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灵感及其思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表现

2020-08-10 08:48陈思君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灵感音乐创作潜意识

陈思君

摘要:灵感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反映形式,是潜意识与显意识对接的结果,具有突发性、瞬时性及独创性,是艺术创作内容的重要来源。灵感思维则由人脑的显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多次对接、叠加而成,表现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产生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突发活动。灵感思维与显意识的理性思维共同作用于人类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不断推动艺术创作完成。本文以人类意识中的灵感为研究对象,探讨灵感及其思维作为“起点”与“解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表现。

关键词:灵感;灵感思维;潜意识;音乐创作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010-03

一、灵感与灵感思维

为探究灵感及其思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表现,首先需要对灵感及灵感思维的概念做一个大致的了解,即什么是灵感?灵感思维是如何形成的?

(一)溯源“灵感”

“灵感”一词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由“神”和“气”两个词组成,意指神的灵气。当时的人们认为灵感是一种媒介,通过灵感吸取到了神的灵气,使诗人妙语连珠。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灵感天赋论,他认为,美丽的诗歌其实根本不是人创作出米的,而是神的昭语,其观点核心即灵感一神感。柏拉图的灵感天赋论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跨过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的批判,在浪漫主义时期又再度强化,被人与先验天才论结合起来,从而导致了天才独创论的产生。

直至19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理性主义”的推崇,人们不再将灵感视为神的恩赐,而是将灵感视为人的本能。在这样的氛围下,著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仍不拘一格的提出另一种灵感问题的解释,他认为,如果毫无基础,只凭心血来潮是无法获得灵感的,提出“深刻的创见,只有通过概念所作的劳动才能获得”①,黑格尔的灵感论与当代的灵感观已有一定联系。

同样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关于灵感的探讨和阐述,如春秋时期管子的“思之不得,鬼神教之”②;明末时期王夫之的“神理凑合时,自然拾得”③;南宋诗人陆游云“六十余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心知,夜米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可看出中国古代对灵感的认识与柏拉图的灵感灭赋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将灵感与“神”联系在一起。清代王国维的“王氏三境界说”更是仔细的描述了灵感产生的条件和激发过程。

直至现今,人们对灵感的研究仍未停止,其成果大致锁定在心理学范畴,依靠实验和观察方法以及解释模型进行学科研究,从而对灵感的本质、表现等做出诠释。

(二)灵感思维

心理学研究认为,灵感是显意识与潜意识沟通的结果。大脑中储存的潜意识信息越丰富,越容易与显意识对接,从而促进灵感思维的形成,灵感思维是人脑的显意识思维与潜意识思维多次对接、叠加而形成的思维。“显意识”与“潜意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显意识的信息、感知,如果长期不启动,就会进入睡眠状态,之后如再长期不启动,就会在深度睡眠状态下变得松散、零碎、无序,随后一点点沉淀,融入不被察觉的潜意识里去。而潜意识里的信息,只有通过一个突发的契机才能偶尔闪现,这时如能迅速抓住,便会被提升到显意识里。在艺术创作中,灵感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被激发的灵感思维往往支撑着整首作品的完成。

“灵感是人脑对客观世界非线性规律的一种反映形式。新的灵感理论强调灵感的发生有一个过程,虽不在显意识,但却在显意识指导下,酝酿丁潜意识,当酝酿成熟,偶遇相关诱因,便突现丁显意识,成为灵感。”④这是关于灵感本质的一段描述。潜意识作为一种未被直接察觉到的意识,同显意识一样贯穿在人类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灵感潜伏在潜意识层,未被直接察觉到,受显意识的引导得以突现。而这种突现需要不断地储存潜意识信息,使其与显意识对接从而形成灵感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灵感体现出这样的特点:来之前没有任何痕迹,犹如大脑突然一下开了天窗,思路瞬间畅通。这时人们通常会情绪高涨,充满激情,但如果不迅速将灵感记下,灵感便会迅速逃逸并再也无法寻回,它通常毫无先兆、转瞬即逝。

通过对灵感及其思维的认识与了解,我们更能准确地把握其在艺术创作的具体表现。它是如何支撑着艺术创作的完成的?在创作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二、灵感是艺术创作的“起点”与“解药”

