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嘱前置审核工作模式实践和效果评价Δ

2020-08-27 09:11蔡泓敏陆红柳杨啸白李桃园夏文斌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0年7期
关键词:决策支持系统医嘱前置

张 楠,闫 阔,蔡泓敏,陆红柳,杨啸白,李桃园,夏文斌

(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022)

伴随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为目标的药学技术服务成为医院药学的发展方向。2018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医疗机构处方审核规范》(国卫办医发〔2018〕14 号)[1],明确要求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对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处方或医嘱进行合法性、规范性和适宜性审核,并作出是否同意调配发药的决定,审核处方工作要在患者缴费之前开展和干预,即要求处方前置审核。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以下简称“该院”)于2018年9月起开始实施住院医嘱的前置审核工作,运用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结合药师人工审核模式,在住院医嘱单生成前实时完成医嘱的合法性、规范性和适宜性审核,临床药师借助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全部住院医嘱的实时审核。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是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医嘱前置审核的重要信息辅助工具[2-3]。该软件采用内置药品说明书、常用临床诊疗指南和药事管理法规等专业资料的药学核心智库为基础的知识库系统,结合实验室检查指标等信息抓取,实现个体化给药方案合理性判定。该院药剂科借助HIMSS 6级创建,推进临床药学工作信息化,探索实践基于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的医嘱前置审核模式,为医疗机构促进合理用药、探讨药师服务模式转型和开展处方前置相关工作提供经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抽取2018年1—8月、2019年1—8月该院住院病历各400份,作为工作模式实施前、实施后对比研究资料。

1.2 方法

1.2.1 医嘱前置审核工作模式:医嘱前置审核工作模式如下。

(1)建立处方(医嘱)审核中心(以下简称“审方中心”)。该院建立审方中心,审方中心设立核心组、调剂药师组和专家组,中心架构见图1。核心组成员包括中心临床药师、信息药师和联络人,由负责人协调审方中心总体工作,包括人员排班;临床药师承担医嘱前置审核工作、审方规则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调剂药师审方技能培训;信息药师负责软件审方规则维护、数据管理等信息技术工作;联络人负责与临床科室、信息中心的业务沟通和问题反馈。同时设立调剂药师组,负责门急诊处方前置审核工作,与核心组形成问题反馈和培训指导的协作关系。该中心设置处方审核技术指导专家组,由医院药物治疗与药事管理委员会处方点评工作组专家兼任,涵盖临床医学各专业及医保、院感、检验等多学科,在专家组指导下,不断指导完善合理用药评估标准及审核规则知识库建设,实现对住院医嘱的前置审核。

图1 该院处方(医嘱)审核中心架构Fig 1 Center structure of prescription (medical order) review of the hospital

(2)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软件的应用。该院医嘱前置审核通过运用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结合人工审核模式而实现,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与客户/服务器混合架构,编程采用JAVA语言,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电子病历系统和移动护理系统等采用松耦合方式联接,通过服务器访问Web服务器及其相连的后台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实时传递和信息抓取[4-5]。该软件建立在合理用药审核规则知识库基础上,内置药品说明书及常用临床诊疗指南、法规与规范等专业资料的药学核心智库,结合该院个体化审核规则,涵盖处方点评、药事管理和医保管理等;审核项目参照《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包括医嘱的规范性和适宜性审核,其中,医嘱的规范性审核包括临床诊断是否完整、特殊管理药品是否按管理制度开具、抗菌药物是否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开具;医嘱的适宜性审核包括用药适应证与临床诊断相符性、遴选药品适宜性、用法及用量适宜性、是否重复用药、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或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用药疗程适宜性等。该系统结合实验室检查指标、药物过敏史进行综合分析,合理用药审核规则知识库在处方审核技术专家组指导下建立并完善,实现个体化给药方案合理性的准确判定。

(3)医嘱前置审核工作流程。医嘱前置审核是该院开展药品闭环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住院用药闭环中,其工作流程见图2。医师开具医嘱,护士核对后提交。依据药学核心智库,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在0.2 s内对医嘱合理性进行全方位预判,针对上述审核项目进行合理性审核,实现医嘱的自动化实时审核、安全用药风险提示。审核通过的合理医嘱会直接生成领药单,转至病房药房;如果审核不通过,医师会根据系统提示主动修改医嘱问题,如医师拒绝主动修改,系统则会将医嘱信息实时发送至在线审核药师,由审方药师对医嘱进行人工审核,审核及修改建议通过系统在线互动方式发送给医师,此过程在1 min内完成,医师可修改用药问题或双签字确认。上述流程通过后,医嘱转至病房药房,药师再次对医嘱进行人工审核,如无问题,即可进行药品调剂及病区配送;如有问题,即刻与医师进行线下沟通。前置审核工作模式可帮助临床在生成领药单之前修正用药问题,结合发药前复核,全流程防范医嘱用药问题的发生。

