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开发乡土文化资源的实践与思考

2020-08-09 08:45刘斯妮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开发实践

刘斯妮

摘 要:新课标改革的形势下,乡土文化资源对发挥中学历史教学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进行海丰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中学历史课程进行多维度整合运用的研究,探索出有效的教学设计和适宜的教学策略,可满足历史课改教学对课程资源开发的需求,达到促进本土历史文化传承与中学历史课程学习的双赢效果。

关键词:乡土文化;中学历史课程;开发;实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编排应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为学校和教师拓展、开发课程资源提供可能性。”开发乡土文化资源并形成历史课程资源,一方面,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它可以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有助于地方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和提升。本文拟从教学设计的视角,从教学导入和教学过程两种途径分析乡土文化资源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开发与运用。

一、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导入新课

高中历史教材大部分内容都距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遥远,而乡土文化资源本身存在很多有趣的素材,加上学生对家乡的历史都会有亲近感,因此,教师通过引用合适的乡土文化资源导入新课,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揭示课文主旨、拉近历史与学生的时空距离等作用。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例,这篇课文主题是“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对刚上高一的学生而言,内容相对枯燥,因此笔者在《海丰县文物志》里搜集到关于宋端宗的记载,设疑激趣,快速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宋端宗作为宋末皇帝之一,处于宋元之交的时间节点,前承宋朝,后启元代,是链接课本宋元这个时间段政治制度演变的切入点。

1276年,宋末三帝之一的宋端宗兵败南逃陆丰甲子港,所率领兵船从甲子港随东溪往西而来,至此水路不通,宋军兵士凿溪连通东西溪之水,使兵船通过,故后人称此为“宋溪”。“宋溪”又称“直渠溪”,位于今可塘与陶河交界处,溪之东南面为可塘区,西面为陶河区。“宋溪”东侧五里有岭,因当年宋军于该岭筑土为阶通行,故命名为“宋师岭”。

——《海丰县文物志》

笔者接着追问学生,立国三百余年的宋朝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为什么最终逃不过被元军灭国的结果呢?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政治制度与朝代更迭之间因果关系的理性认识。另外,海丰地区在古代距离我国政治中心较远,大多数学生都想不到历史上有皇帝曾到过海丰,所以巧用乡土文化资源导入新课,能快速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高效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巧用乡土文化资源创设情境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情境教学法应运而生。情境教学法是历史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使历史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加强学生对历史现场感的体验,因此,笔者尝试从海丰乡土文化资源中精选人物、事件、遗址遗迹等素材,探索巧用乡土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

(一)巧用乡土历史名人创设情境

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人类活动的影子或痕迹,而每个时代都会涌现一批优秀的历史人物。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情境,再现与历史教材相关联的地方优秀历史名人,以名人的示范作用触发学生的思想觉悟。以《国共十年对峙》为例,在南昌起义这一子目的知识梳理采用的是人物情境教学法。

彭湃,1896年出生于海丰县城郊桥东社的一个工商地主家庭。1921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投身农民运动。1924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在“八七会议”上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后随军南下,任东江工农自卫军总指挥、中共东江特委书记。11月,领导海陆丰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成功,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后因叛徒白鑫的出卖,1929年8月30日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   ——《印象海丰》

笔者以海丰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彭湃的生平为线索创设教学情境,梳理出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南昌起义—南下受阻—兵分两路),并由此分析南下受阻和起义失利的原因和教训,从而完成这一子目的知识梳理;并且通过对彭湃革命事迹的介绍,激励学生学习彭湃等革命先辈“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感化作用。

(二)巧用历史遗存创设情境

地方历史遗存往往蕴含了先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因而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好资源,学生可以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正向的情感态度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探索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之一。因此,笔者充分发掘海丰的抗战遗存等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悟抗战胜利的原因。

史料一:销烟往事远——青年抗日同志会旧址(现汕尾镇二马路西段,门牌号161、163)

1939年12月初至次年一月,海丰县青年抗日同志会在海城举行全县抗日宣传突击月活动,参加会员三四百人,自带粮食。活動方式有集体晨呼、街头演讲、出版墙报、画报、写大字标语、演街头剧,为青抗会合法性请愿。

——《海丰文史》

史料二:销烟往事远——赤坑联乡抗日战场遗迹(现赤坑沙大乡、石望乡后山)

1945年3月15日上午,侵华日军一个联队,步骑兵100多人,到沙大一带抢粮。东江纵队第六支队的独四大队和海丰“农民抗日联乡救乡队”,在赤坑赤花村截击下乡抢掠的20多名日军。有群众600多人助战,双方激战到下午14时。是役擒获日军两名。

——《海丰文史》

学生通过这些具象的历史细节,可以从中感悟全民族的抗战不仅只有国共两党,还有许多普通的民众、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内涵。此外,也让学生知道在家乡这片红土地上也真实地发生过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并引导学生讨论,假如你回到了七八十年前的抗战时期,你会响应号召加入这个青年抗日同志会吗,巧用海丰乡土文化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突破教学重点的同时,也能增强历史责任感,有效落实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巧用重大历史事件创设问题情境

历史教材里的历史事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要素,若只是简单罗列这些要素,学生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而乡土文化资源中存在很多生动的历史事件,用当地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教学素材创设情境,可以增强历史事件的现场感。以《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笔者翻阅到《海丰县志》在1958年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记载,并挑选最典型的历史事件,还原海丰县当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真实情境。

史料一:10月1日,海城镇工人队、居民队分别开往大钳山和尖山岭“大炼钢铁”。嗣后,两队联合莲花、荣山、赤山等公社社员,建立2000多人的大兵团,开往武禽嶂“大炼钢铁”……砍光大片森林作燃料,实际却炼出一堆生铁渣。

——《海丰县志》

史料二:1958年秋季,全县大搞试验田“放卫星”,普遍推行高度密植和移聚青苗。……因禾苗密不通风,且下肥过多而全部失收。全县搞“试验田”800多亩,损失稻谷约450吨。

——《海丰县志》

学生通过史料研习,与教材观点相互印证,更真切地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和教训,引导學生由对课本理论的学习转向对身边人和事的探索和思考。

综上所述,援引海丰乡土文化资源的相关历史素材,既能佐证教材观点,开阔学生视野,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地方乡土文化的印象,展示乡土文化资源教学的独特魅力。如果教师能精选乡土文化资源,创新教学设计,在常规历史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融入乡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发掘家乡的文化底蕴,将能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海丰县地方志编委会编.海丰县志(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8.

[2]郑正魁.海丰文物志[M].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5.

[3]谢立群,许宇航.印象海丰[M].广东旅游出版社,2016:7.

[4]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5]杨青.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二红色文化[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6.

[6]杨青.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四文学风貌[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6.

[7]政协广东省海丰县委员会.海丰之史第十一辑[M].政协广东省海丰县委员会,1994.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研究课题“海丰乡土文化资源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开发与运用”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8YQJK215。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开发实践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