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亲子关系角度探析李继宏译本《追风筝的人》

2020-08-13 11:39薄雪婷
北方文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亲子关系成长

摘 要:亲子关系是小说《追风筝的人》中呈现的重要主题。伴随着亲子关系的不断变化起伏,从隔阂到和解,主人公阿米尔的内心也经历着成长和蜕变。文章基于对英汉译本的细读,通过小说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着重分析小说中的亲子关系,研究小说中亲子关系的变化对主人公内心世界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亲子关系;成长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卡勒德·胡塞尼1965年3月4日出生于喀布尔,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短篇小说的写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才华。虽然并未接受过专业的写作训练,但其小说细腻的手法和动人的情节为他在美国文学界赢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追风筝的人》一经出版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入选了《纽约时报》的年度最佳畅销书。并且由于该书的巨大影响力,胡塞尼在2006年受邀担任联合国的亲善大使。小说于2006年在中国出版,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阿富汗裔美国人关于童年的记忆,和长大后精神救赎的故事。小说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因主人公阿米尔的经历和生活背景与作者非常相似,多被认为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

一、李继宏译本《追风筝的人》

自2003年出版以来,《追风筝的人》获得了极大的关注。这部小说最流行的中文版本由李继宏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小说以动人的笔触讲述了阿富汗男孩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之间关于亲情和救赎的故事。小说凭借精巧的叙事结构,生动的人物形象,震撼的故事情节,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国内外批评家对此有各种各样的评论。国內对《追风筝的人》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学术领域。宁波大学教授芮玉萍、范毅在其2012年的《青春成长的视野:当代美国成长故事研究》中对《追风筝的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他们关注认知发展对主人公成长的影响,为小说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阿米尔最终通过自我认知、情感认知、社会认知和道德认知的转变完成了他的成长蜕变。

《追风筝的人》涵盖了宗教、种族矛盾、文化差异等具有冲突性的话题。而父子关系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从童年到中年,随着父子关系的变化,小说主人公阿米尔的内心也在经历着成长和蜕变。同时,小说中三对主要的亲子关系,阿米尔和父亲,哈桑和阿里,阿米尔和索拉博相互映衬,推动了情节发展,帮助主人公阿米尔完成自我的救赎,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亲子关系的思考。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应用于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使精神分析走出了临床医学的限制。一些文学批评家从成长小说的视角寻找阿米尔迷失方向的原因,但极少数是用弗洛伊德的三分模型来解释阿米尔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精神层面的内在驱动力和超越性。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作家。他通过自己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是一种解释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无意识的概念,无意识来自人的身体,并受到动机的驱使,而这种动机会尽其所能进入意识,指引人的行为。

弗洛伊德于1923年出版了《自我与本我》。他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本部分,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负责平衡本我与超我;超我是内化的道德的表现,位于人格结构的较高部分。

小阿米尔是本我的典型代表,他选择去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获得快乐。斗风筝是他重新赢得父亲爱的机会,但代价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哈桑。阿米尔从小就被本我所支配,青年阿米尔的活动也遵循了本我的规则。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处于更高层次的部分。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是孩子接受父母所遵循的道德标准的结果。超我的类型是沿袭下来的父母的超我。阿米尔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对其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爸爸让阿米尔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但是结果总是不能让父亲满意。而阿米尔担心失去父亲的爱,所以选择了拼命地去寻求父亲的爱。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爸爸的超我导致了阿米尔性格的失衡。

自我负责满足本我和超我的需求。平衡的人格必须由强烈的自我控制,才能满足本我的原始欲望、自我的需求和现实。因为战争,阿米尔和他的父亲逃到了美国。而父亲也因为年纪的增长,逐渐依赖起自己的孩子,阿米尔第一次有机会做回自己,他扭曲的个性也逐渐改变,人物的社会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小说中的三对亲子关系

一般来说,亲子关系是遗传学使用的术语,指的是在父母和子女共同生活的条件下,经由教育和抚养所形成的关系,这是家庭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在心理学上,父母是促进和支持孩子从婴儿期到成年的身体、情感、社会和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孩子的过程指的是除了生理联系之外的有关抚养行为的方方面面。在育儿过程中,最常见的看护人是孩子的父母、长辈或朋友。对于良好亲子关系的特征,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父母的经历,包括不同程度的依恋关系,特别是面对挫折的态度,将会对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阿米尔和爸爸

父母的情感态度和家庭氛围对儿童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而明显的引导作用。爸爸承担着抚养阿米尔的责任,给了他优渥的生活,然而受人尊敬的父亲却一直对他漠不关心,没有培养良好的父子关系,这对阿米尔的幼小心灵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进而导致青年阶段的心理危机。尽管生活富足,但阿米尔的童年并不快乐,甚至是孤独的。爸爸忙于工作,很少花时间和他在一起。他更关注阿米尔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内心需求。作为一个小男孩,阿米尔迫切渴望父母的爱,这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内心世界,也间接地改变了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命运。因为母亲难产去世,他出生后讲的第一个词就是“爸爸”[1]。父亲的爱是阿米尔生活的全部,也是因为父亲,他在亲子关系和其他关系中缺乏安全感。他渴望与爸爸亲近,得到他的赞许和赞扬,但结果总是事与愿违。

(二)哈桑和阿里

哈桑和阿里的关系简单而温馨。阿里随时准备保护哈桑。当哈桑担心整形手术的风险时,阿里把手放在他的肩上耐心安慰[2]。当阿米尔诬陷哈桑时,阿里坚持要离开他度过大半生的房子。虽然哈桑不是他的亲生儿子,阿里还是竭尽全力保护哈桑不受伤害。他们地位平等,互相尊重,这是哈桑身上道德高尚、品行正直的重要原因。

(三)阿米尔和索拉博

在小说的最后,阿米尔和索拉博成为“父子”。阿米尔经过重重困难,穿越危险的战争地带,克服自身的懦弱,最终带着侄子来到美国并且收养了他。在这个过程中,索拉博走出了危险、邪恶的地方,开始了全新的生活。阿米尔得到了救赎,索拉博的到来也填补了阿米尔不能生育的空白。他们改变了对方的命运,因为他们完善了自己和对方的人格,这就是正常的亲子关系应该有的样子。

四、结语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从天真到成熟的成长过程。阿米尔的自我身份认同是通过他的困惑、觉醒和启蒙发展起来的。亲子关系是我们人生阶段形成的第一种关系,也是最基本、影响力最强的关系,亲子关系对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追风筝的人》拓展了美国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也为中国文学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对于《追风筝的人》李继宏译本的研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帮助更多的人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了解青少年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更多健康的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47.

[2]高晓晓.对《追风筝的人》中父子关系的解读[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60–61.

作者简介:薄雪婷(1992—),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亲子关系成长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