图2 医嘱前置审核工作流程Fig 2 Workflow of pre-review of medical orders

1.2.2 效果评价:(1)住院患者用药医嘱审核率。分别计算该院医嘱前置审核工作模式实施前(2018年1—8月)、实施后(2019年1—8月)住院患者用药医嘱审核率,住院患者用药医嘱审核率(%)=(经药师审核的住院患者用药医嘱数/同期住院患者总用药医嘱数)×100%,对比分析工作模式实施前后该数据的变化情况。(2)医嘱不合理用药问题。采用等距随机抽样法,将该院医嘱前置审核工作模式实施前(2018年1—8月)、实施后(2019年1—8月)所有住院病历按入院时间顺序进行编号并等距离抽取,平均每月抽取病历50份,共抽取800份,由临床药师依据评价标准对所抽取病历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并将医嘱不合理问题进行分类统计,对比分析工作模式实施前后各类医嘱不合理用药问题数、问题发生率的变化情况。其中,问题发生率即每百条用药医嘱存在的问题数,问题发生率(%)=(不合理用药问题数/同期抽取病历的用药医嘱条目数)×100%。

1.2.3 评价标准:在该院处方点评专家组指导下,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18年版)、《马丁代尔药物大典》(原著第37版)、《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以及药品说明书等资料,制定医嘱用药合理性评价标准,对所抽取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医嘱点评。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嘱前置审核工作模式对住院患者用药医嘱审核率的影响

该院医嘱前置审核工作模式实施前、实施后住院患者总用药医嘱数分别为45.35万、51.14万张,经审核的住院患者用药医嘱数分别为20.45万、51.14万张,见表1。经对比分析,与实施前比较,该院医嘱前置审核工作模式实施后经审核的住院患者用药医嘱单显著增加,住院患者用药医嘱审核率由45.09%升至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医嘱前置审核工作模式实施前、后住院病历用药医嘱审核率比较Tab 1 Comparison of review rate of inpatient medical order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review mode

2.2 医嘱前置审核工作模式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改进效果

对该院医嘱前置审核工作模式实施前(2018年1—8月)、实施后(2019年1—8月)各抽取的400份病历进行回顾性医嘱点评,所抽取病历中的用药医嘱条目数分别为12 759、13 343条,经对比分析,与实施前比较,该院医嘱前置审核工作模式实施后各类型不合理用药问题数均显著降低,不合理用药问题发生率由4.13%降至1.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医嘱前置审核工作模式实施前、后不合理用药类型分布及发生率比较Tab 2 Distribution and incidence of irrational drug use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review mode

3 讨论

3.1 信息化与人工技术相结合,使医嘱审核更高效

目前,国内医院多采用传统医嘱审核方式,药师在临床开具用药医嘱单后审核,由于住院患者用药方案复杂,所需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药物过敏史和既往用药史等信息量大,药师在药品调剂的短暂时间内难以对医嘱进行合理性审核,可能导致不少存在不合理用药甚至用药错误的医嘱被忽略[6-7];另外,药师审核发现医嘱用药问题时,需要线下通过电话联系医师提出修改建议,通常由于无法及时联系到医师而导致工作流程停止,造成患者用药延误[8]。

在前置医嘱审核模式实施前,该院采用传统医嘱审核模式,住院患者用药医嘱审核率较低,一部分依靠临床药师人工完成,由临床药师负责本专业重点患者的医嘱审核,临床药师需要与医师共同制定用药医嘱,审核效率低,仅有少数用药医嘱可实现前置审核;另一部分由调剂药师在发药前进行审核,仅限于部分口服用药医嘱,该院注射剂医嘱采用汇总方式,给审核带来不便。本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方式下住院患者用药医嘱审核率仅为45.1%。伴随医院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借助该院HIMSS 6级评审及药品闭环管理模式的建立,利用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全部用药医嘱的系统实时审核,结合人工审核,临床药师可集中处理问题医嘱,实时提供修改建议,使药师的工作更有针对性,审核效率明显提升。前置医嘱审核模式实施后,该院用药医嘱审核率达到100%覆盖,充分保障了住院患者的用药安全。

