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表演的前台呈现
——拟剧理论视角下综艺节目的嘉宾选择与角色设定

2020-08-20 10:20栾轶玫
视听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前台后台综艺

栾轶玫 郭 爽

为吸引受众,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聚焦明星嘉宾不为人知的后台,将镜头对准他们在光鲜舞台之外的日常生活。节目组通过规则设计,营造一种弱化表演的场景,力图展示明星的个人行为和“未加掩饰”的真实性格,由于节目组和明星嘉宾的“合谋”,观众不易察觉这种“表演”,反而会认为这样更加真实,从而达到更好的节目效果。这种明星嘉宾在综艺节目“前台”进行着“后台表演”的现象成为新的媒介景观。本文借助拟剧理论,以明星嘉宾在综艺节目中“后台表演”的“前台呈现”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并批判性地思考了作为被消费的明星嘉宾在综艺节目中的自身符号及“人设”符号应如何应用才能更长久地有利于节目、受众与嘉宾的多方发展。

一、嘉宾的后台表演与综艺节目的“综艺感”

企鹅智酷《2018中国在线综艺用户洞察报告》[1]显示,明星嘉宾是用户选择观看一档综艺的第二大因素,仅次于综艺节目的内容和类型本身。作为综艺节目的主流消费人群,62.4%的年轻用户表示会因为喜欢嘉宾而去观看综艺,21.3%的年轻用户会关注节目嘉宾的新闻或社交账号(图1、图2)。综艺节目请到年轻人喜爱的明星,容易引发初期关注和讨论,同时,有吸引力的嘉宾也容易引发年轻受众的“路转粉”,进一步增强对节目的黏性。因此,嘉宾的选择和表现对综艺节目的成功至关重要,综艺节目需要精心挑选出镜嘉宾,严格把关。

在消费主义和注意力经济的影响下,一切都可以作为消费对象,只要是受众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商品”供人消费[2],明星嘉宾的外貌、身材、衣着等身体符号,其角色定位、人际关系、社交网络、社会资本等身份符号,以及节目组和明星共同制造的“人设”符号,都成为受众消费的元素,也成为综艺节目中被消费的对象。对综艺节目来说,选择明星嘉宾并将其后台行为和真性情呈现给受众,可以给节目带来以下增益。

(一)“真”:个人IP的吸睛效应

在聚焦前台的节目中,明星靓丽的外形、华丽的服装、出色的舞台表现、优秀的演技或唱功等能够吸引观众,抓住观众眼球,引发对节目的点击、观看和讨论。而聚焦后台行为的综艺节目中,除了这些身份符号和身体符号,明星的真实个性也成为节目的看点,不少观众因为关注或喜爱明星,想要进一步窥探其舞台之后的真实生活,全方位了解该明星,从而观看节目。因此,明星的知名度和话题度能够为节目引流,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窥私欲,实现从明星到节目的注意力转移。

此外,明星“接地气”的人设能够增加节目亲和力。综艺节目会设置“接地气”的情境和规则,使明星脱离原先的日常生活,和普通人一样,经营一家餐厅、穷游或者回归田园生活,通过明星“接地气”的表演,表现出明星身上常人的一面。在《向往的生活》《请给一顿饭Show》等节目中,明星们和普通人一样在街区闲逛,和社区的居民们打招呼聊天,在买菜时讨价还价,在柴米油盐中感受生活,他们也会被拒绝,也会因为成功蹭饭而欣喜。这种表演增加了节目的亲和力,受众在观看过程中会获得一种体验感,在明星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心理认同。

图2 你是否会关注综艺节目相关的其他内容

(二)替代主持人串联节目

为了不打破弱化表演的叙事,综艺节目以明星嘉宾替代原有的主持人成为节目的串联者,由嘉宾的行为和反应串联起整个节目。在《向往的生活》《爸爸去哪儿》等非剧情化综艺中,镜头全程对准嘉宾,全方位跟踪其后台生活,为了展现真实,抹去“表演”的痕迹,节目只有整体的情境设定和大概的流程,主持人的出现反而会打破节目组刻意营造的这种弱化表演的情境,影响观众的体验。在没有主持人把控节目进度时,明星嘉宾的行为和嘉宾之间的互动构成节目的叙事逻辑,通过嘉宾日常生活的顺序、观看视角的转变、活动场景的变化来串联起节目。

(三)引发社交媒体多触点传播

明星嘉宾自带的话题度及其在节目中展现的后台行为,能够为节目带来多触点的融媒体传播,在社交媒体上形成话题,引发对节目的讨论;同时,嘉宾在另一个前台——社交账号上的宣发也能够实现对节目的引流。

