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诗词中所透射出的人生智慧

2020-08-10 08:48田希寅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苏轼诗词

田希寅

摘要:观苏轼一生,他虽然满腹才华的但官场生涯极为失意,于起伏跌宕的人生际遇中成就“唐宋八大家”的地位。他善于在逆境中潜修悟道,升华自我。在不同的人生境遇当中,都能够智慧而又从容地面对生活。

关键词:苏轼;诗词;人生智慧

中图分类号: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007-02

一、前言

北宋著名词人苏轼以他卓绝千古的文学才华独步词坛,为后世所敬仰。细品苏词,依旧能够启发我们的智慧,让我们从中得到而对坎坷人生的那份从容与豁达的精神力量。下而从多个角度解读苏轼的作品当中渗透出的智慧与魅力。

二、得到与失去

有一副对联,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不得不说,这副对联写的很有深度,借“若”和“苦”的一笔之差讲述人生哲理。苏东坡波澜起伏的一生,让他对得到和失去有着自己通透的观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苏东坡的这首词中可悟出得失是常事,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社会关系网,纯粹意义上盼‘高人隐士”是不存在的,大部分人都在由物质资料和社会关系所构建的生态网络中生存。在北宋封建社会官场盼‘生態网络”之中生活,苏轼也许算不上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衣食无忧固然可喜,但满腔抱负和一身才华无法尽情施展终归是理想主义者的遗憾。“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官场生态网络没有给苏轼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却给了他衣食无忧的生活和体而的社会地位。苏轼受益于官场生态网络的庇护,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去思考社会问题、文学问题、民生问题和哲学问题,从而厚积薄发写出光耀千古的名篇巨著,成就他“唐宋八大家”的崇高地位。学会看淡得失,方得真自由。

三、忧愁与快乐

世人都希望永享快乐幸福永远无忧无虑,这种状态可能只存在于梦境当中。人生存于世上总是苦乐相伴坎坷不断,艰难困苦也是对人心性和能力的锤炼,挺过去则会海阔天空一片坦途。白北宋至今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已是“换了人间”,大部分人不必担心衣食因无着而变成“冻死之骨”。当今时代人们常常迷失在由信息碎片构成的迷网之中,各种真假虚实的幻象不断扰乱视听,更需要放下外物回归本心。

苏东坡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有云:“细雨斜风作小寒,……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从苏东坡的这首词中看得出放下执念,真正的快乐蕴含在平淡的生活当中。人生若懂得适可而止知足常乐,就可以享受清欢时刻。清欢,是清淡的欢愉,在清幽的时光里享受清欢,就能逐渐放下所有的爱恨情仇保持慈悲之心。

四、顺境与逆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作为组成社会生态网络的基本单元节点,很难做到完全的独立自由。生活在“社会网络”之中,顺境逆境交替出现是常态,“世事无常”正是作为网络节点的个人被各种漩涡湍流裹挟时的无奈感叹。人无法超越社会网络而独立存在,正如丰满的理想无法战胜骨感的现实,需要改变的也许只是“个人”节点的思维方式,学会认清现实并坦然接受。“社会网络”并非万恶之源,它给人们提供的方便和庇护确保了大部分人愿意生活在其中并维护其正常运转。佛家要求修行者努力“放下我执”达到“戒定慧”的自在境界,原因也在于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创作,当时苏轼被官场巨浪拍击正是风雨飘摇之际,因牵连到“乌台诗案”当中,苏东坡被发配到黄州(湖北黄冈市)思过。他借诗词歌赋诉说自己从政生涯的感悟,委婉地表露淡定从容享受生活的想法。

五、过去与将来

仿佛就是一眨眼,人生已过半。前方是向往的将来,回首是昨天的记忆,而今天就在脚下。昨天已回不去,明天依然未知,唯一能把握的就是今天。《洞仙歌·冰肌玉骨》中写到“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往日恩情,转眼不再;曾经繁华,如云似烟。只因为,时光不老,我们却会慢慢老去。纵使苏东坡才华横溢也无法阻挡时间流逝。他本人对于时光流逝的看法极为洒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驱动苏东坡兴修水利造福人民,吟诗作赋留下精彩诗篇。千年之后,人们依然被苏轼文学作品中的闪耀的光辉折服,也依然记得苏轼为官清廉造福人民的功绩。

六、梦乡与故乡

在社会网络中安身立命的独立个体,往往会产生“离群索居”的想法,希望有一间永不倒塌的“极乐小屋”可以安身。这间“极乐小屋”漂浮在云端之上,有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在个人疲累之时可以进去躲避风雨、滋养灵魂。这间“极乐小屋”就是个人避世的精神故乡。真正的故乡,永恒的归宿,在每个人的心里。你的心安定下米,你就找到了永恒的归宿及真正的故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此生本无家,心归处即为家”。“极乐小屋”虽好毕竟是虚拟家园,想要找到真正的故乡,还需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造现实的家园去安放灵魂,正如苏轼在《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中写到:“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故乡。”

苏轼多次在自己的作品中流露出“人生如梦、认真生活”的思想,在感叹世事无常的同时仍然坚定地信仰儒家的人生价值观体系。苏轼一生对佛家、道家和儒家思想钻研颇深,其思想意识呈现出“积极入世、潇洒出世、悲喜兼备、虚实并存”的状态,像是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一位身怀绝技的剑客“风清扬”。他可以慷慨激昂咏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也可以悲吟“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梦即是觉,觉即是梦”。苏东坡历经官场浮沉虽然满心悲凉却仍然认真做官造福丁民,其思想境界已经超越了庄子的人生观而以“大乘般若空观”和“积极入世观”为其内在理据。

七、忍耐与成功

月不圆,人皆睡去。唯有孤独的鸿影,往米丁尘世间。当自己从各色梦境中突然惊奇,正是落魄慌乱之时,茫然四顾却无人可以聆听自己的倾诉,这种寂寞惶恐谁能体会?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写到“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品苏东坡的这首词悟出“寂寞是成功的养料”寂寞难以排遣。可是谁不曾寂寞过呢?圣贤原本就是凡夫俗子,因为成就一番事业而被后人敬仰和美化。成就“圣贤”的道路很难,忍受寂寞而专注丁事业并保持一份理性与清醒,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八、结语

总之,在苏东坡的词中透露出的是其本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同时仔细品味苏词,依然可以涤荡我们的心灵启发我们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杨义.中国古典文学图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美)叶维廉.中国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苏轼诗词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