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为缺血性卒中并溶栓治疗的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1例报道

2020-08-04 07:45黄梁江黄晓江张苏明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7期
关键词:脊髓偏瘫溶栓

黄梁江,黄晓江,张苏明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60岁,右利手。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麻木2小时”于2017年7月8日入当地医院。患者于2017年7月8日15:00左右打完麻将回家时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表现为右手开门拧钥匙困难,伴有颈部、后背部及右侧肋部疼痛,合并小便失禁。送至当地医院急查头颅CT提示“脑白质病变”。初步诊断“急性缺血性卒中”,给予尿激酶100万IU溶栓治疗。患者症状好转不明显,同时头痛加重,次日复查头颅CT提示“侧脑室少许出血或积血,蛛网膜下腔少许出血”。且患者出现发热,最高达39 ℃,为求进一步诊治,遂于2017年7月10日转诊来我院。入院时疑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伴出血转化”。

患者发病以来精神差,饮食差,饮入即吐,睡眠差,无吞咽困难,无饮水呛咳,无心慌胸闷,无四肢抽搐,小便排出困难,大便未解,体重无明显下降。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年,最高血压150/80 mm Hg(1 mm Hg=133.32 Pa),未用药。胆囊结石手术史8年,否认糖尿病、心脏病史。少量饮酒,不吸烟。

入院查体:体温36.5 ℃,呼吸20次/分,脉搏75次/分,血压130/70 mm Hg。神志清,语言清晰,发育良好,营养中等。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明显杂音,腹平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查体:右侧眼裂变小,右侧瞳孔2.5 mm,左侧瞳孔3.0 mm,对光反射存在,眼球各方向运动可,双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右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低,左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腱反射低,双下肢腱反射正常,右侧肢体浅感觉减退,右侧躯干T3~T6浅感觉减退,右侧Babinskin征(+)。共济运动不能配合。颈软,下颌距胸骨柄约3横指。

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TC 6.72 mmol/L,TG 4.50 mmol/L,LDL 3.22 mmol/L,空腹血糖6.8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0%。D-二聚体定量1.52 μg/mL。输血前八项、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正常范围。胸片:双肺纹理增强;主动脉结凸出钙化。颈部及双下肢血管超声:双下肢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左下肢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2017-07-08):轻度脑白质病变、脑萎缩。

头颅CT(2017-07-09):双侧侧脑室少许出血或积血。蛛网膜下腔少许出血。轻度脑白质病变、脑萎缩。

头颅MRI(2017-07-09):DWI未见明显异常,SWI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头颈部CTA(2017-07-12):左侧颈内动脉C6段小动脉瘤可能,余双侧颈总动脉、椎基底动脉未见明显异常,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起始、分支走行正常,未见明显狭窄及异常血管团影。颈髓内见异常血管团,考虑动静脉畸形可能性大(图1)。

颈椎动态CT增强(2017-07-12):C2~C5椎体水平可见起源于脊髓腹侧的畸形血管团,伴局部脊髓受压。多考虑动静脉畸形可能性大,建议进一步检查(图2A)。

颈椎MRI平扫+增强(2017-07-13):颈椎及胸椎退行性变;C2~C5椎体水平颈髓内可见条片状异常强化灶伴流空血管影,考虑脊髓血管畸形可能性大,建议进一步行时间分辨对比剂动态显像(time-resolved imaging of contrast kinetics,TRICKS)检查;颈髓及上段胸髓内点状及斑片状T1WI高信号(图2B~图2D)。

图1 患者CTA脊髓段血管重建成像

脊髓血管成像(TRICKS)(2017-07-14):颈椎及胸椎退行性变;C2~C5椎体水平颈髓内可见团片状混杂异常强化灶伴流空血管影,相应水平TRICKS成像可见增粗、迂曲的血管,结合TRICKS检查,考虑脊髓血管畸形(图2E)。

治疗经过:结合患者中老年女性、偏瘫、伴有卒中危险因素,起病初期按“急性缺血性卒中”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但后续症状加重,结合进一步MRI及血管动态显像检查结果,综合考虑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排除最初的“缺血性卒中”诊断。给予止痛、脱水等对症支持治疗,嘱卧床休息。患者血管AVF范围较大,存在局部脊髓压迫,神经外科会诊认为有手术指征。患者及家属考虑至上级医院治疗,住院治疗7 d后出院至北京某医院行显微瘘口切除术。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症状逐渐恢复,右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4+级,偏身麻木较前好转,二便正常,mRS评分2分。术后12个月随访,患者仍有轻度肢体无力,mRS评分1分。