1.社交平台话题引爆效应

节目播出前,节目组利用明星嘉宾进行前期宣传,制造话题。《青春有你》《创造营2020》等选秀节目发布预告时,会利用明星导师的剪影照片制造悬念,引发受众的猜测和讨论,也会提前放出明星导师接受采访、准备节目的片段或者在节目中的亮点表现,为节目造势。节目播出后,受众自发讨论嘉宾的表现,节目组也会有意“制造”话题,明星嘉宾的行为和综艺节目常常捆绑在一起登上热搜,如《中餐厅3》播出时,黄晓明的表现在社交媒体上引发持续讨论,为节目带来话题度。

2.嘉宾社交账号引流效应

社交账号是明星嘉宾“后台表演”的另一个前台,嘉宾在社交账号上发布综艺节目有关的内容,这种不同前台之间的互动也会为节目引流。节目播出前,明星嘉宾会在社交平台上发出预告,增加节目曝光,提醒受众观看,华晨宇在《王牌对王牌》《歌手》播出前都会发预告,提醒观众节目的播出时间。节目播出后,不少嘉宾会发“小作文”,总结自己在节目中的表现或表达参与节目的感受,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二次传播,如何炅在《快乐大本营》播出后会发图文总结,或是转发节目片段的视频,不同平台“后台表演”之间的互动有助于保持节目热度。

二、后台表演与前台呈现

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社会生活就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社会约束的框架下进行“表演”,在不同的情境中、面对不同的观众而随时调整自我呈现的策略。表演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前台(Front Region)是表演者“以一般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律地为观察者定义的情境”[3],呈现表演者想要强调的事实,而后台(Back Stage)则是与前台表演相关的被掩盖的事实[4],是隐秘性的、不为人所知的。

(一)隐秘后台表演的前台呈现:去操控的想象

我国目前的综艺节目以真人秀为主流,重点展示嘉宾的交流互动和表现,将嘉宾的日常生活直接推向观众。真人秀的“真”强调真生活、真性情,展现嘉宾的后台行为,如嘉宾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真实情绪等,“秀”则是固定的演出空间和舞台设置,是镜头对准的地方,即表演的前台,嘉宾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按照规则去完成特定的任务,因此在真人秀中,嘉宾实际在进行一种“后台表演”,在节目的前台上展示自己的后台。

戈夫曼认为,为了管理印象,人们往往封闭从前台通往后台的过道,或者直接将后台隐藏起来,只将有益于自己形象的一面展示出来,而将不利的一面隐藏在后台。对于明星嘉宾来说,过去的电视节目中更多展示他们的前台,后台被隐藏起来,不向观众开放,这种距离感和神秘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形象管理”。而强调真实的真人秀类综艺节目打开了这个封闭的过道,摄像机对准的地方皆为前台,嘉宾的真实后台被暴露出来,观众可以看到舞台之外真实的他们。

对嘉宾和节目组而言,这种“前台呈现”的“后台表演”其实是一个塑造人设的机会。在戈夫曼看来,表演者可以利用“后台表演”来呈现更为积极和美化的自己,因为观众可能会更加相信“未被操控”的一面,因此,明星嘉宾能够以弱化表演的形式,将想要强调的积极一面呈现给观众,展示自己的真性情,而观众可能察觉不到这种表演,认为是嘉宾真实的行为和自然的情感流露,将这种积极的形象与嘉宾和节目组联系起来,实现嘉宾和节目的双赢。除了节目组的设计,嘉宾还会刻意提醒观众这种“真实感”,在《王牌对王牌》中,贾玲多次提到关晓彤在节目中的表现就是她在台下的真实写照,沈腾也曾说别的节目都是“演”,而在“王牌”都是真情流露,进一步强化受众的真实体验。

(二)后台表演与前台呈现的关系

在不同的情境中,嘉宾的“后台表演”与“前台呈现”之间存在不同的重合度,这种重合度表现为嘉宾表演与嘉宾人设、嘉宾表演和受众期待之间的关系,这种重合度也会影响节目效果。

1.相似 /一致

当嘉宾的“后台表演”与原有人设和受众期待重合度较高时,即“前台呈现”与“后台表演”相似时,观众会认为嘉宾在前台上“本色出演”,如《向往的生活》《朋友请听好》等表现出何炅在舞台之外的高情商和为人处世的能力,这与何炅以往善解人意、能够迅速救场的人设相符合;《创造101》等选秀节目呈现选手在台上的高光时刻和台下的艰苦训练,符合受众对选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越努力越幸运”的期待。当相似程度很高时,两者甚至达到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一致仍然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剧本”的一致,前台上的一切都存在设计的因素。

