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湿化护理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的影响

2020-08-21 05:33李巧黎霞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4期
关键词:动脉血颅脑气管

李巧,黎霞

(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云南 文山)

0 引言

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神经外科一种常见的危急重症[1]。由于昏迷、颅内压高、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费力,导致呼吸道极易被痰液阻塞,进而引发窒息或缺氧情况,因此患者手术治疗后往往会行气管切开处理,建立人工气道以便辅助呼吸[2]。有研究表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气道湿化护理,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黏膜纤毛的输送功能和正常运动,减少感染发生风险[3]。本文就气道湿化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具体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在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9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49例)中女23例,男26例;平均年龄(40.69±3.16)岁;交通事故26例,跌倒7例,高空坠落16例。实验组(49例)中女25例,男24例;平均年龄(41.03±3.12)岁;交通事故28例,跌倒8例,高空坠落13例。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基本资料可进行对比,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将床头抬高15°-30°,保证室内温湿度适宜,每天对地面、空气进行消毒,控制湿度在60%-70%,温度在20℃-22℃之间;限制陪床看护及探视人员,严禁在室内吸烟;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通知主治医师[4]。

实验组患者采用气道湿化护理干预:①护理准备工作:查找气道湿化护理相关文献资料,组建护理小组,结合以往临床经验对患者气道湿化不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同时制定完善的护理方案。②湿化方式:利用中心供氧连接气泡式流量表湿化瓶进行吸氧,在注射器吸取湿化液后与一次性延长导管相连接,将吸氧管末端和导管前端同时插入气管套管内部使用胶布固定,深度为5-8cm。依据患者的痰液情况对雾化速度进行合理调节,并在气道套管上夹增温器,保证其温度恒定。还可以采用气道滴注湿化方法,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适量抗生素,在吸痰之前,将去掉针头的注射器直接与套管相连接,滴注5-15ml液体,将干痂状脓性分泌物软化,刺激患者咳嗽,或者在不吸痰的情况下沿着导管使用注射器每次注入2-3ml液体,每间隔30-60min对患者进行1次湿化护理。此外,对于未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将单层湿纱布覆盖在套管口,将干燥气体湿化,以免异物、灰尘进入气道[4]。③排痰护理:护理人员在吸痰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动作缓慢轻柔;协助患者翻身叩背。④感染管理:护理人员在开展各项护理操作时,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从而降低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风险。此外,在气管湿化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如果发生异常应及时处理[5]。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每日吸痰次数、并发症发生情况、堵管时间、吸痰间隔时间以及护理前后患者动脉血气氧合指数水平。其中并发症包括痰痂、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充血、肺部感染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2.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指标进行处理分析,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间堵管时间、每日吸痰次数、吸痰间隔时间、动脉血气氧合指数等数据参数,采用χ2检验分析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P<0.05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参照组明显更低,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堵管时间、每日吸痰次数、吸痰间隔时间对比

实验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堵管时间较参照组明显更短,每日吸痰次数更少,吸痰间隔时间更长,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堵管时间、每日吸痰次数、吸痰间隔时间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堵管时间、每日吸痰次数、吸痰间隔时间对比(±s)

组别 堵管时间(d)每日吸痰次数(次)吸痰间隔时间(h)参照组(n=49)34.69±8.78 8.39±2.16 1.40±0.89实验组(n=49)28.46±6.01 5.10±1.22 2.26±1.21 t 4.0987 9.2835 4.0078 P 0.0001 0.0000 0.0001

2.3 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氧合指数对比

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动脉血气氧合指数与参照组比较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动脉血气氧合指数较参照组显著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氧合指数对比[(±s)/mmHg]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参照组(n=49) 338.56±25.71 410.51±28.16实验组(n=49) 339.01±25.68 447.01±30.54 t 0.0866 6.1505 P 0.9311 0.0000

3 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情况,如果不能及时将呼吸道分泌物清除,极易导致呼吸衰竭,加重病情,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6]。鉴于此,临床大多予以患者气管切开处理,从而改善患者通气功能[7]。在人工气道建立后,由于与外界直接接触,气道的热量与水分丢失严重,加上机体的湿化、温化、清洁等生理功能显著减弱,可导致气道痰液黏稠,黏膜干燥,进而诱发相关并发症。鉴于此,对患者实施相应护理干预在维持呼吸道通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方法提供了恒速、持续的气道湿化功能,可精准控制滴速,具有自动给药功能,与此同时还能弥补既往间断性气道湿化滴药不均匀、医务人员工作量大的缺点[8,9]。本次研究中以98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为例,分别予以患者常规护理和气道湿化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参照组明显更低,且每日吸痰次数更少,进一步提示了气道湿化护理的重要性[10]。

猜你喜欢
动脉血颅脑气管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类型气管套管的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勘误声明
Trendelenburg体位不同通气模式对直肠癌患者上下肢动脉血PaO2及乳酸的影响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PDCA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气管狭窄病人导管插管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