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文化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08-19 09:13梁春妹邹循东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梁春妹 邹循东

【摘要】本文以杆栏式建筑、壮锦、铜鼓、“三月三”民俗活动等富含壮族特色的素材为例,探讨壮族文化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为更好地开发壮族聚居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及继承、弘扬壮族文化提供借鉴与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 壮族文化元素 特色素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5-0022-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素材应当在反应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从学生身边的具体素材出发,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兴趣。广西是壮族自治区,有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需要,传承壮族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数学作为小学教育的主要学科,要对传承民族文化有所贡献。下面,笔者将探讨诸如杆栏式建筑、壮锦、铜鼓、“三月三”民俗活动等富含壮族特色的素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杆栏式建筑在“图形与空间”教学中的应用

杆栏式建筑是壮族群众的居住楼房,下层用来圈养家畜或者放置农具。其建筑的外形由平面、曲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组成,具有空间形式美。杆栏式建筑是壮族聚居地区学生生活中的建筑,现在的杆栏式建筑用作居住的较少,更多是用作观赏。杆栏式建筑上丰富的几何图案,是学生学习图形的认识、测量和计算的宝贵资源。所以在“图形与空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壮族聚居地区学生所熟悉的杆栏式建筑,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学习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借助实物,逐步去除实物的非本质属性,保留其本质属性,慢慢学会从实物到抽象的过渡。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的导入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杆栏式建筑的模型或图片带入课堂,让学生充分观察和感知杆栏式建筑的形状特征,再让学生交流讨论杆栏式建筑外立面的哪些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然后,将杆栏式建筑局部抽象出平面图形或将整体抽象出几何图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表象。在长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中,让学生计算杆栏式建筑抽象出来的长方体形状的图形的面积和体积。在活动课中,让学生制作杆栏式建筑的模型,让学生在计算所用材料和空间构造中充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壮锦在“图形的运动”教学中的应用

壮锦起源于宋代,是壮族文化瑰宝,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壮锦主要是由手工编织而成,色彩鲜艳,花纹主要以几何图形为主,其上的几何图形主要有长方形和正方形。壮锦上绣有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兽,整体寓意吉祥如意。如图3和图4所示,这些丰富的几何图案为学生学习图形运动提供了生活中的感性材料,教师加以整理和应用,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壮锦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的应用

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不同图案的壮锦。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壮锦上有哪些图案?其次,让学生观察照片,独立思考: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初步感知壮锦的对称美,之后教师再讲述在现实生活中手工艺者精心编织壮锦需要付出的心血,让学生体会到壮锦手工艺者的辛勤付出与不易。

(二)壮锦在“平移”教学中的应用

在“平移”的教学中,为方便学生更好地观察、学习壮锦中蕴含的平移知识,教师可以用相同颜色的线条标记壮锦中的相同图案,更明显地突出相同的图形。在学生观察壮锦的同时,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壮锦中有哪些相同的图形?2.这些相同的图形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三)壮锦在“旋转”教学中的应用

在“旋转”的教学中,因为壮锦的颜色鲜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壮锦上的鲜艳的蓝色图案适合用于旋转的教学(如图3)。壮锦可以融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的教学,也可以融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图形的旋转”的教学。用壮锦教学能丰富学生关于图形旋转的感性经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旋转的定义,能用数学语言去描述图形的旋转过程,感悟旋转的特性。

让学生对壮锦上的与“图形运动”相关的知识进行探讨,既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帮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运动的相关知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壮锦中的几何图形美。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壮族文化的价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三、铜鼓在“圆与三视图”教学中的应用

铜鼓在壮族群众的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铜鼓一开始是作为随军的饮器使用,后来慢慢演变成民间乐器。铜鼓的鼓面为圆面,上面有太阳纹、雷纹和青蛙、飞鹭等图案,鼓身上有羽人舞姿、龙舟竞渡等图案,其中蕴含着壮族文化。在广西,很多重要的场所和文化宣传栏中都有铜鼓的身影。广西学生对铜鼓是有一定了解的。铜鼓元素可以应用到圆和三视图等内容的教学中。

(一)铜鼓在“圆”教学中的应用

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铜鼓的鼓面及从中抽象出的平面图形,如图5和图6。首先,教学圆的周长计算,课前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查找和收集铜鼓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铜鼓的形状特征和了解铜鼓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统一发放从铜鼓鼓面抽象出来的平面图形的图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和探究图纸上的圆的周长,进而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其次,在圆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铜鼓鼓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让学生计算鼓面的面积,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铜鼓在“三视图”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三视图”之前,教师可以提問学生:可以作为广西青铜文化代表的“重器”是什么?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铜鼓的了解,教师再对学生发言进行适当补充,让学生充分感受铜鼓文化的魅力,为民族文化感到自豪。在学生对铜鼓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出示铜鼓的模型,让学生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铜鼓。学生通过对熟悉的图形进行观察,更能建立对图形的表象,形成“具体—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逐步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为后续对“三视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壮族“三月三”活动在“数据收集整理”教学中的应用

相传壮族是古骆越人的后裔,因此,在三月三这天,壮族群众会举办盛大的骆越祖母王祭祀大典,以这样的方式来祭拜祖先。一般到了每年的三月三农耕就结束了,为了庆祝农耕的顺利结束,壮族群众选择了三月三作为壮族的春节。在三月三当天,壮族群众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有山歌比赛、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大赛、抛绣球比赛、抢花炮比赛、斗鸡活动、脚斗士活动、千人竹竿舞、千人武术表演、美食节等。教师可以将“三月三”民俗活动素材编成统计与概率相关的习题。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壮族节日“三月三”为教学背景,让学生进行调查和统计:“三月三”有哪些民俗活动?有哪些特色美食?班里的同学最喜欢哪项活动,最喜欢哪道美食?先让学生经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学会使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去收集和整理数据,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到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是统计学的实质。之后引导学生学会去描述和分析所收集的统计数据,逐步掌握统计的一般方法,体验统计的实际意义。同时,学生在经历这样的统计活动之后,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壮族文化在历经无数坎坷后依然存留至今,是因为有着无数壮族的先辈们对壮族文化的坚守和传承,里面包含了壮族群众对壮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与不懈努力,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能激发学生对壮族文化的热爱,促使其勇于承担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背景的融入。把壮族文化元素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更有利于壮族聚居地区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利于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注:本文系2020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壮族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梁春妹(1996— ),女,壮族,广西武鸣人,教育学学士,现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邹循东(1958— ),壮族,广西桂林人,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及教师教育发展研究。

(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