这种与“前台呈现”相似乃至一致的“后台表演”能够提供更多场外信息,全方位展现嘉宾,塑造更立体的形象,在符合受众期待的同时,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受众会继续观看和窥视行为,增强对节目的黏性。但这种高度的相似或一致可能导致节目叙事过于平淡,缺乏话题度,只能吸引明星的粉丝和原有的观众群体,难以“出圈”并引发广泛讨论。

2.相异

当“后台表演”与原有人设和受众期待存在差异时,综艺节目呈现出嘉宾台前台后的“反差萌”,如《声入人心》中的美声和歌剧选手在舞台上西装笔挺、光芒四射,用歌声弘扬美声和歌剧文化,在台下却打打闹闹、互相调侃,与美声给人的高雅感截然相反,很多观众调侃“高雅冬眠了”“《声入人心》的声是相声的声”。

这种“反差萌”不符合受众原有的刻板印象,具有惊喜感和话题度,容易引发讨论,节目组也可以利用“反差萌”来制造话题,在社交平台引爆话题。同时,嘉宾身上的“反差萌”可以拉近他们和观众的距离,通过嘉宾的“接地气”来打造节目的“亲和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把握好这种反差的度,容易导致节目过度娱乐化,受众注意力“失焦”,偏离节目原有的设定,与节目想要传达的价值背道而驰。

3.反常

真人秀节目融合了“真”和“秀”,是真实记录和戏剧冲突的统一,嘉宾“后台表演”的反常构成节目中的戏剧冲突,制造悬念和话题。在《亲爱的,来吃饭》中,明星嘉宾需要敲开普通人的家门,与他们共进晚餐,整个过程都要被录制下来,对普通家庭来说,这意味着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而且可能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明星嘉宾王祖蓝被拒绝后,不仅埋怨别人的冷漠,甚至模仿拒绝他们的素人的动作,在餐桌上还打断素人家庭的讲述,开始倾诉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没有做到认真倾听素人家庭的故事。这种缺乏礼貌的表现遭到观众的吐槽和批评,观众指责“节目应该改名叫:爷来了,快上菜”,对节目口碑产生负面的影响。

这种反常的表演虽能够为综艺节目制造冲突、吸引眼球,在短时间内会引发对节目的关注和讨论,吸引流量。但这种关注度以损害节目的口碑为代价,不符合受众和社会期待,不能为节目带来正向的反馈。

三、综艺节目的嘉宾选择与角色设定

在镜头对准的“前台”上,明星嘉宾的“后台表演”,以及这种表演与“前台呈现”的重合度对节目效果至关重要,因此综艺节目在选择嘉宾,为嘉宾打造人设时,需要注意以下原则,严格把关。

(一)符合受众期待

作为一个社会角色,表演者需要符合他人的社会期待,即“剧本期望”。综艺节目模糊了明星前后台之间的界限,多个机位全方位跟踪,展现嘉宾的一举一动,嘉宾的行为细节都会被观众拿着放大镜审视,这种展现在前台的“后台表演”需要满足受众和社会的期待。

1.综艺节目嘉宾的“综艺感”

综艺节目诞生之初便是服务于受众的娱乐需求,嘉宾的“综艺感”很重要,要能够制造看点和笑点,取悦受众,同时需要注意把握分寸,避免尴尬和冷场。《王牌对王牌》的常驻嘉宾沈腾和贾玲都是很有综艺感的喜剧人,在节目中配合默契,不断抛出包袱,两人的自黑和互相吐槽为节目贡献了不少笑点。不少观众认为《王牌》的节目设计和流程同质化,强行打情怀牌,只有几位常驻嘉宾的互动是继续看节目的动力。这种综艺感对嘉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能够放下偶像包袱,乐于展现真实的自己,才能真正融入节目。

2.表演和人设符合节目定位

为了展现真实,尽量抹去“表演”的痕迹,综艺节目应当尽可能选择与节目所需人设保持一致的嘉宾。不同的节目类型和定位需要的嘉宾人设也不同,如《全员加速中》等竞技类综艺对嘉宾的人设要求是“好胜”“体力好”“高级玩家”“游戏黑洞”等;《明星大侦探》等推理类综艺需要逻辑性强、善于观察和思考、细心的嘉宾;《圆桌派》等谈话类综艺的嘉宾需要健谈、有看法有主见、能输出价值观;《亲爱的,来吃饭》等观察类综艺需要嘉宾善于倾听,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3.自身修养满足“道德性要求”

