴干春晖等[15]研究,本文将从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维度刻画农业产业结构的动态变迁过程,并从理论上分析财政支农对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影响。

首先,财政支农通过改善农业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所在,也是开展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必要条件[16]。农业具有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双重特性,加之其本身为弱质产业,这使得农业较其他产业更易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约束。而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与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可有效降低这些风险,突破原有“以粮为纲”的农业生产结构,推动农业生产的商业化、多元化,而原有单一的“农业—种植业—粮食”的生产结构得到较大改善,在增加农业产出的同时,推动农业生产结构更加合理化。与此同时,财政支农的增加以及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将使众多农业劳动力从种植业中转移出来,使得劳动力向其他经济部门流动与转移,形成农、工、商综合发展的产业结构[17]。与此同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特别是对高产、优质、高效等农业投入比重的增加,有利于确保农业内部更多细分产业的正常生产,在推动非种植业部门产值不断增加的同时,也起到优化结构的积极效应[18]。正是通过差异性地对农业细分产业配置财政资源,其将影响不同细分产业的成本收益结构,并构成了财政支农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制[19]。此外,政府对交易市场(如批发市场等)、信息化设施的建设均会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越来越趋向合理化[18]。

其次,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质量的重要体现,其能够较好地从结构角度刻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程度。而这又可以分解为产业生产率水平提高和内部细分产业比例关系的演进两个维度[20]。故而财政支农对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可表述为:一方面,财政支农通过差异化对农业内部细分产业间配置财政资源,从而扩大高生产效率产业的比例。随着不同产业生产率与优势的变化,财政支农支持会从生产效率相对低的产业转向生产效率高的产业,在不同产业间的替代与协调中实现农业产业的高级化转换。另一方面,财政支农通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升专业化与分工程度,进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阶段迈进。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驱动力,财政支农中科技三项费用等支出,不断推动着农业科技进步与生产技术装备革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步伐与速度,加之农业分工与专业化程度提高所带来的效率的提升与生产成本的降低,使得具有较大农业科技进步潜力的优质产业生产率明显高于非优质产业。相应地,在同等的生产条件下,生产效率高的优质产业更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财政支农资金的支持,由此农业产业结构也逐渐向高级化阶段迈进。此外,财政支农对私人部门投资还具有一定的“挤入效应”,诸如政府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等行为,直接形成对私人产品或劳务的需求,从而撬动私人部门对农业的投资,并激励着外部资金向农业内部流入,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产业的成长以及结构的高级化[21-19]。

最后,无论财政支农通过何种途径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均是在一定的空间背景下展开的,且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理论上讲,财政支农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效应是通过多方面形成的。得益于良好的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等“高级资源”,以及农业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邻近地区的农业产业网络联系效应增强[22]。由此,农业产业结构在空间上也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与聚类特征,这从长江中下游和山东等地的基本事实即可得知[23-24]。加之现阶段中国财政支农增长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地理相关性与溢出效应[25],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一地区财政支农支出发生变化,不仅会引起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且其与邻近地区内部形成的竞合互动关系也会随之改变[26],进而邻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也会发生变化。综上,财政支农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

三、模型设定、变量界定与数据来源

(一)空间杜宾模型

相较于传统面板模型,空间面板模型引入空间权重矩阵,将经济事物间的空间异质性和关联性考虑在内,与现实情况也更为贴合,故而在分析经济问题时更具有解释力与说服力。

本文拟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来检验财政支农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各类影响效应。其主要原因在于,空间杜宾模型作为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的广义形式,其不仅包含因变量的空间滞后项,也包括自变量的空间滞后项,故而较其他两个模型更为适合捕捉其中的空间效应[27]。一般地,空间杜宾模型的基本表达式为:

Y=ρWY+βX+θWX+ε(1)

考虑到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在时间上可能存在着较强的滞后效应,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可能与经济增长等因素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继而会引发内生性问题,由此依据空间杜宾模型的基本形式,结合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构建动态的空间杜宾模型,具体表达式为:

strit=β0+ρ∑nj=1Wijstrjt+αfisit+β1Wijfisjt+γiXit+λ∑nj=1WijXjt+ui+λt+εit(2)

