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改革与国际化探究

2020-08-06 14:35邱敏张秀平牟艳男
高教学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国际化应用型办学

邱敏 张秀平 牟艳男

摘  要:加强工程教育改革和国际化发展的研究,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改革与国际化的研究也是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教育现状,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工科教育改革与国际化的5个基本原则,并从明确办学定位、更新观念、校企深度合作、师资建设、双语教学、政府支持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改革与国际化的措施。

关键词:工程教育;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013-04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s great significant to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ocal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t the same time research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local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related research in ordinary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 five basic principles for the reform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Beside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measures for the reform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from six aspects, which clarify the meaning of accurate school orientation, concepts updating,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eacher construction, bilingual education, government supports.

Key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local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ternationalization

随着世界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开设工程教育的大学发展情况不均衡,“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态势较好,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却相差甚远。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以下简称新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产物。伴随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逐步转向大众化教育,新校便是这过渡过程的主要力量,亦是国家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显示,我国全国普通本科高校1219所,其中新校678所,占我国普通本科高校总数的55.6%。新校工程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举办本科层次工程教育的时间不长、经验相对不足,大多模仿老牌院校的工程教育模式办学,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1]。因此,工程教育改革是新校尽快跟上国际化发展步伐的必由之路。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教育现状分析

新校自升本以来,积极探索本科教育,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工程教育水平与国际化工程教育标准相比差距甚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科办学定位不准,对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认识模糊

新校多由高职高专升格而成,升本后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准确把握学校的发展方向,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特点,重新制定学校的办学定位,避免把新校办成高职高专的“放大版”[6];或者盲目地模仿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把工程师按照科学家的标准来培养。

新校對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标准认识模糊,只简单地理解为中外联合办学就是国际化,于是不管条件是否允许都搞联合办学。有的新校以联合办学的名义来增加学校收入,学生根本就不出国学习,结果把学生培养的不伦不类,不符合工程国际化的标准。办学定位的不准,对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认识模糊,导致许多新校没有办出地方特色,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相当缓慢。

(二)工科专业缺少地域特色,服务地方能力不强

新校都是地方院校,办学上应该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但很多新校在工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面与地方经济发展毫无关联,不能培养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急需的合格应用型人才。教师只是教材的传授者,无工程实践经验,科研技术成果与企业需求不能高效对接,因此很难申请到地方政府和企业支持。

(三)办学经费不足,实践平台欠缺

新校本科办学时间短,正处于转型和提升本科办学水平的跨越式发展的极其关键的时期,无论是“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均需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新校办学经费相对“985工程”、“211工程”等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而言非常缺乏[5]。经费主要由省政府提供和学校自筹解决,很少能得到地市级政府对新校的经费支持,尤其是经济欠发达一些地区,经济实力更加薄弱,来自政府的生均事业经费投入很低,无法满足新校的办学需求。

由于新校底子薄,资金不足,工科教学仪器设备比较陈旧,实践实训平台和环境建设与产业界实际使用的设备相比落后很多,甚至牛马不相及,无法满足工程教育的需要。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对工程的理解十分模糊,对专业学习没兴趣,没有职业追求;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质量,也影响了学校的就业率,多数新校学生初次就业率都排在“985工程”、“211工程”院校之后。

(四)缺少“双师型”教师,影响工程教育质量

新校工程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实力偏弱,绝大多数教师根本没有行业企业实践经验,进行工程教育就是纸上谈兵,不能满足工程教育的需要。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学校内部“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制度存在问题,部分院校仅是以教师是否有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忽略教师的行业企业工程实践经验。二是国家对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存在问题,职称评审过于偏重来自于学术成果的评价。新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应用型师资为主,这种学术评价机制,不符合新校师资队伍的特点,极大的约束了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三是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等人员的沟通、交流和流动在政策上存在一定的障碍[5],有的学校聘用企业的工程师做教师,不看经验看学历,有的企业也不愿意为学校培训师资;四是有工程经历的高学历人才不愿意到学校担任教师,因为工资待遇太低。这些因素导致新校工程教育专业严重缺少“双师型”教师,影响了工程教育质量。

(五)人才培养模式与工程需求不匹配,制约人才培养质量

新校制定培养方案的人都是校内教师,他们没有工程实践经历,不了解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标准,设计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科学家的课程体系培养工程师,“重理论,轻实践”[2]。有的新校理论课时超过60%,实验环节相对薄弱,实践实训环节就更差。还有的新校因人设课,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不从工程实际出发。培养的工科学生理论成绩好,会考试,但缺少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这与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直接关系。很多毕业生到企业后,要经过企业的再培训才能适应工作,而企业需要的是上手快、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再培训是需要时间和代价的,企业不愿意接收这样的毕业生就业。由于企业需求与毕业生不匹配,结果出现了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还缺少人才的局面。

二、新建本科院校工科教育改革与国际化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一:切实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展有效服务。在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要深入研究其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布局有机结合的途径,切实分析区域经济在知识更新、技术创新和人才流失等方面的瓶颈问题,寻找瓶颈突破的策略。依托区域经济在转型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和加快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使新校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知识、技术的源头和人才库。

