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中“幸”的解读

2020-08-12 06:34彭建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7期
关键词:解读

摘要: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文言文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此句中的“幸”字的不应译为“幸亏”,而应译成“表示敬意,即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没有实意”。

关键词:《廉颇蔺相如列传》;“幸”;解读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文言文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第二段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笔者在教学时对此句中“幸”字的翻译与同事们有分歧。很多教师认为“幸”应翻译成“幸亏”,笔者认为此处的“幸”应该译成“表示敬意,即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没有实意”。

认为“幸”应译成“幸亏”的教师把这一句翻译为“大王,您也幸亏赦免了我”。但是细细一读,发现不对,原句意就变成了“幸亏是针对大王说的”, 而我们都知道“幸亏,是针对宦官令缪贤”而言的,如果这样翻译,句意就犯了“主客倒置”的毛病。

于是,又有些教师就说“幸亏”提前即可,这一句翻译为“幸亏,大王您也赦免了我”,那么就与原句意义一致了。笔者认为这样操作,在句意上确实是对了,但是把“幸亏”提前,依据何在?这个句子不是倒装句,“幸”修饰限制的是“赦”而不是整个句子。另外如何跟学生讲明白,而不是把知识硬塞给学生,更何况是没有依据的知识。也就是说不能一味地强制性地把“幸”译成为“幸亏”。

为了准确地解释此处的“幸”应译成“表示敬意,即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没有实际意思”,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整理如下:

1.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新课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17年7月第6版第437页把“幸”翻译成“表示敬意,即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的例句就是《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与人教版必修四配套的人教版教師参考用书,其中对“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这一句话的翻译是“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我”。也就是说教师参考用书把“幸”当作“无实意”来处理了。

3.商务印书出版社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第457页对“幸”的注解的第五点把“幸”翻译成“表示敬意,即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例句为:“陛下,幸忧边疆,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晁错《言守边塞疏》)。按照注解,这一句话应译成“皇上担忧边境(是天下人的幸事)派遣将领、官吏和兵士用来治理边塞,这是很大的惠民政策”。这与“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的翻译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就在“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所在的一段中还有两个“幸”。原文如下:“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这一段中“君幸于赵王”中的“幸”按照课文的注释和语义译成“被宠幸”;“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中“幸” 按照课文的注释和语义译成“侥幸”。

无独有偶,在文言文单元第12课《苏武传》中也涉及了关于“幸”的两个句子:“吾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按照课文注释和语义:“吾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中的“幸”译成“希望”,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中的“幸” 译成“幸而、幸亏、幸运地”。

可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文言文的翻译方法,还要对专业知识有严谨求实的态度,对一些问题不能仅仅依靠过往的经验,不然就会出现大意和牵强。

作者简介:彭建(1982—),男,四川省简阳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文本解读、作文教学。

猜你喜欢
解读
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事与例
超越生死的爱恋
解读李渔《怜香伴》中的假凤虚凰
毛姆名篇《江之歌》的再解读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从文学空间视角解读吉尔曼的《黄色墙纸》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