其中,strit和strjt分别为t时期i地区和j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变动;fisit和fisjt分别为t时期i地区和j地区的财政支农变量;Wij为i地区和j地区空间权重矩阵;Xit为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其他因素;Wijstrjt、Wijfisjt和WijXjt分别为农业产业结构的空间滞后项、财政支农的空间滞后项和其他因素的空间滞后项;ui和λt为个体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β0、ρ、α、β1、γ和λ为待估参数。当然,需要提及的是,在模型估计的过程中,需通过Wald检验和LR检验对空间杜宾模型是否可以简化为另外两种模型(即空间滞后模型或空间误差模型)进行甄别,以确保空间面板模型设定的科学性。如果同时拒绝Wald检验和LR检验,说明应选择空间杜宾模型;否则,應选择空间误差模型或空间滞后模型估计结果。

(二)变量界定与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

如上文所述,本文将从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维度表示农业产业结构变迁。

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tl)。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反映的是农业产业结构内部(如农、林、牧、渔等)间的协调度和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状况,通常采用结构偏离度(也称“泰尔指数”)等指标进行测度[28]。一般地,结构偏离度的具体公式可表达为:

tl=∑ni=1yiylnyi/yli/l(3)

其中,y为农林牧渔业产值;yi为农业各细分产业产值;l为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数量;li为农业细分产业部门劳动力数量。由式(3)可知,tl越大,说明农业各细分产业间的协调度越差,即农业生产结构越不合理;反之,则趋向合理。特别地,当农业各细分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农业平均劳动生产率一致时,tl=0,达到均衡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国官方统计资料并未公布农业部门各细分产业的劳动力数量数据,故而采用学术界常用的做法,以各年农业各细分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与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乘积表示。由于2012年后,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量并不公布,采用移动平均法对其进行补充。上述相关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其中,产值等指标以1997年为基期作不变价处理。

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ei)。目前,对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测度方面通常使用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比值进行衡量[15]。而在农业领域,农牧产值比、粮经作物面积比、林牧渔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林牧渔业之比成为度量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主要指标[29]-[31]。考虑到2003年中国将原本属于第三产业的农林牧渔服务业归为第一产业的做法,而单一指标又难以较为科学、全面地体现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内容,本文将采用熵值法从农牧产值比、粮经作物面积比、林牧渔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三方面对其进行衡量。相关指标数据均出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

而之所以采用熵值法,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该方法能够将上述内容尽可能全面地包含在内,较为客观地体现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其次,相較于其他方法,该方法能够根据各构成指标自身的变化赋权,避免人为主观赋权等弊端 [32]。熵值法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若存在I个决策单元(如省份)J项待评指标(如农牧产值比等),那么,对于i省份第j个指标的原始数值eij(i=1,2,3,…,I;;j=1,2,3, …,J)而言:(1)对原始数据eij进行标准化处理:e′ij=(eij-j)/sj。其中,j和sj分别为待评指标j的均值和标准差。(2)对标准化后数值e′ij进行线性变化,即zij=aeiij+b(a=10,b=60),以保证其非负取值。(3)计算i省份第j项待评指标的比重pij,即pij=zij/∑ii=1zij。(4)计算待评指标j的熵值sj,即sj=-k∑Ii=1pijlnpij,k=lnI。(5)计算待评指标j的差异性系数cj,即cj=1-sj。(6)计算待评指标j的权重wj与省份i的最终得分fi,即wj=cj/∑Jj=1cj,fi=∑Jj=1wjpij。

2解释变量

财政支农资金(fis)。财政支农资金是指财政支出中用于支援农业生产或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资金,其反映的是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一般地,财政支农资金包含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事业费、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政策性补贴支出等。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借鉴李谷成[33]的做法,从支援农业生产、农林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三个方面估算财政支农资金,并以各地区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表示。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等。

3控制变量

本文还控制了如下变量:经济发展水平(gdp),采用各地区人均GDP表示。自然灾害(dis),以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表示。人力资本(edu),以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农业科技进步(tech),借鉴程莉和刘志文[34]与张宽等[35]的做法,以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的比值表示。工业化(ind),以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open),采用各省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表示。其中,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由各省份各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计算而得。城镇化(urban),采用人口城镇化度量,以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上述变量中,所有涉及国内生产总值和产值的指标均以1997年为基期作不变价处理。各变量指标主要出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等。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部分指标(如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出自《中国农业年鉴》(实际值目前仅统计到2016年),为保持各指标统计口径与时间跨度的一致性,本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997—2016年,而研究范围仅包括中国大陆(或内陆)31省份,暂不涉及港、澳、台三地。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四、检验结果与分析

(一)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分析

在进行空间杜宾模型估计前,本文先进行了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发现,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因此,可采用空间面板模型进行估计,如图1所示。

