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父亲的精神气质点赞

2020-08-10 16:02吕若琦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话本新民晚报读后感

□吕若琦

父亲退休后衣食无忧,他便在精神文明上“下功夫”,社会提倡“文化养老”,父亲觉得最适合自己的便是读书。

退休下来的这些年,父亲一直坚持“文化养老,读书先行”。他每年至少订阅10种报刊,每天早上锻炼回来便走入书房读书看报、上网浏览、查找资料,阅读保健养生、名人传记、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本土文学特色新书等。父亲说:“退休后时间充裕,可以细读慢赏。”就这样,父亲每日读书时间起码在3个小时以上。

在读书中父亲还做了十几本笔记,写了不少读后感。比如读《红楼梦》,年轻时父亲由于工作忙,家务重,读时只是粗略浏览故事情节,无法细加研究。现在重读,他感到真正是部百科全书,不仅百看不厌而且常读常新。有感而发,父亲便写了一篇《刘姥姥:一位颇具公关才能的老太太》,被上海《新民晚报》读书版采用了。钱锺书先生的《围城》也是父亲的最爱,老来通过反复阅读,他便动手写了篇《方鸿渐: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也被《新民晚报》采用。有时,父亲一边读书一边试着做些分析研究,原来读《三言两拍》,父亲只是从古文中看热闹,现在通过细读,他方知是继承了唐代传奇与宋代话本的叙事风格,发现语言很有趣、富有特色,便动手写了篇《试析宋代话本中的口语》,此文刊登在《中国老年报》上,赢得了读者的不少好评。此外,父亲还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社会呼唤平等真诚——读莫泊桑短篇小说〈羊脂球〉》《多读字典,收获新知》等文章。父亲对古典诗词楹联也一改过去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仅仅停留在欣赏层面的阅读习惯,开始研究出处、内涵、所产生影响以及作者写作风格等,写了《一首让姑苏美景名扬天下的短诗——再赏〈枫桥夜泊〉》《妙处横生无情对》《奇特夸张的比喻:“一片冰心在玉壶”——再赏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等读后感发表在《中国老年报》《光明日报》上。近两年来,父亲在全国各地报刊共发表了读书心得体会26篇。

父亲说,老来以读书为乐,坚持读书与思考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持之以恒,笔耕不缀,不仅锻炼了大脑,扩大了知识面,还丰富了自己的晚年生活,让身心愉悦、知足常乐,养老生活充满了文化味。前不久父亲出了一本书,我们几个孩子鼓励他,说:“老爸厚积薄发,越写越精了。”

父亲在文化养老中体现出的精神气质令人点赞,愿亲爱的父亲在今后的读书与创作中收获更丰!

猜你喜欢
话本新民晚报读后感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哲理漫画
“看官”是什么官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新民晚报》90载光影里的历史记忆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扬帆正当时
从宋人语境看底本与话本的关系
文学史视野下的“话本”定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