灵感对丁艺术创作而言是十分常见且至关重要的。第一,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灵感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人们的创作激情,它打开了创作的大门,位于整个过程的“起点”。第二,在创作展开过程中遇到坎坷,灵感是创作的“解药”,是突然降临的创作者冥思苦想而不得的东西,灵感这剂“解药”使艰难的艺术创作变得畅通。以下从灵感在创作过程中的“起点”与“解药”这两个表现进行论述。

(一)时间上,灵感的出现处于艺术创作过程的始端

浏览作品创作至完成的整个过程,灵感的出现是艺术创作的开端,是一系列联想的起点。创作需要作者拥有一定的表达欲,而靈感的出现意味着这种欲望的显现,同时也激发了作者使用其创作能力将这种表达欲具象化。

就音乐创作而言,声响作为音乐的基本感性材料,最易激起人们的创作灵感,即使简单的几个音或节奏都有可能激发起人的创作欲望并使人获得创作灵感。同时,灵感的乍现还需要创作者对周遭事物保持较高的敏锐度,对生活抱有积极的态度。灵感作为一种大脑的意识反应与人的情绪状态有着紧密的联系,绝不能空穴来风,一切灵感的激发都基于人的生活体验与感受。

从人的心理来看,灵感的出现直至作品完成,需要经历复杂的心理活动。灵感出现,创作开始,到最终的完成,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内心情感的倾诉欲、良好的组织能力及相对缜密的逻辑思维等。灵感作为艺术创作的起点,具有初级性,表现为艺术创作的始端,是心理上的较强情绪波动、大脑机制的刺激反应,并呈现出转瞬即逝的特性,因此当灵感忽然乍现,我们需要将其高效地记录下来,否则很快便会遗忘。

以某一具体音乐创作过程为例。某一刻,灵感出现(先不探究灵感出现的原因,仅描述现象),这种灵感往往是脑海中的一段短小的旋律,包含最基本的音高及节奏型。这时我们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将脑海中的音响具象化并记录下米,如以歌唱、弹奏器乐,记谱或是录音,将其客观呈现,“复制”出来。在开始“复制”的那一刻起,灵感思维将被激发,潜意识与显意识形成持续的对接活动,脑海中出现连绵不断的音响,形成流畅的旋律线条,直至作品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作品通常体现出高度的完整性,可谓一气呵成。如在灵感出现那一刻创作者没有马上进行“复制”,这种脑海的音响很快便会消逝并很难再记起(再次记起往往需要相似的特定情境)。因此,当灵感出现,迅速地记录是十分关键的。

还需注意的是,这种灵感的记录和接下来的展开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及良好的逻辑思维。灵感在脑海的呈现往往是瞬时的,我们需要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将其表现并记录下来。音乐创作尤其需要试唱练耳技能,它是使我们将脑海中的音乐旋律表达出来,并转换成乐谱的能力。同样,作曲技术也是十分重要的。作曲能力越强,灵感思维则越可能被激发。在作曲者完成了迅速记录、及时“复制”脑海音响的情况下,显意识成功“捕捉”潜意识经验信息,并与人脑显意识的理性思维共同作用,激发下一次灵感的出现,促使灵感思维的形成。

试问,是否存在没有灵感作为创作起点的艺术创作?

(二)灵感是创作的“解药”

这里使用“解药”一词,旨在强调解药的功能。指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苦苦思索却依然无法继续时,灵感忽然降临,使创作变得顺畅。灵感在这一刻正如解药般“治愈”了创作。

除了上述依靠灵感思维一气呵成完成创作的情况,同样也有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瓶颈,出现中断的情况。创作不是一种简单的、纯直觉经验的活动,它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强大的专注力、熟练的创作技术,需要创作者周密的思索。

就音乐创作而言,作曲本就有一套理论方法,音乐该如何纵向、横向地展开,如何组织和进行等等,均早有固定章法。在创作中,由于灵感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这些在脑海突然出现的音响,往往是精炼的乐思,篇幅短小,而随后乐思的展开则需要作曲者通过之前所掌握的作曲知识技巧和创作经验的积累,不断丰富音乐的长度,使音乐作品具有相当的理性逻辑。而当创作难以进行,无法达到心中预想的艺术目的时,经过反复冥想构思,或是长时间思考之后的放松,灵感会忽然在脑海中闪现,从而使创作得以继续。上文提到,灵感的发生需要显意识的指导,并要偶遇相关诱因。作曲者的反复冥想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显意识指导,他积极主动地去想象、构思,牵引潜意识与显意识对接,思考后的放松则为偶遇相关诱因创造了前提。