图11997—2016年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Morans I指数变动趋势由图1不难发现,1997—2016年中国省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即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着一定趋同现象。换言之,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指数分别具有明显的局域聚类现象,呈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或高级化)程度较高(低)与较高(低)省份团块分布的现象。

(二)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1模型选择

首先,采用拉格朗日乘子检验判断是否适合采用空间面板模型估计。从空间依赖性检验结果来看,无论是SLM的LM检验和Robust LM检验,还是SEM的LM 检验和Robust LM 检验均在1%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应拒绝原假设,若仍采用传统OLS经典模型估计则易产生偏差,故而应采用空间面板模型估计。其次,对于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相关模型而言,进行Wald检验和LR检验后发现,Wald_spatial_lag和LR_spatial_lag分别为168522和164882,Wald_spatial_error和LR_spatial_error分别为164263和162184,且均在5%水平下显著,说明应拒绝原假设,即空间杜宾模型不可简化为SLM或SEM。同时,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模型的结果也显示,Wald_spatial_lag和LR_spatial_lag分别为703901和676877,Wald_spatial_error和LR_spatial_error分别为743622和710780,且均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应拒绝原假设,即空间杜宾模型不可简化为SLM或SEM。最后,由不同模型的Hausman检验结果来看,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相对较佳,在分析空间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和时空双固定效应模型的R2和LogL值等后,认为双固定效应模型略优于其他模型。因此,下文对于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解释也将围绕此结果展开分析。

2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结果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

由表2可看出,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空间滞后项系数为01080,并在10%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在空间上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与局部聚类现象。实际上,在国家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在省份之间通常存在较强的同质性,故而也就出现了上述现象。

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系数为01267,但并不显著。这说明,本文并未找到财政支农资金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证据。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其直接带来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与生产条件的改进,会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但由于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中国战略性目标,为确保粮食安全而采取的产业政策使得农业生产中特别是粮食等种植业低水平生产规模扩张趋势明显而高质量产品供给明显不足。这种过度关注数量增长而忽视质量提升的增长方式,也造成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发展。而上述这些也均可从中国农业领域目前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以及低质量发展水平等基本现实即可看出。

农业科技进步的回归系数为03670,并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农业科技进步并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这主要是由于技术的革新,将会推动农业各種要素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提高,特别地诸如劳动节约型等技术能够直接提供劳动生产率,并将劳动力从传统的种植业等部门解放出来,以从事更多与之相关的高附加值产业,并带来产业的更加合理化。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系数为04898,并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直接后果是对农产品需求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升,随之带来的是对除传统口粮消费外的肉蛋奶以及加工品需求的增加,这会推动农业产业内部其他产业(如养殖与农产品加工业等)的快速发展,并使得几者之间的非均衡化发展。工业化的回归系数为-02921,并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工业化的推进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实际上,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其可为农业提供机械装备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内部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产业间协调发展的程度更高。

工业化的空间滞后项和人力资本的空间滞后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1246和25536,分别通过10%和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邻近地区的工业化会推动本地区农业内部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出现非均衡化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人才的跨区流动与区域间的外溢效应所致。邻近地区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系数依次为-14209和-10731,分别在5%和10%水平下显著。这可能是由于邻近地区人口向城镇的集聚以及人均消费水平的提升,其会推动粮食刚需的上升,并带动邻近地区对本地区农产品消费的增加,特别是由于消费需求升级等所带来间接增加粮食需求等现象,亦会推动农业内部产业劳动生产率差异的缩小及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3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结果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看出,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空间滞后项系数为02620,且在1%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着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即局部区域内省份间的农业产业结构在高级化的过程中具有趋同的迹象。实际上,对此并不难理解。对于那些地理区位因素等较为类似的省区来讲,它们的农业产业结构同质程度较高,故而其高级化的调整过程往往也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财政支农资金的影响系数为-00263,且在10%水平下显著,即随着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程度反而在降低,与预期相反。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与中国仍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农业不合理产业结构并未发生实质变化有较大关系[36]。近十余年来,特别是自2004年之后,中国农业财政支农规模是在不断扩大的,但随着中国粮食刚性需求的增加(如工业用粮等)以及粮食消费模式发生改变等,国家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再次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心与基础,2010年将粮食安全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18],进一步推动种植业在农业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当然,上述现象也可从中国粮食生产的“十二连增”等基本事实得知。