基本原则二:致力于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把握全球工程教育发展趋势,抢抓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机遇,依托工程教育认证,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依托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方式的创新,进一步促进工程教育发展空间、教育质量和教学活力的提升,形成“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带动质量提升和特色凝炼”的格局,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

基本原则三:“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提高水平、扩大服务”为主旨,在进一步加强“引进来”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走出去”,努力实现新校工程教育国际化高效、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四:统筹兼顾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工程教育国际化,要兼顾《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华盛顿协议》与国际工程教育质量标准,要明确新校和区域经济实际和特色,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要制定整体发展规划,要明确工作重点。

基本原则五: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新校在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区域和专业优势,对于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的工科专业进行重点支持,促进该专业快速实现国际化办学,并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带动新校更多工科专业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从而实现新校工科专业整体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三、新建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改革与国际化的措施

(一)明確办学定位,精准服务地方

新校应首先确立服务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并进一步明确新校工程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培养工程科学家,而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师。制定工程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产教融合为重心,完善课程体系,充分考虑用人单位、学生职业岗位实际需求,注重学生专业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企业精准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做到精准服务地方。

(二)更新观念,深刻认识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目标

新校要树立工程教育国际化观念,立足国际经济发展,直面工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分析本校工程教育优势,寻找发展中的差距和问题,构建国际化战略思维,加强国际交流,增强国际化意识,切实提高对工程教育国际化内涵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借鉴和融合国外工程教育的优秀的经验、先进的教学和评价方法、优秀的教学资源、优质的管理理念,打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工程教育,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国际化工程教育模式,增强新校竞争力,全面提高新校工程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共同研制人才培养体系

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是新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企业要全方位参与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开发、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等重大事项,构建合理的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工程教育认证,落实“OBE”教育理念,推动面向产出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把企业和岗位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真实生产的技术和流程切实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符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及工程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完善教育资源,设置工程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环节的课程模块,注重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突出实践与实训教学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充分体现“学中做”与“做中学”[7]。在校内建立仿真企业的工程环境,使学生四年里能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共赢,为社会培养大批的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四)构建与工程教育相匹配的“双师型”队伍

教师是知识和技术的传播者,建设一支能够与新校工程教育国际化相匹配的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关键。这支队伍应由四个层次的教师构成:一是引领层[4],由在所在专业领域内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同时要能够引领区域经济和社会产业发展的教授构成;二是基础层,由具有一定企业工作和工程实践背景和经验的专业教师构成;三是技术层,由掌握本专业领域及交叉领域和产业工程技术发展前沿先进知识和技术的工程师构成;四是管理层,由具有工程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构成。这四个层面的人员组成动态兼职教师队伍。

新校要逐步完善教师聘用和职称晋升政策,鼓励教师有针对性的到企业生产一线加强锻炼,获得工程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出国进修和访学;加强与高水平工程教育的国外高校沟通与协作。拓展管理人员尤其是新校领导的国际视野,不断更新办学观念,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五)加强双语教学,实行学生双向交流,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新校应结合地方区域和专业特点,加强学生外语课程教学,强化和开发双语课程,结合地方和区域特点,增设零基础外语教学课程,突破合作交流的语言障碍。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开展科研交流、共研课程等方式创新合作交流方式。以合作和交流为桥梁,发现、借鉴和吸收国外高校工科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经验,结合新校实际,开展国外工程教学资源“本土化”研究,提高工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水平,每所新校至少建设一个国际化专业或面向国际招生的专业。

实施学生双向交流工程,积极与国外高水平的高校的工科专业建立合作和交流。建立长期全面的学生培养、交流和互访等合作关系,并逐步扩大规模。以科技竞赛、共组参赛队伍、科技夏令营等形式,拓展合作和交流,丰富合作和交流形式,切实提高学生国际交流的机会,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六)政府支持,政策引导,助推新建本科院校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政府的政策保障下由学校完成。国家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在体制机制和制度政策上给予新校大力支持。为更好的发挥政府统筹、引导和促进作用,保证新校规范有序的发展,政府应构建完整的制度体系,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新校支持和保障。加大财政扶持,对于新校,省级财政应给予专项的经费支持,保证生均教育事业经费不低于其他普通高校[8]。加大对新校的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必将加速推进新校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的。

参考文献:

[1]劉亚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以荆楚理工学院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2]祖维,谢兴勇.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改革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4(8):60-61.

[3]成经平.新建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改革的思考[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7(1):59-62.

[4]刘诚,贾娜,陈光伟.工程教育现状分析与角色定位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33-34.

[5]李灵均,段军飞.论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5(27):216-217.

[6]王玉丰.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十五年回顾与展望[J].高教探索,2013(5):15-21.

[7]娄晓明,黄佳丽,李坦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7):195,193.

[8]王维坤,温涛.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动因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5(07):80-83.

猜你喜欢
国际化应用型办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