戈夫曼认为,前台的表演需要同时满足“道德性要求”(Moral Requirements)和“工具性要求”(Instrumental Requirements),其中道德性要求包括避免对他人造成打扰、避免评价他人的宗教信仰等等。嘉宾的“后台表演”一旦展现在观众面前,观众就会以社会规范和道德来评价和审视嘉宾的行为,这对嘉宾的自身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星嘉宾的表现需要满足最基本的道德和礼貌要求,对他人保持平等和尊重,而不是端着明星的架子高高在上,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4.突发事件的临场反应制造看点

综艺节目只能规定整体的情境和大概的程序,无法具体把控每个细节,节目中的突发事件难以避免,因此嘉宾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反应能力,他们面对这些意外的表现也成为节目的悬念和看点。韩国组合WINNER成员宋旻浩曾三次出演《请给一顿饭Show》,前两次都没有吃到饭,被节目组称为“因失败率100%而闪耀”、“完失男”(完全失败的男人),他屡次被拒绝的经历和被拒绝后的表现都为观众贡献了笑点,很多观众都期待他第三次出演时的表现,关注他能不能成功吃到晚餐。好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反应能力不仅是嘉宾的加分点,也是吸引受众、达到综艺效果的关键点。

5.注重嘉宾组合的“叠加效应”

在选择嘉宾时,节目组可以考虑嘉宾和情境的相关性以及嘉宾之间的“火花”,制造巧妙的连接点。在《请给一顿饭Show》中,大部分情况下,嘉宾和去蹭饭的地方都会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第24期中,节目组邀请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双门洞的女儿”的扮演者李惠利来到剧中小区首尔市道峰区双门洞蹭饭,在游览小区的过程中穿插着拍摄的回忆和剧中的情景,过去和现在、虚拟与真实形成了有趣的呼应,引发观众的联想和自发的二次传播。节目组可以利用这种嘉宾与情境的相关性,邀请嘉宾回到自己的故乡或某部戏的拍摄地,制造多个维度的呼应,增加节目看点。

在嘉宾的组合出场上,节目组可以利用嘉宾之间的化学反应来制造话题,形成叠加效应,而不是单纯地堆砌明星。除了考虑性别、年龄等组合搭配外,节目组还可以邀请彼此熟悉的朋友、家人、合作伙伴、曾经的搭档等,记录嘉宾之间更亲密、更自然的交往和反应,如《王牌对王牌》的常驻嘉宾“王牌家族”沈腾、贾玲、华晨宇、关晓彤便是男女“老少”的组合搭配,在节目的煽情环节会邀请他们的亲人和朋友讲述嘉宾成长和生活中的故事。此外,嘉宾的组合也可以考虑人设间的相似性和互补性,刻意制造“巧合”。《请给一顿饭Show》的两位主持人姜虎东和李京奎一动一静:姜虎东是个“话痨”,吵吵闹闹,善于挖掘故事,引导素人嘉宾打开心扉;李京奎则相对克制,喜欢直奔主题,能够用心倾听故事,在姜虎东和路人聊天的时候能够把他拉回来,继续完成任务,两个人的互动和吵架拌嘴制造了很多记忆点。

(二)引导公众旨趣

综艺节目的功能并不仅限于娱乐大众,还需要传递社会价值。2019年,在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综艺节目市场趋于规范和理性,从受众的角度来看,《2019腾讯视频年度指数报告》[5]显示,用户也越来越重视节目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核。因此,在选择嘉宾时,除了嘉宾的片酬、知名度、热度等硬性指标,还需要考虑更多软性指标,才能更好地传递节目所倡导的价值和理念。

1.寓教于乐的积极引导作用

节目中的嘉宾需要展现积极的人生意义,引导积极的价值观,启发受众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新思考。在我国综艺节目的市场上,现实主义题材的观察类节目热度持续上升[6],这类综艺节目将镜头对准真实生活,观察社会,聚焦现实议题和社会热点,在提供娱乐之外,帮助观众重新审视生活,发现节目传递的价值。

2.嘉宾行为的正确示范作用

电视节目对观众有涵化和培养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观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节目中的行为可能引发模仿,因此综艺节目中的嘉宾需要起到正确的示范作用,在节目中展示正确的家教、礼仪和品位等。韩综《请给一顿饭Show》第114期的素人是在韩国生活了十年的中国人,在交谈中,主持人李京奎说自己以后不会再说“假中文”了,因为“拿着其他国家的人的语言闹着玩,或许他们可能会不喜欢”,这种意识体现出他对其他国家和文化的尊重,对观众而言是正确的示范。