许多著名的作曲家都对灵感进行过描述,Mozart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当我感觉良好,心情愉悦时,或是餐饱后漫步时、或是夜里不能入睡时,乐思就异常灵巧、成群地向我走来。”⑤

Beethoven也曾谈论到灵感,他说:“您问我乐思是从哪里来的吗?这我不能确切的告诉您,它们不请自来,像是间接的,又像直接的出现。”⑥

这两番话,虽然表示“不知它从何而米”,但实际上是未被直接察觉到的潜意识在起作用,潜意识信息来自于显意识又受显意识的引导。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灵感实质上建立在作曲者的有意的意识实践基础之上,而且灵感与灵感获得者的艺术水平总相平衡,也总与灵感获得者的艺术目的相一致。正如一位只学过演奏一种乐器的人不可能突然获得写作交响曲的灵感,在创作表达赞美的作品时不可能出现表达否定的灵感。

三、激发艺术创作灵感的策略

(一)稳定状态,迎接灵感

德国生理学家H.L.F.Helmholtz曾说过:“身体完全健旺并且安闲自在的时刻,好的意思就会来到。”⑦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意识活动的生理前提,当人生病、疲惫不堪或是处丁极度紧绷的状态时,很难产生灵感。因此我们要学会放松心情,保持身体健康。

(二)不断累积,制造机会

上述提到,大脑中储存的潜意识信息越丰富,越容易与显意识对接,从而出现灵感。灵感的突现需要不断地累积、储存潜意识信息,那么艺术灵感必然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接触相关的艺术作品,欣赏或是学习它。听音乐、学习音乐、实际地参与音乐演奏是获得音乐灵感的重要来源。听过、演奏过的音乐或许不能完全记住,但这些音乐却已或多或少地透过显意识进入了大脑的潜意识层。

以音乐为例,学习音乐一般从最基本的音高、识谱和演奏方式开始,这些都需要不断接触和运用才能稳固成自身的能力,从而为音乐创作打下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聆听和练习优秀的作品,作品中蕴含的作曲逻辑(和声规则、曲式布局)会潜移默化地进入大脑中,形成一种下意识的感受惯性,使人在听到前一段旋律时自然而然地能哼出下一段。

(三)专业训练,记录灵感

当然,仅靠听觉和演奏上的音乐积累是不够的,必须掌握专门的作曲知识技巧。一首完整的作品应该是灵感思维与理性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突发的创作性也有规整的邏辑性。

另外,灵感转瞬即逝,必须提升记录的能力,养成及时记录灵感的习惯。当灵感来临,脑海中出现音响,即使你已经具备演奏能力也不一定能将这种脑海中的音乐具象地表现出来。

我们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灵感乍现,脑海中回荡着音乐,但却没有或者很难将其实际地演奏出来更不用说将其用乐谱的形式记录下米,因此我们必须在不断的具体实践中强化这种能力。

经过不断地聆听与学习,累积音乐素材、加强音乐素养,不断丰富潜意识层中的信息,我们越可能在某一刻获得灵感并孕育出灵感思维。

正如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史学家Hippolyte AdolpheTaine曾说:“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⑧

四、结语

在艺术创作中,灵感是可遇不可求的,但绝不是无中生有、毫无缘由的,它有迹可循,并需要特定的条件引发它的突现。在大致的认识了灵感的心理学本质及特点,了解如何提高灵感出现的可能,促使灵感思维的形成之后,我们能更好的把握和应对灵感,使其帮助我们完成艺术创作。

注释:

①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64.

②刘枫.管子上[M].北京:阳光出版社,2016:260.

③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M].长沙:岳麓书社,2000:255.

④刘奎林.思维科学36讲第十三讲 灵感思维[J].成才之路,2012(13):10.

⑤王次熠.音乐美学基奉问题[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166.

⑥捷尼索夫,论作曲过程[J].中国音乐,1984(03).

⑦王次炤.音乐美学基本问题[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179.

⑧孙乃龙.领导思维创新训练与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193.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钱学森.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J].自然杂志,1981.

[3]黄辉.论灵感思维的奉质、特征及其实践意义[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2(02).

[4]钟友彬.中国心理分析[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5]刘忠惠.《文赋》的灵感论[J].求是学刊,1993(04).

[6]陈新夏.思维学引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7]玛合沙提古丽·克孜尔汗,灵感的心理学概念[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3).

猜你喜欢
灵感音乐创作潜意识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游走在音乐创作间的顿悟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