2 讨论

图2 患者CT、MRI影像

AVF是一类相对少见的血管畸形,病灶多位于胸腰段脊髓(T6~L2),高颈段AVF的发生率很少,仅占2%[1-3]。AVF的典型症状包括四肢或双下肢麻木、无力,二便障碍等[4],引起偏瘫的脊髓AVF少见报道。卒中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偏瘫是其经典症状[5],故以偏瘫为表现的脊髓病变在早期极易误诊为卒中。目前,仅有零散的以偏瘫起病误诊为“急性脑梗死”的脊髓血肿个例报道,尚无脊髓血管畸形直接导致偏瘫并给予溶栓治疗的病例报告。

脊髓AVF的发病原因主要与神经血管发育异常有关,早期诊断正确率不到一半[6],这与诊断条件受限有关。作为主要检测手段的DSA操作难度大,技术复杂。当前,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的MRI逐渐成为AVF新的检查手段,尤其是基于3.0T的MRI-TRICKS,与DSA检查相比,其灵敏度可达96%,特异度100%,可清晰地显示供血动脉、瘘口以及引流静脉,还能提供脊髓充血、肿胀、血肿压迫情况,有助于脊髓畸形血管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订[7-8]。本例患者在MRI高度提示AVF的前提下,采用TRICKS动态血管成像及CT血管成像技术,清晰地显示了畸形血管的全貌。

高颈段脊髓AVF出现肢体偏瘫症状的机制比较复杂。AVF出现症状多为引流静脉压力升高、局部渗血后血肿压迫所致。检索既往10余例脊髓病变后出现偏瘫的病例报道(表1),病因多为颈段脊髓硬膜下/硬膜外出血[9-16],出血一般由凝血异常或使用抗栓药物、外伤、手术、血管畸形等所导致[17]。上述病例报道出现偏瘫的原因是血肿位于单侧,压迫了同侧脊髓前角,进而出现肢体偏瘫症状。本例血管畸形范围较大,患者的AVF位于脊髓腹侧,累及双侧脊髓,AVF起于左侧但引流血管主要分布在右侧,引流静脉的扩张导致右侧脊髓前角受压更重。也有研究认为,AVF出现临床症状是由于血栓栓塞引起的脊髓缺血所致,但在病理解剖并未发现血栓证据[18]。AVF导致偏瘫的具体发病机制还需深入研究。

由于卒中的常见性及脊髓AVF的低诊断率,多数临床医师在面临以偏瘫为表现的脊髓损伤时,早期较易误诊为卒中,部分被给予抗栓甚至准备静脉溶栓治疗。本例患者在早期被给予了静脉溶栓治疗。回顾2015年及2018年指南发表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5,19],患者急性起病,以偏瘫为症状,伴有卒中危险因素,早期头颅CT未见大面积梗死灶,按脑血管病给予静脉溶栓是符合指南规定的。法国和塞尔维亚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了488例溶栓治疗的患者,发现出院时有7例(1.4%)是卒中模拟病(stroke mimics,SM)[20],德国的另一研究发现[21],SM的发生率达6.48%(42/648),溶栓治疗并未明显增加SM不良预后的风险,但认真分析及排查此类患者仍十分重要。仔细回顾本项病例的整个起病过程及诊疗经过,还是能找到不少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首先,该患者在起病早期存在明显的颈部及后背部的疼痛症状,这高度提示颈部脊髓神经根受损,这一症状在既往脊髓血管畸形中常有报道,而在卒中患者中较少出现。Gabelia等[22]曾报道过一例以突发颈痛为首发症状,4 d后出现进行性右侧偏瘫的患者,最终确诊为颈髓海绵状血管瘤。其次,患者虽然变现出偏瘫这种类卒中症状,但并无颅神经损害表现,如中枢性面舌瘫及延髓性麻痹等症状,这不符合大脑半球病变的规律,应高度怀疑是否有其他部位病变(如脊髓)可能性。最后,如果认真观察,在头颈部CT检查或MRI原始断层图像也能发现一些血管畸形的提示征象(图2A~图2D),如长条状脊髓病灶伴有扩张迂曲的髓周静脉等。AVF虽然诊断率低,但却是一类可治性疾病,治疗方式也与卒中大相径庭,早期通过介入栓塞或手术切除瘘口,大多预后较好[23-24]。Salamon等[25]报告了1例头颈交接区的AVF,同样以卒中表现起病,及时给予介入栓塞瘘口,48 h后症状完全消失。本例患者在3个月后仍遗留偏瘫,可能与早期诊断不及时有关。希望通过报告这一罕见的以偏瘫为主要症状的AVF病例,为卒中的诊鉴别诊断提供一个新的参考选项。

表1 以“偏瘫”为主要表现的脊髓病变报道回顾

综上所述,今后遇到肢体偏侧瘫痪等类卒中表现时,诊断思路宜不拘泥于卒中,尤其是合并局部神经根疼痛,又无面舌瘫体征时,需要想到脊髓AVF的可能。MRI TRICKS技术可协助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猜你喜欢
脊髓偏瘫溶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脊髓电刺激新技术让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