工业化的回归系数为00514,并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即工业化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这主要得益于工业化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与生产设备,能够较好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321和00486,并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农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均会对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变迁的主要力量,其可为农业提供更为优良的品种与生产技术和工艺,突破原有资源的利用范围与限制,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往往带来的是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农产品消费的多样化与优质化,从而会明显带动牧业、经济作物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快速发展,即由日益扩大的中高端或高品质农产品社会需求,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迈进。

城镇化的影响系数为-00411,并在5%水平下显著,即城镇化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城镇化最主要的特征为人口向城镇的聚集,其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对农产品消费量的增加,而在中国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下,种植业生产规模的稳定以及扩张仍是主要方面,故而尽管其他细分产业亦有一定的扩张与发展,但相比之下,种植业仍占到较大比重,也就出现了城镇化对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负向影响的结果。需要提及的是,随着人们对肉蛋奶等产品需求的增加,这也会间接增加农作物种植规模的扩张,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畜禽养殖等饲料需求。

财政支农资金的空间滞后项系数为00750,并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邻近地区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有利于本地农业产业结构迈向高级化。这主要是由于邻近地区财政支农投入的增加,会带来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这也会对邻近地区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有利于本地发展附加值更高的农业产业。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城镇化和自然灾害的空间滞后项系数依次为-00487、-01770和-00158,均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即三者均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邻近地区农业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张,其更大程度上代表的是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增强,这会对本地区农业产生不利影响。邻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的是人口与农产品消费规模的扩张,亦会增加对本地类似产品的消费与需求,而在粮食消费刚性需求增长明显与国家粮食安全目标情况下,其最直接的后果即是带来种植业及其相关产业的扩展要明显快于其他产业。邻近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特别是农作物受灾率的提高,其最直接的后果可能是促使本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由此并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4各类效应分解分析

空间杜宾模型效应的分解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看出,就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而言,财政支农资金的直接效应为01131、溢出效应为01225、总效应为02356,均不显著。人力资本和工业化的溢出效应为26297和11659,分别通过5%和10%的显著性检验,这意味着邻近地区人力资本和工业化会推动本地区农业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分化与非协调化发展。而城镇化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分别为-06983和-14006,均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即城镇化无论对本地还是邻近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都有着相反的负面效应。从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各类效应分解情况来看,财政支农资金的溢出效应和总效应分别为00881和00653,依次通过1%和10%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财政支农资金整体上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迈向高级化阶段,且这一积极作用对邻近地区具有较强的外溢性。工业化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为00558和01363,并分别通过1%和5%显著性检验,即工业化更大程度上是对本地和全国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有利。而农业进出口贸易、城镇化和自然灾害则会对邻近地区和全国农业高级化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农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效应为00307和00457,并分别通过1%和5%显著性检验,表明农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

实际上,从表4 中变量的效应分解情况来看,各变量的溢出效应要明显大于直接效应,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本文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估计是适宜的,模型设定也是相对科学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本文的现实解释力。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厘清财政支农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基础上,以1997—2016年中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考虑空间异质性,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财政支农对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无论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化指数,还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级化指数均在空间上存在较为明显的依赖性特征,且后者略强于前者。(2)财政支农整体上对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不显著,但却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迈向高级化。特别地,邻近地区财政支农亦会对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显著影响。(3)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是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且邻近地区的财政支农、工业化、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农业进出口贸易等亦会显著影响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变迁。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从财政支农难以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基本结论来看,现阶段,政府的财政支农政策仍需优化与调整。鉴于财政支农规模不断扩大而实际效果仍待改善的现实情况,应在现有财政支农资金水平上,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在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挤入效应”的同时,更应鼓励通过不断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投资的形式,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农业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发展。

第二,针对当前农业领域出现的结构性矛盾以及财政支农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比重偏低的基本事实,应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农业科技投入等,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继续发挥财政支农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稳定粮食生产和促进特色农业发展,不断巩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供更加优质的农产品,推动各产业的合理发展并向高级化迈进。

第三,考虑到邻域农业产业结构变迁所具有的明显依赖性以及邻域财政支农资金对本地农业产业结构变迁具有的积极溢出效应,应合理调配财政支农资金并优化其区域分配结构。对于财政支农外溢效应较强的地区,国家应加大扶持的力度与强度,给予额外的补偿与支持,为其农业产业结构变迁提供导向与条件,进而实现财政支农资金的合理配置与农业产业结构变迁的协调与一致。当然,当前省域间农业产业结构变迁所具有的同步性与一致性,也需要各地更加注意应根据本地农业发展阶段与农业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财政支农资金,避免盲目跟风与模仿行为,进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并迈向高级化阶段。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尝试性从空间视角对财政支农与农业产业结构变迁的关系进行解释,并未对财政支农结构等进行细分,故而也并不涉及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对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差异化影响分析等内容,这是后续研究需进一步细化与深化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汪晓文,李明,张云晟中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J]经济问题,2019,(8):1-10

