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理论在建筑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改革探索

2020-08-10 09:21刘晓曦马静梁飞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1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实践教学

刘晓曦 马静 梁飞

[摘 要] 建筑設计类课程是建筑学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区别于普通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该类课程教学的主线。结合设计类课程传统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介入带来的契机,通过混合式教学方法在《建筑设计3》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探索该办法在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建筑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北京城市学院教研课题项目“北京城市学院混合式课程改革项目”(JYB20180711)

[作者简介] 刘晓曦(1991—)女,陕西神木人,硕士,北京城市学院城市建设学部讲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与城市更新研究;马 静(1983—),女,吉林吉林人,硕士,北京城市学院城市建设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理论教学与研究,城市更新设计策略、方法与实践;梁 飞(1985—),河北张家口人,硕士,北京城市学院城市建设学部讲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1-0260-02    [收稿日期] 2020-02-14

混合式教学理论主要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认为学生应具备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能力。

一、课程改革对象的选择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面对面讲授为主,包括相关的设计原理、规范、各类优秀设计案例等,所以无论教与学均受到物质边界的限制,如课堂时间、师生比、交流模式的限制等,这也是选择建筑设计类课程为改革对象的主因。第一,教学内容外延拓展的需求。建筑设计类课程的理论基础除了设计原理之外,还涉及工程技术与建筑艺术方面的内容。另外,建筑材料、工艺、工程案例的更替也比较快,除了教材上的内容,学生仍需要拓宽学习外延。第二,个性化的方案讲解指导对师生互动的时间、空间维度提出较高要求。建筑设计类课程在实训阶段的设计均需与指导老师进行深度交流、沟通。第三,学习主动性的保障。学习主动性是课程设计完成效果的保证,主动性可以通过调动和监管两个方面完成。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一是从教学接受主体出发的建设目标。通过采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变成教与学中的主导部分,教师变成辅助角色,主要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二是从课程本身出发的建设目标。将建筑设计课程运用线上手段进行呈现,完成该课程的混合教学课程设计,包括教学单元、教学目标、对应知识点与技能、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方法、考核方式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细则等。三是从教师出发的建设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建设,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通过积极反思,研究出更适合学生、适合该类型课程的教学模式。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本研究主要围绕建筑设计类课程的教学需求,在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提供的平台,提出课程呈现、课程教学与课堂管理模式的更优方案。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依赖教师对教学任务、目标的深入解读,并建设相应的课程单元、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内容及课堂组织方法、考核方式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

1.课程整体设计。对整体课程内容进行梳理,按照课程设计的各阶段要求进行单元划分,并且总结归纳学生的学习路径,得出分别适合线上、线下的教学内容。

2.课程单元设计,包括单元导学、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这个环节的设计直指线上的课前预习、课中的教学活动组织、课后的教学评价,是混合式教学发生的主要环节和建设的重点内容。

3.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资源的建设内涵不仅包括电子课件、视频或其他案例资源,而且包括整个教学周期完成所需的教学资源、学生成果、拓展资源等。建设周期不是一个学期,而是持续性地补充,最终能形成一个从设计前期准备到设计成果展示的数据库。

4.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混合式教学+入线上教学环节,所以考核体系的建立需要把线上教学资源的点击率、教学活动的参与率与线上作业的提交率等作为考核因子,作为一种约束力,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作业。同时,该结果也能成为后期继续修正课改内容的重要参考因素。

(二)混合式教学的开展

混合式教学的初期构建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决定环节就是实施环节,该研究把教学组织实施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混合式教学方法的解读。本研究在该阶段引入思维导图,为学生解读混合教学的概念、实施流程与其在教学环节与考核环节中扮演的角色。

2.“混合式”在教学过程中的介入主要分为四个阶段。①简单理论课的课前自学;②重难点课程内容的课前预习;③实践环节方案的沟通;④课程拓展资源的呈现。

3.教学改革实施效果反馈。本次研究所选课程为本科三年级秋季学期开设的《建筑设计3》,共90学时,两轮教学覆盖学生114人。课程结束后,教师就混合式教学的开展情况,包括课程建设(含课程设计及课程资源建设)、组织实施情况及成效(包括学生学习效果)等,向全体学生做了问卷调研,问卷回收率约80%,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基本可以做出分析。

(1)课前学习参与度有较大提升。在混合式教学平台未启用之前,学生的学习大多发生在课中及课后,但随着整体课程的平台呈现,学生的先发性自主学习效果比较明显,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热情。

(2)学习平台的边界扩大。73.53%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和课堂互补的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活动和机会,拓展了学习维度,主要集中体现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上,学生对教学课件与相关的优秀实践案例关注度较高。

(3)多重考核方式约束下的课程参与度提升。基于该教学模式的多维度参与特点,课程更改了考核方式,将原来单一的成果考核转变为多种考核方式并行的模式。

四、总结

经过两轮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践,根据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追踪调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混合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此外,基于混合式教学方式建立的考核方式,也能更全面考核评估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程度。

参考文献

[1]薛云;韩颖.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支持下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建筑及规划设计类课程为例[J].安徽建筑,2019,26(11):170-173.

[2]罗映红.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19(12):48-55.

[3]邓迎春,邢菊.基于“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J].才智,2020(01):33.

[4]何丽,汤莉,刘军.基于深度学习的MOOC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9(01):150-153+157.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实践教学
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