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知识:从提炼到内化

2020-08-21 08:53李璐
关键词:写作知识内化范文

李璐

摘要:写作知识是习作教学“教什么”的核心。以六年级上册习作“多彩的活动”为例,教师引领学生追溯范文表达的思维路径,于比较中发现写作知识;采用还原文字场景的活动,于体验中内化写作知识;借助明晰的评价要点,于修改中活用写作知识,最终达成将写作知识内化为个性化言语表达形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写作知识动作描写范文比较习作评改

写作知识既涉及文学体裁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又包含聚焦写作过程和写作方法的程序性知识,是习作课“教什么”的核心。习作课上,教师将教材中静态、概括的习作要求转化成动态、具体的写作知识,能有效支撑学生完成一次习作任务。统编教材关注对学生习作过程的指导,以六年级上册《多彩的活动》为例,对于如何将活动写好,教材做了如下提示:

写清楚活动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

写活动的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写一写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

把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

教材中的提示较为概括,需要将其转化为具体、明确的写作知识。教师在研读单元表达要素“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后,确定教学重心应放在 “点”的写法上。在学生完成初稿之后、讲评课教学之前,又以“这一习作中,你最想写好,但最难写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最终筛选出本次习作训练点——动作描写。由此,分三步教学具体的写作知识,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一、提供范文支架,让学生提炼写作知识

范文是呈现系统而精细的写作知识的绝佳载体。通过范文赏析、比较等活动,学生能发现运用不同“写作知识”的不同效果。本课例中,动作描写的关键是要将一个动作以“慢镜头”的方式,分解成一系列前后联系的细节。教师可以通过范文将“慢镜头、分解动作、用一系列细节”这些概括性的词语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写作知识”。

例如,教师精选了两则简短易懂、贴近学生生活的范文片段:

【范文片段1】

活动开始了,我深吸一口气,握好毛笔,把笔尖放进砚台,轻轻蘸了蘸,提起笔,再仔细看了看,确保毛笔吸满了墨汁。

【范文片段2】

瞧!他在向前冲!双臂快速一前一后摆动,头发被风高高吹起,咬紧牙关,目光坚定,始终凝视终点,两条腿飞速地蹬着地,身子微微前倾,越跑越快!

教师接着抛出问题,让学生小组进行“头脑风暴”:这两则范文在描写动作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不难发现:两则范文都属于动作描写,且都将身体不同部位的动作分解开来写。教师概括“动作分解”后再提问:这两个动作场景有何不同之处?在学生回答“一个是写字场景,一个是跑步场景”后,教师让他们进一步细读文本,圈画出表示动作的字词,相机指导他们结合生活经验想象动作发生的顺序。学生便会发现:写字时,身体的各个部位先后发生变化;跑步时身体各个部位的变化则是同时发生的。由此,在教师一步步的提示下,学生能从范文中提炼出将动作写具体的“写作知识”,详见表1。

表1

场景表示动作的

词或短语写作知识相同点不同点准备写字深吸、握、放、蘸了蘸、提、看跑步比赛

冲刺时刻双臂摆动、头发被吹起、咬紧牙关、凝视终点、飞速蹬地、身子前倾、跑身体不同部位的变化分解开来写1.连贯动作先后写2.全身联动分部位二、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内化写作知识

系统而精准的写作知识不会自动转化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把机械、生硬、抽象的写作知识加工成方便學生理解、运用的“教学知识”形态。教师可以借助系列课堂体验活动,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提升他们的观察力、知觉力,使其在体验中内化写作知识。

例如,教师设计了用文字“复活”场景的体验活动。首先,出示如下两句话:

(1)立定跳远比赛开始了,只见他用力一跳,好远!

(2)跳高比赛正在激烈进行中,我们班小悦开始飞跑,用力一蹬,跨过了横竿。

之后,提出活动任务:把两则范文片段与两句话放在一起,同桌合作,一人读,一人根据文字描述的动作表演再现当时的场景。为避免已有认知影响学生的判断,教师强调:不可以加戏,只能表演文字描述的内容。这样的活动体验有别于直接品读文字,更容易让学生发现文字描写是否清楚具体。由前两则范文得出的“连贯动作先后写,全身联动分部位”不再是概念,而是真实体验过后“看得见”的、可操作的写作知识。针对不易理解的“全身联动分部位”这一“写作知识”,教师在活动中重点组织学生表演范文片段2,让学生归纳哪些身体部位同时进行运动,提炼结果详见表2。

表2

写作知识动作

分解连贯动作先后写全身联动分部位表情(嘴巴、眼睛、眉毛……)手脚“品读文字—严格还原—对比反思—发现妙招”,教学层层推进。以表演检验文字的活动,符合学生的天性,更能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经历过这样的活动体验,学生脑海中模糊的概念转变为清晰的知识,写作知识得以内化。

三、创新修改形式,让学生活用写作知识

写作知识必须经过实践操练才能落到实处,这一方面能检验写作知识是否精准,学生能否突破本次习作的难点;另一方面能强化写作知识的运用,在言语实践中得以及时巩固。教师可将学生自主思考、发现的写作知识作为修改评价的标准,再以评价支撑学生完成“将动作描写具体”的目标。学生由此感受到写作知识是有形的,但是运用是无形的,需要在表达中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灵活多样的组合表达。有了指向明确的实际操练,再回归对自己文章的评改,学生前后贯通,习作水平自然能够提升。

例如,在学生发现、内化写作知识后,教师出示任务二:对照评价表格(见表3),自主修改(1)(2)两句描写动作的句子,将其中的动作写

表3

写作知识动作

分解连贯动作先后写全身联动分部位表情(嘴巴、眼睛、眉毛……)手脚…………备注:写一个就可以获得一颗星。表格里可以填上你关注到的其他的变化部位,每多写一个,加一颗星。至少要获得三颗星哦,上不封顶。亲爱的同学,拿起笔,把你印象最深刻的动作分解开来写具体,将动作“复活”!具体。

通过自主修改,学生有意识地根据表格活用“连贯动作先后写”“全身联动分部位”的写作知识,动作描写明显有了进步。

修改后的(1)句如下:

立定跳远比赛开始了,只见他两腿开立站好,闭目深吸一口气,然后开始前后摆臂,积蓄能量。突然,他的重心从脚后跟过渡到前脚掌,两手带起,用力起跳,身体高高腾起在空中。接着,他在空中两手后摆,收腹举腿,在空中划过一道完美的彩虹!跳出了两米的好成绩!

修改后的(2)句如下:

跳高比赛正在激烈进行中,我们班小悦在离沙池十几米远的地方停了下来。她紧盯着前面高高的横竿,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迈出稳健的步伐,挥动双臂,她越跑越快,快要接近跳高架时,她的左脚用力一蹬,右腿又随着左脚抬起来,身子腾空而起,轻松跨过了横竿。

习作教学中,教师应有教学写作知识的意识,每一次习作训练,在学生习作困惑处开展教学,开发相应的写作知识。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追溯文字表达的思维路径,灵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创设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深入的思考中,内化、活化写作知识,最终提升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魏小娜,从“训练点”到“教学知识”:统编版小学语文习作教材的教学加工[J].江苏教育,2019(5)

猜你喜欢
写作知识内化范文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写作知识的呈现路径
由“类”到“个”,写作知识开发有理可循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春色几许(简谱)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
反思中学写作知识教学
学滑板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