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研究

2020-08-21 05:33刘赋张福田安晓晓孙新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4期
关键词:髓内四肢组间

刘赋,张福田,安晓晓,孙新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山东 潍坊)

0 引言

四肢创伤骨折是常见的临床病症,部分患者受外伤时受到较大冲击,在导致四肢骨折时,同时造成骨折附近血液循环不畅,或者由于局部本身骨质的滋养血管本身就比较稀少,进而致使患者出现骨折后发生骨不连、骨折不愈合的疾病后遗症情况。目前,针对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治疗以动力加压钢板固定法为主,近几年,伴随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带锁髓内钉法在治疗骨折后骨不连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且表现出创伤小、固定牢靠、适应范围广等优势,逐步在各级医院得到广泛推广[1]。为客观验证带锁髓内钉法治疗死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实际效果,本研究主要选取择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64例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19~64岁,平均(35.1±6.9)岁,营养不良型5例、无菌型4例、模性假关节型7例、肥大型8例、萎缩型8例;对照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21~65岁,平均(36.2±7.9)岁,营养不良型6例、无菌型7例、模性假关节型5例、肥大型7例、萎缩型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纳入统计学软件处理,结果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1)患者及其家属在充分了解本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的前提下签署相应知情同意书,表示自愿加入本次研究;(2)患者症状经X-ray检查,确定为骨折端硬化、骨不连;(3)患者在近半年内没有接受过其他手术,在2年内未参加过其他临床医疗研究;(4)患者治疗依从性良好,无合并性脏器功能病变以及其他严重心理障碍、精神障碍、血液疾病等[2-3]。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施行带锁髓内钉治疗,常规麻醉后,取常规躺卧位,从四肢创伤骨折上次手术切口开始,逐步施术暴露病变位置,然后将骨不连位置骨膜剥离,同步适当修复骨不连端,确保骨不连端修复为梯形,随后利用骨刀将硬化骨质物凿除,并使用扩髓器进行有效处理,并在定点出进针,于骨不连端置入髂骨骨条,根据骨头实际情况,将骨头复位,然后固定髓内钉,关闭创口。

对照组施行常规动力加压钢板固定法治疗,正常麻醉后,采取和观察组相同的处理方法,在患者病变张力侧安装钢板,并选择尺寸合适的加压钢板放置在皮质下方,参考患者实际情况确定螺钉的数量以及治疗具体方法,随后开展植骨治疗、加压螺旋处理。

两组患者术后3 d,由责任护士密切关注其病情发展,并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对症治疗方法,选择敏感抗生素规避感染[4-5]。

1.4 评价标准

责任护士全程记录患者手术实际情况,记录患者手术时间、输血量、切口大小等。术后,责任护士随访统计患者骨折痊愈时间,并根据Kolment标准对患者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将治疗效果不显,疼痛患者评定为差;骨折处无压痛感或者存在轻微叩击痛感,X-ray检查发现云雾状骨痂,膝关节可适当屈伸评定为良;患者关节正常活动,无压痛感,X-ray检查发现骨折处模糊,并存在骨痂可评定为优。

1.5 统计学方法

根据本次研究数据内容,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研究结果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37.2±35.3)min,术中输血量为(349.5±128.4)mL,切口长度(15.9±3.9)cm;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52.2±39.3)min,术中输血量为(455.5±98.4)mL,切口长度(16.9±4.2)cm,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输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输血量(mL) 切口长度(cm)观察组 32 137.2±35.3 349.5±128.4 15.9±3.9对照组 32 152.2±39.3 455.5±98.4 16.9±4.2 P<0.05 <0.05 <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根据随访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为(24.1±3.9)周,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为(32.5±2.8)周,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后感染无,愈合不良1例,关节僵硬无,再次骨折无,下肢静脉血栓1例;对照组术后感染2例,愈合不良2例,关节僵硬2例,再次骨折1例,下肢静脉血栓4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表2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n, %)

3 讨论

四肢创伤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外伤骨折形式,而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也是各级医院所研究的热点问题,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会对患者生活、精神等造成严重影响,同时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临床上,通常将四肢创伤骨折后正常治疗,在90 d后未正常形成任何骨痂,且术后9个月骨折没有正常愈合判定为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但实际上,各级医院仍旧缺少一个详细的诊断标准。导致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因素较多,学术界也同时存在多种声音,具体表现为:(1)骨折处受外力影响,导致组织正常血供受到影响,从而对正常愈合构成影响;(2)因治疗方法存在问题,导致骨头间隙扩大,进而导致骨折对位不正常;(3)组织正常血供丧失,或者出现无菌性感染情况;(4)康复过程中营养水平低下,或者因烧伤、激素等因素,导致骨折部位不能正常愈合[6-7]。从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诊断特征可大致看出,一旦确诊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应尽快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法,合理采取固定、加压措施,并对骨折部位周边组织进行清理。临床治疗经验证实,以下行为也有可能导致骨折患者发生骨不连的情况:做持续性牵引治疗时,过度的牵引会使两骨端间的距离增大,形成分离移位,骨痂不能跨越断端,影响骨折愈合;做持续性牵引治疗时,过度的牵引导致患者的血供受到严重影响;违反功能锻炼指导原则的治疗,过早或不适当的功能锻炼,可使骨折端产生剪切力、成角或扭转应力,感染骨折固定,均可影响骨折的愈合;骨折手术固定方法不合理,导致骨膜血运受影响或者引发感染。

加压钢板固定法、带锁髓内钉法是两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式,相较于常规加压钢板固定治疗法,带锁髓内钉法的效果更好、弹性稳定,可产生良好的生理应力作用,并有助于刺激患者骨折处形成骨痂。既往研究证明,相较于加压钢板固定治疗法,带锁髓内钉法对患者身体影响更低、愈合效率更高、并发症发生概率更低。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输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带锁髓内钉法造成的创伤范围较小、固定稳定性高,患者在康复的过程中,骨膜不易被损坏,且能够通过髓腔体实现有效固定,具有突出的治疗优势。因此,相较于常规加压钢板固定法,带锁髓内钉法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效果更为显著,手术情况更为良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该方法值得各级医院视情况合理应用。本次研究的案例数相对较少,最终结果可能有失偏颇,还望广大医疗工作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分析,以提供更为完备的临床治疗数据,为带锁髓内钉法的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髓内四肢组间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髓内钉加钢板钢缆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
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研究进展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高龄孕妇临床妊娠常见状况分析
交锁髓内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跟踪导练(四)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