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探析

2020-08-16 13:44徐亚刚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邹忌文言文语文

徐亚刚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解决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问题,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可使用以下策略:激发兴趣、突出诵读、借助注释、引导整理。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4-0003-02

要想构建文言文高效课堂,语文教师不但要发挥主导作用,还要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文言文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认真研究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有利于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创设高效课堂,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在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成为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长期处在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从事语文教学的这些年,笔者一直在探索寓教于乐的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感觉学习文言文十分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应该探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技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本身就对未知的东西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问题在于教师要如何利用学生的这种倾向,引导他们参与到學习活动中。语文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情,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方法如下:

1.巧用多媒体

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可以给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欣赏边塞的绮丽风光,把学生带到特殊的环境中去,感受雪中送友的真挚情感。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用一段“茅屋被秋风、秋雨肆虐”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济世救人的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怀。

2.分角色朗读

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进而了解邹忌是如何规劝齐王纳谏除弊的。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诵,从而深入体会作战时取信于民、正确运用战术、把握时机的重要性和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及爱国之情。

3.回顾相关诗文

教学《答谢中书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三峡》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渔家傲·秋思》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通过回顾这些诗句,引导学生在脑海里呈现相关的画面。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就能很快理解《答谢中书书》的内容。

4.介绍作者和背景

比如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诸葛亮这个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引导学生重温《诫子书》《三顾茅庐》,介绍他为了实现统一而做出的重要决定,体会他忠贞不贰的思想。还有教学《过零丁洋》时,可以介绍文天祥和写作此诗时的背景。这样,学生就能更容易理解诗作的内容。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探究交流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充实而高效的互动交流,让双方都能得到满足,享受教学过程带来的愉悦。教师应创设优良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有效的交流互动中,相互学习、深入理解,轻轻松松获取相应的知识。

二、突出诵读,体会情感

“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想象和联想能力的提高及语感的培养。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语文教师可以范读和领读。学生可以单读、跟读、对读、轮读、齐读、改读、赛读及配乐读。学生要在诵读的过程中认清句读、粗知大意、把握思路、体味情感、感悟意境、理解主旨。许多文言文韵律优美、朗朗上口。如课文《与朱元思书》中大多为四字句,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放声大胆地朗读,也可以让学生配乐读,重点是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如诵读“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时应当读出那种浩渺宽阔的意境,而读“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时应读出那种自由洒脱的感觉,读“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时应该放慢语速,读出那种赞叹和深深的爱慕之情。

三、借助注释,自主探究

其实大多数文言文课文的注释都比较精准,其既是理解的难点又是必须掌握的重点。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注释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以疏通大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这样的内容:“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教材中的注释就对“修”“尺”“昳丽”“朝服衣冠”“窥镜”“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等关键字词句做了解释。根据这些注释,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就弄清楚这些字词句的意义。还有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教材中的注释对“叱咄”“至”等关键词做了解释。学生若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释字词和翻译句子,教师就不用逐字逐句地疏通了。《曹刿论战》中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句子:“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教材中的注释就对“牺牲玉帛”“ 加”“ 信”做了诠释。学生只要能够有效利用注释,就能大致理解句子的大意。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既能加深对注释内容的理解,又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当然,这些注释不仅是理解句子和文章的关键,更是考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教师要借助注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获得感。这样学生就不会再认为文言文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了。

四、引导整理,归纳常用字词句

让学生掌握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教师要想让学生掌握得更好,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如《河中石兽》“转转不已”中的“已”是“停止”的意思。“遂反溯流逆上矣”中的“溯流”是“逆流”的意思。《爱莲说》“濯清涟而不妖”中的“濯”的意思是“洗涤”,“涟”的意思是“水波”,“妖”的意思是“过分艳丽”。这些基本实词的意思,学生应该精细地进行识记整合。上述两篇文章中出现了不少运用虚词“之”的典型句子。如在“一老河兵闻之”中,“之”为代词,指这件事;在“其反激之力”中,“之”为结构助词,“的”的意思;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处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在“何陋之有”中“之”也是当结构助词用,且又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精细地和学生一起将“之”的意义和用法梳理归纳出来,使学生能够区别、记忆。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与学生进行高质量的互动,还要精心设计活动,不断探索适合学情的方法,进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相信通过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努力、改革、创新,文言文教学的春天必将到来!以上只是笔者个人的一些浅显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邹忌文言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邹忌劝齐王纳谏
邹忌比美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