3.2 借助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的医嘱前置审核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该院通过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与HIS、LIS、电子病历系统及移动护理系统等集成联接,该模式可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为推进信息化药品闭环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9-10]。该院医嘱前置审核工作流程与目前国内开展此项工作的医院相类似[11-12],医师在开具医嘱时,系统可给予用药提示、问题警告和过程控制等决策支持,有效实现智能化的反馈控制,辅助药师完成医嘱前置审核,借助信息系统联合人脑的协作模式,完成以合理用药知识库为基础的系统快速实时审核、合理用药提示和问题互动干预等决策支持措施,在医嘱单打印前完成合理性审核。本研究结果表明,管理模式实施后,所有类型的不合理处方问题均显著减少,典型问题如用法及用量不适宜、存在不良药物相互作用分别由实施前的104、115条降至28、34条,总问题发生率由实施前的4.13%降至1.42%,借助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的医嘱前置审核工作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改进效果显著。另一方面,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使问题医嘱修正流程简化,传统的医嘱修改多在医嘱单生成之后进行,药师需要线下联系医师修改医嘱,完成医嘱取消、退药和重新开具等繁冗手续;新模式下,在医嘱生成前完成审核,提升了临床工作效率,对于改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作用。

3.3 知识库的建立和完善,是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基础

知识库是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立和完善需要经过反复测试、分阶段进行,是前置医嘱审核工作的重点和难点[13-15]。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初始知识库需要在应用前反复测试,实践经验表明,应用前首先需要通过线下测试,回顾性审核一定数量的相同医嘱,一组通过系统审核,另一组由临床药师在专家组指导下人工审核,通过审核结果对比,发现系统审核的假阴性和假阳性问题,从而调整知识库审核规则,多次测试,尽可能降低系统误判率。例如,测试中发现患者有青霉素过敏史,当临床医师开具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时未给予药物过敏风险提示;测试中还发现存在临时医嘱与长期医嘱无法进行独立评估的问题,通过测试后统一修改,及时修正了上述问题。另外,系统上线前需要进行局部范围的分阶段试运行,遴选试运行科室,及时更新完善知识库规则,规则调整必须经过专家组审核通过,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相似[16-18]。系统正式运行后,需要通过实时监测和阶段性分析等方式,使审核规则知识库更加精准化、个体化。

3.4 医嘱审核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该院审方中心设立核心组、调剂药师组和专家组,各组成员密切合作,各负其责,形成互帮互联的协作团队。国内也有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处方或医嘱的前置审核工作需要团队分工明确及多学科协作[19-20]。专家组是审方团队的运行中枢,为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制定和完善工作标准和技术规范;核心组是审方团队的中坚力量,临床药师承担审方规则的测试和完善,承担医嘱前置审核的主要工作,同时,培训指导调剂药师组参与处方前置审核工作;信息药师是掌握药学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的多学科人才,负责软件维护、审方规则录入以及数据管理等信息技术工作;联络人是审方中心与临床科室、信息中心交流的纽带,负责临床审方相关疑问咨询、问题收集和信息反馈,使团队工作更有效率;调剂药师组承担处方前置审核工作,同时通过收集调剂工作中发现的疑义处方、用药差错问题,整理反馈给临床药师,协助完善审方规则,从而与核心组形成问题反馈和培训指导的协作关系。例如,调剂药师在发药前处方审核时发现氯化钾注射液溶剂使用不足,钾离子水平>3.4 g/L,及时将问题反馈给核心组临床药师,临床药师对审方规则进行补充完善,修正了规则错误。处方审核团队密切协作,运用闭环管理模式,使医嘱前置审核工作更加准确高效,同时也在工作实践中提高了药师团队整体业务技能。

3.5 信息化医嘱审核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信息化医嘱审核提升了药师工作效率,但也应充分关注存在的问题,重视临床反馈意见,以促进持续改进。在该模式运行初期,系统对一些潜在风险低、缺乏临床意义的用药问题(如某些临床意义尚不明确的药物相互作用)频繁给予弹窗警告,提示医师是否修改医嘱,医师通常选择不修改,然后提交药师审核,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嘱开具的顺畅性,也会造成医师的警示疲劳,对问题提示的关注度降低,对工作模式的认可和信任程度降低,反而容易忽视重要的问题提示,同时也增加了药师在线审核工作量。对此,该院在医嘱前置审核工作实施过程中探索改进措施,在处方审核专家组指导下,对审核规则知识库进行优化,对用药问题的严重程度和潜在风险进行分级,在系统预判和问题提示中显示问题风险级别,并采取分级干预:对于严重问题,采用系统拦截结合药师在线审核方式;对于一般问题,采用以信息提示为主,结合药师在线审核;而对于一些潜在风险低、临床意义不明确的用药问题,经专家组评估后不作提示。以上措施使系统流畅性得到改善,有助于临床对该工作模式的接受和信赖。

总之,借助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的医嘱前置审核工作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扬长避短,持续改进,可有效发挥药师的专业作用,提升药师的工作效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是医改新形势下实现药师服务模式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

猜你喜欢
决策支持系统医嘱前置
护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基础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前置性学习单:让学习真实发生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精准的声音还原 Yamaha CX-A5200前置放大器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静脉用药调配室不合理医嘱分析及对策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遵循医嘱
面对“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须谨慎
数据仓库在合同发票管理决策系统中的应用