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问题情境设计案例探究

2020-08-19 12:51黄友华
考试周刊 2020年70期
关键词:学科能力问题情境核心素养

摘 要:学生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不确定生活情境时表现出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它需要学生在各种复杂的生活情境中培育,然而,具体到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问题情境创设不是以学生个性发展出发,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经验,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造成情境与主体的脱离,不利于落实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基于这一现状,文章探究如何选取情景素材并提炼出有教学价值的问题,进而能够营造恰当的学习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领学生情感的发展,推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题情境;学科能力

一、 问题的提出

问题情境创设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提出问题,并将问题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从而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促发学生思维运转,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科核心素养实际上就是一种把所学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生活情境的能力和品格。要培养学生这种素养,需要在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主题或项目中通过体验、探究、发现来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养成品格。然而,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及问题的设问往往变得没有针对性,从而变得无效或虚设,也就难以达到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

二、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问题情境设计困惑

(一) 问题情景脱离生活实际

学生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不确定生活情境时表现出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这就要求情境内容要置于学生的当下的生活实际,当问题情景远离学生生活,导致学习情境与生活脱离,不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无法促使学生借助教学情境实现有效思维和有效学习,从而学科素养也难以培养。

(二)问题与情景的几种情况

具体表现在:“低问题化—低情境化”在此类教学状态中,既没有相应的教学问题,也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境。“高问题化—低情境化”区间此类教学状态中,具有丰富的教学问题,但教学脱离了具体情境类;“低问题化—高情境化”区间此类教学状态中,常常缺乏有效的教学问题来贯穿整个学习活动。

(三)问题情境有效性不足

在某些课上创设的问题情境牵强附会甚至复杂难懂,学生从中不能及时捕捉有效的信息,这使得问题情境的创设只流于表面形式,课堂教学进展缓慢,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 基于学科素养问题情境设计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设计问题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这样有目的的问题设计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才能使教学高效;而没有目的的问题,就会使教学无效或低效。一堂课的知识如果没有目标,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有可能导致学习迷失方向。这是设计问题时常犯的一个错误,问题意图不明,不知道会把学生引向哪里。因此,问题情景应围绕着学习目标来设计,而不能“跑偏”。

(二)典型性原则

典型性原则是指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问题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具有说服力。核心素养所强调的“核心性”“关键性”“必备性”,意味着这种能力和品格在生活中是应对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现实问题的。创设典型的问题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新鲜感,把书本知识同实际情境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严密的思维能力,培养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能力。

(三)启发性和思考性原则

问题情境的核心是把“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进而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从而唤醒学生思维发散,激发其认知内驱力和学习动机,真正参与到思考学习活动之中。

启发性和思考性强调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思考、分析、判断,引发学生对事物或知识的不同的理解,从而生成各种不同的新资源。课堂中生成的新资源经过开发、利用可以检验、修改和发展我们原来对事实或意义的理解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怎样突破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的出发点。从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近期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社会焦点等问题,如新冠疫情等;另一类是贴近学生自身生活实际、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人或事,如影视作品、游戏、直播、抖音、网上购物等,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考。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思维过程中完成落实课本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

四、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问题情境创设的案例实践

(一)创设真实的时政情境内化学生政治認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

例:2016年,中国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经济稳中求进,经济增长继续居于世界前列,1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创造性地实现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双丰收。

学科核心素养实际上就是一种把所学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生活情境的能力和品格。要养成这种素养,应在一个又一个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主题或项目中通过体验、探究、发现来建构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己的品格。

(二)创设思辨性问题情境,培育学生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各种问题,做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信念,树立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例如: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学生的教育越来越自主化、平民化、多元化,不少家庭也将留学当成了一种时尚潮流去追赶西方文明并引以为荣。针对社会上人们对留学现象和问题的各种议论,广州某中学开辟了《中国学生该不该出国留学?》的学生辩论平台。

正方:中国学生该出国留学。

反方:中国学生不该出国留学。

作为身处广州这个国际大都市的中学生,应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会责任担当和人生选择。请结合上述材料,根据你的所学所知,分别为正方、反方阐述理由并进行辩论总结。

本案例以辩论赛为情境,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体验为基础,要求学生撰写辩论词,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正方或反方,并选用不同的知识多角度论证,有助于学生在多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中进行比较、鉴别和选择,通过他们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德行品格,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通过撰写辩论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高思辨能力,培育理性精神,成为合格的中国公民。

(三)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培育学生公共参与能力

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通过学习,学生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规则等;积累参与民主管理、决策、监督的经验;提高通过协商、沟通与合作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直接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第七十五中学学生会主席兼校报编辑部学生编辑钟金娴就本校附近交通问题与高一学生成“举牌哥”撼动广州地铁改造项目为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监督的作用,增强公民意识、公共精神和参与能力,成为有担当的中国公民。思想政治课是帮助学生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课程。坚持以问题导向,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可以促进学生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公共服务、践行公共道德、展现公共精神。在实践中学习感知,在实践中体会感悟,是政治学科落实“实践育人”理念的一贯做法。

(四)创设真实的法律情境案例,提升学生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認识和态度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构建法治中国,必须有良好法律素养的公民。因此,加强中学生法律素养问题,尤为重要。法律问题的核心是法律权利义务问题:既包括对自我权利的认识和要求,也包括对他人权利的认识和尊重;既包括权利的行使,也包括义务的履行。权利义务观贯穿法制教育的整个过程。对“法治意识素养”一般通过案例情境呈现,立意在于选取法律素养的核心关键词,例如从“权利”“义务”“对法的态度”等设计。

以当前时政热点生活问题作为资源素材,探讨当前公民权利义务观这一法律核心素养,通过试题探究着重得出——作为公民必须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这一道理,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在研学问题的设计上,通过漫画图片、时政素材等形式呈现,更好地体现学科特色。

参考文献:

[1]王月嫦.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5):52-53.

[2]凌泳施.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2).

作者简介:黄友华,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钟村中学。

猜你喜欢
学科能力问题情境核心素养
试论依托中学生物课程发展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整体认知”思维与高三历史复习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实现学科能力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