(三)制造社会关注

在注意力经济的商业逻辑下,综艺节目在播出前,嘉宾的选择要能够制造悬念,吸引受众;节目播出后,嘉宾的表现能够引发二次传播,为节目带来正向的反哺。

1.制造悬念和看点吸引受众

明星嘉宾本身具有的知名度和话题度,在节目播出前就能够吸引受众,很多综艺节目都会邀请人气较高的明星或者最近讨论度比较高的明星。《吐槽大会》每期会邀请最近的话题人物参加节目,如在主持中频繁出错的朱丹、与妻子俞渝陷入纷争的当当网前总裁李国庆,这些嘉宾本身就曾引发过强烈的讨论,观众自然期待他们在节目中的表现,为节目带来关注。

2.引爆话题反哺节目增加收视

明星嘉宾的表现要有亮点,能够引爆话题,形成二次传播。节目播出后,节目组和观众将节目中的看点进行再次加工和创造,以短视频或图文的方式分享,“制造”话题,实现二次传播,不少没有观看节目的观众会因为感兴趣而去观看完整版的综艺节目。B站、抖音短视频等视频平台上有很多节目cut或者明星单人cut的视频,观众在评论区询问节目名称和完整节目的链接,实现对节目的正向反哺,增加节目收视。

(四)多元赋能

在效果层面,节目组需要考虑嘉宾的选择和角色设定能否为嘉宾、节目、受众带来多元赋能,嘉宾的形象更立体、节目的收视更火爆、受众也受到了正向的鼓励,综艺节目需要以此为目标进行规则设计。

1.赋能嘉宾:“陌生化效果”打造立体形象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戏剧中的“陌生化效果”(Defamiliarization Effect),认为去除人物或事件中理所当然、为人熟知的一面,能够让人对其产生惊讶和好奇心[7],以此来触动观众。综艺节目的陌生化效果可以通过规则设定来实现,为明星营造不同于以往生活的场景,挖掘其身上不为人知的一面,从而引发受众兴趣,吸引受众,达成节目效果。通过这种“后台表演”,嘉宾的形象更加立体,这种真性情能够拉近和观众的距离,吸引更多粉丝。

2.赋能节目:收视和话题双丰收

嘉宾的选择和角色设定都要服务于节目,为节目增加曝光,带来更好的收视。通过嘉宾的合理选择和组合,节目组可以制造悬念和设计巧思,将嘉宾与嘉宾、嘉宾与情境合理搭配,为节目造势。在角色设定上,节目组可以利用嘉宾“后台表演”与“前台呈现”的一致或差异来制造话题,在满足受众期待的同时,适当展现“反差萌”,保持节目热度。

3.赋能受众:变“idol”为“model”

明星嘉宾积极的价值引导和正确的行为示范具有潜移默化的培养效果,能够为受众带来正向的鼓励,产生对偶像的向往与自我励志,重新思考人生价值。节目组要积极引导明星嘉宾从“idol”向“model”的转变,挖掘嘉宾身上的特质,如闯关节目中挑战自己、坚持到底的精神,观察类综艺中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引导受众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文的研究表明综艺节目在提升其“综艺感”时大量采取“前台呈现”嘉宾的“后台表演”策略时,需考虑受众期待、嘉宾定位及节目多元赋能等诸多因素。无论是隐秘的后台表演,还是凸显的前台呈现,综艺节目的综艺感,说到底还是要靠节目与嘉宾的真诚来成全。

注释:

[1]企鹅智库.2018中国在线综艺用户洞察报告[R/OL].腾讯网[2018-01-26].https://tech.qq.com/a/20180126/005630.htm?pgv_ref=aio2015&ptlang=2052.

[2]隋岩,张丽萍,范明.电视传播中超真实空间对消费社会景观的建构[J].编辑之友,2015(10):51-55.

[3][4] [加]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9+98.

[5]腾讯视频.2019腾讯视频年度指数报告[R/OL].腾讯网,[2019-12-27].https://new.qq.com/omn/20191227/20191227A0TI0L00.html.

[6]文卫华,储平如.2019中国网络综艺节目年度盘点[J].中国电视,2020(3):14-18.

[7]杨向荣.认识论、现代性和历史化——布莱希特论陌生化效果[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8,9(4):75-80.

猜你喜欢
前台后台综艺
中式琴房设计方案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综艺的出路
以《这就是灌篮》探析体育综艺发展趋势
Wu Fenghua:Yueju Opera Artist
庞鲜、卢栩枫室内设计作品
庞鲜、周衍耀室内设计作品
孟晚舟:从前台打杂到华为副总裁
后台暗恋
韩国女性综艺人立足难
国产综艺“短命”,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