[2]王胜财政支农的文献综述及其引申[J]改革,2009,(1):57-61

[3]朱珍改革开放40年财政支农政策嬗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9,(8):87-95

[4]姚林香,张维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支农政策选择[J]改革,2017,(8):149-158

[5]Johan, FM,Swinnen, LVLand & EU Accession: Review of the Transitional Restrictions by New Member States on the Acquisition of Agricultural Real Estate[R]Centre for European Policy Studies,20091-3

[6]钟优慧,杨志江财政支农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3):141-142

[7]Fan, S,Pardey, PG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China: Its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and Impact[R]The Hapue: International Service for 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199276-79

[8]李焕章,钱忠好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8):38-43

[9]安广实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99,(9):5

[10]郭永清,徐云帆財政支农力度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上海管理科学,2019,(1):13-16

[11]于丰财政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J]时代金融,2016,(27):224

[12]张元红财政政策与中国农业的周期性波动[J]中国农村观察,2000,(4):2-11

[13]邓菊秋,王祯敏,尹志飞改革开放40年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成效、问题与展望[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8,(5):11-16

[14]邓启明,胡剑锋,黄祖辉财政支农机制创新与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基于浙江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26-32

[15]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

[16]罗正英,罗正东县域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来自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2):45-52

[17]严成樑,吴应军,杨龙见财政支出与产业结构变迁[J]经济科学,2016,(1):5-16

[18]高强,孔祥智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估价与趋势判断[J]改革,2014,(11):80-91

[19]安苑,宋凌云财政结构性调整如何影响产业结构[J]财经研究,2016,(2):108-120

[20]刘伟,张辉,黄泽华中国产业结构高度与工业化进程和地区差异的考察[J]经济学动态,2008,(11):4-8

[21]苟兴朝,张斌儒,杨继瑞乡村振兴视角下地方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的挤入效应研究——基于2007—2016年中国升级面板数据的实证[J]青海社会科学,2019,(4):91-98

[22]宋燕平,王艳荣面向农业产业集聚的技术进步效益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6):1005-1010

[23]王丙毅,徐鹏杰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负效应与政策建议——基于山东省农业产值数据的分析[J]农村经济,2008,(2):35-38

[24]杨灿,杨艳长江经济带农业规模与结构的时空演变分析——基于Esteban-Marquillas拓展模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7-26

[25]邓宏亮财政支农增长的空间外溢性及门槛效应分析[J]财贸研究,2013,(5):62-69

[26]王艳荣,刘业政农业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结构验证[J]中国农村经济,2011,(10):77-85

[27]Lesage,JP, Pace,RK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M]Florida: CRC Press, 2009221-237

[28]匡远配,周凌农地流转的产业结构效应研究[J]经济学家,2016,(11):90-96

[29]宋德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科技创新耦合性评价[J]科学学研究,2013,(2):191-200

[30]周传豹农业部门内的结构红利:基于增长和波动效应的研究[J]经济经纬,2017,(1):44-49

[31]刘妍,赵帮宏农产品出口质量对农业产业升级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9,(8):115-132

[32]韩海彬,张莉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门槛效应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5,(8):11-21

[33]李谷成中国农业的绿色生产率革命:1978—2008年[J]经济学(季刊),2014,(2):537-558

[34]程莉,刘志文农业现代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内在逻辑与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3,(7):99-109

[35]张宽,邓鑫,沈倩岭,等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基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分组PVAR模型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7,(6):28-41

[36]杨立勋,刘媛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测度及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3,(23):74-77

(责任编辑:于振荣)

[DOI]1019654/jcnkicjwtyj202005010

[引用格式]金芳,金荣学财政支农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效应分析 [J]财经问题研究,2020,(5):82-91

收稿日期:20200122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學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政府债务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研究”(15JZD02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年度交叉学科创新研究项目“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2722019JX001)

作者简介:金芳(1992-),女,湖北十堰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Email:554581358@qqcom

金荣学(通讯作者)(1973-),男,湖北十堰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政府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与政府债务研究。Email:2208174548@qqcom

猜你喜欢
空间杜宾模型
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对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研究
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影响的空间效应分析
中国用水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FDI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绿色增长效率及其空间溢出
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和提升机制
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
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推动了城镇化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