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

2020-08-06 14:35赵锦梅李广谢燕飞陈国鹏卢嘉马敏
高教学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赵锦梅 李广 谢燕飞 陈国鹏 卢嘉 马敏

摘  要:全日制林业专业学位硕士是为适应社会需求和林业发展而设置的一类林业技术与创新人才新培养新模式。文章以甘肃农业大学在林业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例,围绕以培养符合社会和林业行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分析了甘肃农业大学在全日制林业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实效,探讨了我国全日制林业专业学位硕士在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及评价与监督体系等多方面的创新机制,为探索我国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借鉴经验。

关键词:林业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020-03

Abstract: Master's degree in forestry is a new training mode of forestry technology and innovative talents set up by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forestry industry. The paper takes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in forestry full-time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in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round the training target of the forestry industry talents to meet the social demand, analyzes the actual effect of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full-time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in forestry in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xplores innovation mechanism involving the aspects such as the positioning and the target of cultivating talents,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practice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system and others, providing the reference experience for exploration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personnel training in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Keywords: master's degree in forestry; training mode; reform and discussion

全日制專业硕士学位的设置是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社会需求与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1]。专业型硕士是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从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的培养要求和过程来看,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虽然均为硕士学位,但专业学位与学术性还是有较大差别,其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培养体系上具有不同的特色和要求[2]。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指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3]。

在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通过了林业专业硕士学位设置方案,自此开辟了我国林业高级人才培养的新途径[4]。林业专业硕士学位作为我国林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将紧密围绕我国现阶段林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建设的人才需求问题,以具备良好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修养与素质,具有系统和扎实的林业、生态与环境建设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等,能够适应我国林业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5]。林业专业硕士学位人才的培养可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持,也解决了制约我国林业、生态与环境建设对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迫切需求的瓶颈问题。

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必须紧结合我国高质量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与新目标,同时结合我国林业发展的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林业专硕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培养能在林业和相关领域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从事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与利用及可持续经营的高层次林业专业技术人才[6]。近几年,一些高校率先在林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改革与建设,有效提升了林业硕士的报考率、人才培养效果和社会认可度[4]。但这些创新与改革基本上是参照学术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和改革而来的,因此专业硕士在培养模式上缺乏创新,再加上对专业硕士实践实习基地和场所投入和建设不足,造成了专业硕士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凸显[7]。

在“十九大”后国家对高等教育从教育的使命、目标、任务和部署等多方面提出的新要求的指引下,甘肃农业大学林业专业型硕士作为甘肃唯一一个林业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结合甘肃地域特色和当地实际,对林业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模式与方案及培养环节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科学的统筹规划,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实践,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林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其培养的人才为甘肃乃至西北的林业建设、生态环境改善与恢复及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定位

根据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从根本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符问题的主要途径,而且能科学地回答林业专业硕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当前是我国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时期,林业专业技术人才在推动现代林业发展和促进“五位一体”协调有序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牢记时代赋予林业人的使命,紧紧围绕国家和社会对林业高级人才的需求,以林业行业对林业高级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的要求为目标,系统和科学地构筑林业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定位与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合格林业专业技术人才。

要做好林业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首先必须要科学确立人才培养定位,其次构建与培养定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甘肃农业大学在林业专业硕士学位人才的培养方面,依据林业行业人才需求,确立了培养掌握坚实林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熟悉林学及相关学科前沿领域发展动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力,熟练运用现代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理论与技术,适应林业行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林业人才的林业专业硕士学位人才的培养科学的目标与定位。

二、围绕人才培养定位,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林业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实现人培养定位与目标的关键环节。甘肃农业大学根据林业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要求,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设置了2个大类(学位课和选修课)和5个小类的课程体系(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和其他选修课)。公共学位课和公共选修课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形成科学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及提升学生的外语能力为主。专业学位课以林学学科基础课为主的设置理念,意在培养学生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专业选修课共设置了10门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培养方向和研究需求灵活选择课程。其他选修课程则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需求从全校公共选修课和其他学科的研究生课程中进行选学。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的注重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科学与合理的搭配,做到了相互兼顾与互为补充,形成了通识性和专业性互补性强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不仅注重了对学生思想和能力的综合提升,也突出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通过对部分毕业学生质量的调查,反映出学生的培养质量和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度均显著提升。

三、秉持创新理念,强化实践教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甘肃农业大学在林业专业硕士培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首先,学校依据林业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目标与要求,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6个学分的实践研究环节,该学分占总学分的20%,旨在用充足的实践教学时间保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依据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要求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案例式教学、“翻转课堂”和现场教学为主。最后,在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方面,通过资源共享、项目合作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建设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已建成了13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2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充足的实践教学基地满足了林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行业知识、岗位技能的有机结合的需求,让人才培养过程和结果与行业、岗位、社会无缝对接,实现人才培养的“零距离”,见表1。

四、完善导师制度与评价体系

采取双导师制是林业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的重要措施和抓手。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可极大地提升林业专业硕士学位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林业专业硕士人才将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理论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有效的推动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甘肃农业大学对林业专业硕士的培养明确要求每一名学生必须有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同时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可成立由2-5名校内外导师组成导师组对学生进行培养。校内导师担任学生的第一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培养计划制定、研究方向设定、学生管理等方面。校外导师为具有丰富技术与经验的校外一些行业、企业或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及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咨询与服务。

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价是林业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甘肃农业大学制定了科学、合理和完善的林业专业硕士教学质量监督评价。首先,在过程性考核和评价方面,以随堂听课、检查教学教案、答辩过程的监督和同行评议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检查;其次,在教学结果性考核和评价方面,主要以学生成绩、教师自评、督导听课、学生评教、论文答辩等多环节进行检查和评估;此外学校还通过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及评价过程与反馈渠道的通畅。

五、结束语

有效提高和激发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质量与活力,是現阶段我国林业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甘肃农业大学在林业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中,以培养符合社会和行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从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及评价与监督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制定了确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培养模式与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了甘肃农业大学林业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效果,为我国林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需求的建设培养了合格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林业人才,也为探索我国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借鉴资料。

参考文献:

[1]彭晓霞,郭红,马齐爽,等.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32-36.

[2]郭平平.全日制林业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思想教育初探[J].科教文汇,2013,246:19-20.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

[4]章轶斐,贠小琴,田呈明,等.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设——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2):39-4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Z].

[6]潘洁.全日制林业硕士教育模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学论坛,2017,49:107-108.

[7]杨俊茹,韩宝坤,孙雪颜,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8):1-3.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