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必要性的思考

2020-08-10 09:21陈沁谢海波黄彩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1期
关键词:教育变革高等教育课程思政

陈沁 谢海波 黄彩娟

[摘 要]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势在必行。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也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开展课程思政需要专业课程与思政的融合,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多维度教育变革,是育人观、使命观、教学观、课程观的教育变革。

[关键词] 课程思政;新时代;教育变革;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 2019年度贵州大学教改项目“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程——有机化学”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陈 沁(1986—),男,福建宁德人,有机化学博士,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基合成高分子研究;谢海波(1978—),男,湖南娄底人,有机化学博士,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高分子材料研究;黄彩娟(1974—),女,广西百色人,化学工艺硕士,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绿色合成化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1-0115-03    [收稿日期] 2020-02-14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师上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递价值观,高校的专业课也需要有育人功能。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加上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使得世界正在形成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在这场变局之中,科技创新使国际发展的赛场发生转变,主要体现在规则的制定上。在传统的国际赛场上,规则都是别人制定我们加入,必须按照已经设定的规则来赛,没有更多主动权[1]。现在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制定者、新的赛场的主导者,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规则的制定。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性、带动性的“头雁”效应,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2]。目前人工智能的竞争主要就是中美两国的竞争。2019年2月11日特朗普政府发布《美国AI倡议》,提出美国必须要确保人工智能发展继续受到美国人聪明才智的推动,要反映美国的价值观。在这个倡议书里,六次提到价值观问题。欧盟很早就制定了人工智能的伦理组织,欧盟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是中美两国的竞争,必须要另辟蹊径,只有在伦理准则制定后,保证人工智能按照欧盟的标准来发展,才能跟上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传统的认知里,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现代的科技越来越和价值观联系到一起,人工智能涉及伦理价值的问题。因此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果理工科的教育教学还是固守传统的东西,不培养学生的伦理价值观,那么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之中必然处于劣势。要想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的主导者,我国的科学家必须要懂伦理价值,就要抢占竞争的制高点。

习总书记明确指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我们将会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失整个时代。时代在变化,教师应该主动进行改变,要培养文理交叉的战略型科学家,提高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道德准则研究能力,提升参与国际科技治理能力,确保科技创新反映中国的价值观。面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亟待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开展基于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其中新工科是打造高等教育“质量中国”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新工科不是简单的工科和理科结合,不是简单的工科和理科与文科的混合,而是理工文的一种交叉融合;新工科的科学研究是问题驱动的、问题导向的研究,要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前沿的战略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工科的建设要融入人文社会科学,那么实际上就内在地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

一、开展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非常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实际上,课程思政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使受教育者从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强调把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里面实际上已经蕴含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1985年强调思政课教育要时时穿插各种契合学生需要的时事教育、文学艺术教育、课外活动。整个80年代主要讲的是思政课教学,当然也涉及校内与校外、课上与课下之间的协同育人关系,这是思政课向其他课程的融合,但缺少专业课向思政课的融合。1991年强调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必要的参观调查。特别是1994年,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包括各个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让各类学科和课程同德育课有机结合。九十年代中期基本上明确提出课程思政的思想。进入新时期,明确提出“三全育人”,强调了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職责,要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政要素。

為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各高校都在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但关键是怎样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单纯的课程思政或者单纯的思政课,很难做到“三全育人”。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很多学者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如何上好思政课一线老师也很努力,尝试各种方式。教育部的调查表明,86.6%的学生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思政课,91.8%的学生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思政课老师,91.3%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3]。

思政课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的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的特点,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4]。但现在很多本科、高职学院主要是探究性学习为主。

课程思政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习总书记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所以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和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问题,要让思政课老师也参与进来。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的含义是课程思政研究的重要内容。早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就是课程与思政的简单混合,后逐渐转变为课程与思政的融合。课程+思政不等于课程思政,但是课程思政第一步是让课程和思政先混合。

最初级的课程思政是通过挤压专业课程时间,直接增加思政课程内容。例如湖南某技术职业学院有一项“硬规定”,每堂专业课课前6分钟,师生一起探讨时事热点、播报行业新闻、模拟校园招聘。6分钟看似很短,但日积月累却成了该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一大亮点,既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成长的平台,也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从而实现润物无声[5]。这就是典型的课程+思政,是一个典型的混合,但做到这一步仅仅是混合的课程思政。

中级的课程思政是在混合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就像盐溶于水。例如,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溯源红色——北京革命历史遗址采风创作展”在北京81美术馆顺利开展。这个项目是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政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的典型项目[6]。还有些学校让学生在校园里采访校园里普通的劳动者或者优秀校友。这些都属于中级阶段的课程思政,这是一个融合。

自然科学能不完全仿照人文社科,应该要有自己的思政特色。比如有一位数学老师从数学发展史上的三大危机联系到当代的金融风暴,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党中央国务院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通过这种方式就能把思政课的“盐”溶到专业课的“水”里。

高级的课程思政是要将专业课和思政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把课程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重点是立足学科的学术内涵和传承脉络,从小处入手、细处落脚,挖掘专业课学科的文化,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提炼出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使之与“思政”有机地融合、内化在一起。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改革,涉及教师的育人观、使命观。如果高校教师还抱着应试教育和分数至上的旧观念,会把大学彻底中学化。只有育人观、使命观、课程观、教学观都改变,才能够真正实现课程思政,达到最高的内化境界。育人观里涉及到育人理论,因为我们是中国这个社会大学,我们是中国社会大学的老师,所以我们育人理念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

课程思政教育要从中国梦的实现和我们的使命和担当这种责任的角度来思考。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也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而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多维度教育变革,是育人观、使命观、教学观、课程观的教育变革。

参考文献

[1]胡浩.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综述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2/07/c_1122076126.htm

[2]黄京.“课堂思政”的创新形式——课前6分钟[N].新湖南,2019-6-15.

[3]溯源红色北京系列作品展https://news.buu.edu.cn/art/2017/11/7/art_22541_480836.html Reflections on the necessity of curriculum think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猜你喜欢
教育变革高等教育课程思政
MOOC时代图书馆角色定位与创新服务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